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资料对研究结果做出初步分结论以后,在质性研究中就开始建构理论了。建构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研究结果的一个必然归宿。质的研究对“理论”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建构理论的态度与其他研究方法有不一样的地方。
质的研究的目的是对特定的现象本身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探究,注重人的实践理性和实践知识,因此其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质的研究中的理论不是对社会现实的概念化和形式化,而是特定研究者从特定的角度通过特定的研究手段对特定的社会现象做出的一种解释。这种理论具有一定的非典型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加以修正。质的研究中的“理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人的理论、研究者自己的理论、研究资料中呈现的理论。“前人的理论”是研究界在本领域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被公认的理论。“研究者自己的理论”指的是研究者自己对本研究现象的假设、观点、前见等;“资料中呈现的理论”是研究者从被研究者那里直接获得的、或者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以后获得的意义解释。很多质的研究者并不热衷于建构理论,但一些研究者推崇扎根理论,即强调理论必须从资料中产生,自下而上进行建构。
【阅读笔记】
资料的整理与寻找衣柜
自从田野调查回来后,就对着那一大堆的田野日记、访谈录音、教学录像和一堆的问卷及实物资料发愁。我知道这些资料应该够写论文了,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对着这一堆的资料不知如何去整理,这期间也尝试好几次去编码、分类,却似乎找不到感觉。因此,前一段时间主要是按照实物分类的方式,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进行了分类,主要把它们分成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教学、偏见、期望、对多元差异的关注等几个方面。这只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呈现的特点,自然的分类,对于这样的分类却缺乏概念的体系,也就是通俗说的那样,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衣柜,能够把这些资料就像挂衣服那样挂在衣柜里,为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头晕脑涨。在整理资料上找不到感觉,因此也就放下来好一阵子不再理它们了,认真看书。最近在读到一本关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书,这本书给我一些启示,但还是没有从中找到我所需要的“衣柜”。
【访谈编码案例1】
访谈学校:北京市酒仙桥二中(初级中学)
被访谈人:
初一年级组组长(A)
初一年级班主任(B)
任教三年的教师(C)
原始访谈资料
访谈者: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A:从一工作就当班主任,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的变化较了解。我感到突出的一点就是,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比以前强了,不是淡漠了,而是加强了(1-1学习动机增强)。我是刚教完初三毕业班,以前我们的同学很多毕业时上技校就满足了,大部分奔职高、技校,将来工作就直接赚钱了。但是现在不同,就说刚毕业的这一届,报技校的寥寥无几(1-2希望接受更高的教育),家长也不同意报技校,形成一股高中热,尽管我们学校不是很好,生源不是很好,是普通的三类学校,但我们的学生还是奔着高中,特别是稍微有些条件的,都奔着重点高中,市重点、区重点(1-3希望上重点中学),够不上这种条件的,家长都宁愿花钱上私立高中,上中专,上职高,几乎没有人上技校。家长认为孩子上技校将来没有出路,学历太低,宁愿要求重读。(3-1家长希望孩子获得高学历)我觉得以往没有这种现象。
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学生在吃苦方面不如以前了,普遍反映不能吃苦(1-4吃苦精神不如以前)。主要原因我认为有这么几个,一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父母,这么多大人疼,孩子不动手,造成了孩子吃苦能力比较差(3-2独生子女政策造成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尽管他渴求上高中,上大学,但一到具体干事,他还是吃不了苦。有些作业他不会,也不去钻,直接问人结果(1-5在学习上不肯吃苦)。在家的时候也是,劳动观念比较差。平常学校一些值日生也是这样(1-6在劳动方面不肯吃苦),比如说该他扫地了,甚至就扫一行,这行是我的,那行是你的,不是不扫,他分得清清楚楚,扫完自己的就走。他没有一种合作精神(1-7缺乏合作精神)。这可能是独生子女参加集体活动较少,缺乏集体观念,从家里就养成这种比较自私的品质(1-8自私)。
C:我刚参加工作3年。现在的学生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的竞争意识比较强(1-9竞争意识增强),他们接受社会上的一些信息的量大,接受新事物也比较快(1-10接受信息多,接受新事物快)。学生吃苦精神现在的确特别少,不愿吃苦,脏活、累活不愿意干,分工都特别明显,能不干的、能跑的就跑了(1-11逃避劳动)。这些现象比较严重。
访谈者:同学们有没有追求享乐、追求高消费的现象?
C:高消费现象不是很严重,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经济不景气,好多父母都下岗。主要表现是孩子的消费比家长高得多(1-12学生的消费高于家长)。比如我上届的毕业生,到初三,男生里有些人穿名牌,从上到下一身名牌,家长本人都根本做不到的,不可能做到。但是孩子这儿就比较自然,他们就会花,今天这个学生穿一件名牌衣服,好多男生就会去谈论这件衣服(1-13追求名牌服装)。这种现象还是有。
B:我们这个地区,农村的学生在这方面变化比较大。以前这个地区农村的学生经济方面不富裕,可是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好多家出租房地,所以钱来得比较多,农村的孩子,大手大脚花钱还是比较多的,显得比城里的学生还富裕(1-14来自农村的学生花钱多于城市的学生)。
C:因为现在我们这里属于城乡结合部,父母也都有工作,家里也有房,像刚才老师说的,出租房子,所以经济相对就比较宽裕一些。
B:所以,这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我们毕业那一届,上香山玩,有个学生拿了70多元买香山的红叶(1-15花钱大手大脚)。当时我就挺震惊的,我说,好,咱们几块钱都舍不得,70多块钱,全都买了香山红叶了。每次集体过生日,买蛋糕,或者家长送一些礼物,都是有关学习方面的,他想要一支钢笔,家长开始给20元、30元,他嫌少,他妈不给他,他爷爷、奶奶特别疼他,又给他50元,结果他生日,也就一支钢笔,前后给他70块钱了(3-3家长无限制满足孩子花钱的需要),这些钱他都花掉了。还有一些,除了学习比较往积极地方面发展,还有什么积极的因素呢?积极的因素就是他们不再像以前光是学习,他们现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唱歌、歌舞、运动会等活动。这方面热情比较高(1-16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而且这些孩子都爱干事,还都想当官。哪怕当一个课代表、小组长,也感觉特别神圣(1-17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希望当领导)。从初一到学校来,介绍自己,你将来想干什么?有的说想当经理,想当律师,想当数学老师,想当科学家。这方面的欲望都比以前高了,想上重点高中(1-18个人理想多样化)。我觉得这几年,改革开放以后,这方面的调比以前都高了,都想赚大钱。有的学生,我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说,什么赚钱多干什么(1-19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用主义特征)。消极的,他自己懒得写作业,但是不交作业又不行,就花钱,抄别人作业。15元、20元都有(1-20花钱雇别人做作业)。
访谈者:这种现象普遍吗?
B:不普遍。个别的,不过,相伴随的是学生撒谎的现象,也比较严重(1-21说谎现象严重)。
访谈者:撒谎现象严重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还是由于媒体的影响呢?
B:这也说不太清楚,可能有各方面原因。据了解,有个学生小时候没有在他搞教育的爷爷、奶奶家,是在他开个体的妈妈那里。他妈妈没工夫管他。他中午吃饭就随便花钱,就是这样养成了抄作业并撒谎的坏毛病(3-4父母对孩子从小缺乏关注)。
A:我说说现在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2-1,3-5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不能融合)。父母忙着去赚钱,对于孩子的成长、学习都不能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3-6家长忙于赚钱,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缺乏指导)。家长跟老师也不能配合(3-7家长和老师不配合),他们整天忙着赚钱,找都找不到。如何把家庭、社会、学校三股力量都调动起来,都对孩子重视起来,互相配合(5-1家庭、社会、学校协同合作),现在的家长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盲目地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孩子在外面做了坏事,孩子入团不入团,他不关心(3-8家长重智轻德)。有些家长来学校了解孩子情况,先问:“我们孩子学习怎么样?”“考试结果怎么样?他怎么考试不及格?”很少家长问:“我们孩子思想表现得怎么样?是不是关心集体?是不是热爱劳动?”
访谈者:在德育方面出现了问题怎么改进?有何建议?
B:我认为还得提倡节俭(5-2提倡节俭),另外家长那儿应该控制,因为他这钱来得太容易。有些同学家里钱比较多,10元20元无所谓,所以他也花得无所谓,一要就给,都是独生子女(5-3控制家长给孩子的钱)。
A:另外比如说控制孩子乱花钱、比吃、比穿的问题。我们学校采取一项措施,这学期,学生进入学校一律穿校服,只要一进校门,就不让穿皮鞋,必须穿球鞋、旅游鞋。这样就减少了比吃、比穿,甭管你有钱没钱,大家一律穿校服(4-1用穿校服控制学生攀比风)。
【访谈编码案例2】
对七大本听课材料的整理和主题的提取是我费时最长、耗神最多的一件事。这是一个变熟为生、化整为分、统码为类的重重闯“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需要走出寝室逼仄的空间,来到走廊上远望如黛青山,借一份距离美,舒展纠结的思绪。
变熟为生是第一道关,关于我的研究心态。研究之初,王老师告诫我,在进入研究现场观察时要尽量悬置自己的成见与前设。我当过四年的中学教师,曾经是一个局内人,因此我熟悉教师们的职业生活,这容易使我缺失一种观察和分析的敏锐。事实上,确实有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观察什么,提取什么,我的这则田野日记,是我当时一种困惑心情的写照。
坐在教室的后排,我常常因为自己的在场或离场而迷惑。在我的面前,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课堂生活一览无余地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耳边舒缓地展开它所有的情节。而我却常常感到无力将自己所要的东西抽拔于这整个的生活过程或场景。我像是一个贸然闯入的外来者,疏离于师生的默契之外。我虽然“在场”,却又“离场”,尽管我也曾经“在场”,但我没法让那时的我跳出来解释这时的我所观察的一切。面对作为研究者的“为什么”的诘问,那时的我和现在的我都沉默了,我该如何去破悉课堂的秘密?
化整为分是第二道关,关于我对所收集资料的整理。我所面对的问题是我该如何处理这九十来节课。每一节课都是相对完整的,我该如何截然地抽取我所需要的东西,依据是什么?语文、数学、英语是三门不同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言语行为的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我该如何找到其内在的联系?教师文化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我又该如何展现它的方方面面?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被材料所埋没,被材料所困顿。暑假时以我的田野日记为参照,我尽量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这些资料,将完整的连贯的课堂生活打散,对教师在每一堂课上的每一句话按功能重新分类,我企图从教师们的言语行为在课堂上的功能或者是所传达的信息入手,探寻教师文化的某些内涵。
设码归类是我遇到的第三道关,关于我对研究主题的提取。我系统地对几大本原始材料进行了编码和登录,细设了三十多个码号,然后再根据这些功能码号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反复斟酌和建立更高的类属,在设码号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这些码号更多地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组织和维持课堂的一种秩序性;对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于是我的三大类别框架最后定位于规范情境的营造、知识的叙述、情感的交流三大主题。我的观察和分析的视角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复习与思考
1.阐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小学教育科研中的重要性。
2.质性研究资料分析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3.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有什么异同?
综合案例分析
请查阅陈向明教授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该文发表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一期,选编在《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和袁桂林教授的《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该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二期)。两篇文章都是研究农村辍学生问题,指出两种研究的不同之处及你的感想。
【解析思路】《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一文是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一个个案来研究农村中学辍学问题,《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一文是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农村中学辍学问题。
推荐阅读
1.[美]马克斯维尔,质性研究设计.陈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胡咏梅.教育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郭志纲.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美]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