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原始资料
分析资料的第一步就是认真阅读原始资料,熟悉资料的内容,仔细琢磨其中的意义和相关关系。在阅读资料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主动“投降”的态度,即把自己有关的前设和价值判断暂时悬置起来,让资料自己说话。研究者还应重视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反应和体验。每次阅读都会给研究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体验都有可能成为理解的重要线索。阅读资料的过程是在资料中寻找意义的过程,寻找意义主要是发现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重要讯息,包括重要的词和句子所表达的概念,及资料之间的各种联系等。
2.资料登录
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是将收集的资料打乱,赋予意义后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登录的一个十分具体的工作是找到有意义的码号,“码号”是资料分析中最基础的意义单位,是资料分析大厦中最小的建筑砖瓦。寻找码号可以有很多标准,其中之一是词语出现的频率。如果某些词语在资料中反复出现,说明这些词语是被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需要进行重点登录。比如在一项对小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的调查中,学生们反复提到“没劲”。不仅同一位受访者在不同的访谈中反复提到,而且不同的受访者也多次提到这个词语。因此,我们便可以选择这个词语作为码号,在资料中注意寻找这方面的内容,重点对其进行登录。
3.编码和归档
第一轮登录完成以后,我们可以将所有的码号都汇集起来,组成一个编码本。这是一个将所有的码号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组合起来的系统,反映的是资料浓缩以后的意义分布和相互关系。在建立编码系统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可以随时储存和调出资料的档案袋系统。档案袋需要根据资料的情况经常进行调整,增加新的码号时需要相应增加新的档案袋,旧的和不适用的码号及其相应的档案袋应该取消。归类主要有类属型和情境型两种方式,前者将资料按意义主题分成类别;后者将资料按照一定的时间序列或意义关联进行叙述。
通常收集的原始资料数量非常大,内容非常庞杂,如果对每一个词都进行登录,那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就像对研究对象进行抽样一样,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目的性抽样”,即抽取那些最有力地回答研究问题的资料。
资料抽样的一个办法就是寻找“本土概念”,即那些能够表达研究者自己观点和情感感受的语言,将这些概念作为登录的码号。“本土概念”应该是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这些概念通常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与学术界或一般人常用的概念不太一样。
4.归类和深入分析
类属分析。“类属”是说按照资料所呈现的某个观点或主题分析,是一个比较大的意义单位。例如“交往”这个类属概念下,有“人情”“送礼”“矛盾”“朋友”等一些要素。类属分析就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用来解释它们的概念、术语的过程,包括类属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等。例如:在对小学教师的访谈中得知,他们用“按时完成作业”“做老师的小助手”“上课不插嘴”等词句来评判学生。那么,就可以提出一个类属“好学生”,下面分为“学习”“纪律”“品德”三个核心类属,分别列出“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插嘴”“做老师的小助手”。
情境分析。情境分析就是将资料置身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中,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这样可以呈现出一个整体脉络下的各部分之间的连续性。我们可以以整个研究现象中的主题、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或变化等内容来分析。我们既可以将一次访谈或一次观察的内容写成一个情境片断,也可以将对一个人的几次访谈写成一个故事,还可以将几个人的故事连成一体,组成一个综合个案。
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各有利弊,但是它们在实际分析中可以相互包容。在情境分析中,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意义分类系统将故事进行分层,使故事按照一定的主题层次展开叙述。在类属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在主题下面穿插一些故事片断和轮廓分析,让这些故事性的描述对该主题的内容加以展示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