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谋求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新的世纪赋予了教育新的功能和神圣使命:打造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等。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当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成长、满足学生发展上的价值也越来越充分地彰显出来。
(一)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客观要求
经过了幼儿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因此,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便成为基础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必然取向。
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根本需要出发,设计和实施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为学生适应学习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新时期社会,满足每个学生成长的需要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贬低发现和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书本知识的过程。在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表现为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性学习等。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生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他主性、被动性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目前,正在中小学大力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针对传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立足于变革学生在教育情境乃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和推动学生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在教师引导下开展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等学习活动,这样便为学生综合地、自主地和创新性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开放的时空,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活动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培养他们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和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与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
(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
我国传统教育长期存在着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让学生只动脑而不动手单纯进行知识学习,导致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感悟,难以产生心灵震撼并对学习内容和过程刻骨铭心。因此,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实际参与、切身体验和感悟的时空和舞台,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学生只有把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才能变得鲜活;学生只有经过亲力亲为,感受和体会才能变得丰满、深刻;也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能学会学习。同时,教材、教室、学校也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学校教育应当使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基于自身生活和学习兴趣,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或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验等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开展体验性学习,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也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