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料整理的过程(1 / 1)

研究资料分析一般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这三个阶段,应当指出的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往往是边收集资料,边对资料做初步的整理,并且在系统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就开始了对资料的初步分析、研究工作,这一点在质性研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一些研究者时而还回过头来对某些资料作补充性收集;在分析资料时,研究者也有可能会对原有资料作修改性的整理。因此,整理资料既是资料收集工作的继续,又是资料分析的前提。也就是说,资料整理是资料收集阶段过渡到资料分析研究阶段的中间环节。

整理资料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分类、汇总等初步加工,从而使收集到的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背景和资料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整理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讲,整理资料的意义有三点。第一,整理资料是提高所收集资料的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必要步骤。这是因为,运用各种方法从研究的过程中得来的资料,往往是分散的、零乱的,而且难免出现虚假、差错、短缺等现象。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料的质量和使用价值。第二,整理资料是分析资料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分析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正确的结论来源于科学的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科学的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又有赖于我们所收集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和统一。因此,必须把各种错误,特别是数据上的错误,消灭在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之前。实践证明,如果到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过程中才发现资料有错误,再去修改资料的错误信息,其难度和工作量都会加倍提高,有时甚至影响到最后的研究结果。所以,在分析资料之前,一定要认真鉴别、整理资料,保证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整理资料还是保存资料的客观要求。原始资料不仅是当时作出分析结果的客观依据,而且对将来研究同类课题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将原始资料按一定的格式整理后,便于以后的长期保存和研究。实践证明,一份真实的、完整的原始资料,往往具有长久的研究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会越来越大。

在整理资料时应当力求真实、准确、完整、统一和简明,并且尽可能做到新颖。只有在此种资料的基础上,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整理的资料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客观事实,不弄虚作假,更不主观杜撰,否则会得出错误结论。整理后的资料,事实要准确,特别是数据要准确。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应当从实际出发,以能说明问题为原则,因为有些问题,若是单纯追求精确的话,反而将问题复杂化。在整理资料时,应尽可能地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力求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反之,很可能以偏概全,使研究价值降低或失去研究价值。在对指标的定义上、取值上、计算方法上和计算单位上等都要有统一的解释和标准,从而加强数据和结果的可比性。整理的资料要尽可能简单、明确,并使它系统化、条理化,以集中的方式反映研究对象总体的情况。在整理资料时,要尽可能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资料,组合资料,尽可能地打破旧有的观念,要有创新意识,在新的组合和新的视角下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使研究结果有一定价值。

资料的加工整理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辅助工作。为了便于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把收集的片断、零乱的资料按不同的研究任务和性质,采用核对考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是特别需要的。核对考据是把资料进行核实、鉴定,了解它的真实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比性等。之后,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选择、淘汰。在此基础上,把大量分散、零乱的、片断的同类资料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系统的,一目了然的统一体,以便对资料进一步研究分析。最后,对加工整理出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登记保管。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尽管具体分析资料的过程各不相同,但也具有相同的步骤。

资料整理的步骤分为:整理、审核、分类和汇总。对于收集到的大量资料,通过资料整理,一方面对资料的可靠性和合格性进行检验,以确保研究资料的可靠性和合格性;另一方面,通过分类,使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使资料系统化;此外,通过汇编,使资料成为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

审核——就是仔细研究和详尽考查所获得的文字材料是否真实可靠和合乎要求。必须确保研究资料的可靠性和合格性。因此,审查文字材料时,要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原则。

分类——是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的过程。分类是否正确,取决于分类标准是否科学。分类的标准是多样化的,主要有现象分类(是根据事物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所作的分类,比如说把研究文献资料按年代分类,简便易行,便于资料的存取和查找利用,但比较肤浅,难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和本质分类(按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内部联系而作的分类。比如根据研究对象的经济地位等社会属性进行的分类。也叫科学分类法)。资料整理必须从现象分类过渡到本质分类。任何分类都包含三个因素:分类的母项,分类的子项和依据。如学生可分为男生和女生,其中学生是分类的母项,“男生”和“女生”是分类的子类,“性别”则是分类的根据。

汇总——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首先,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汇编后的资料既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又能说明研究所要说明的问题。其次,对分类资料进行初次的加工。如给各种资料加上标题。最后,汇编资料要做到完整、系统、简明和集中。

质性研究对资料整理的要求比较严格,对资料的整理要及时、全面,需要将资料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将笔录与录音相对照,加上回忆的情景,逐字逐句地整理出来,最大限度地凸现原汁原味。在具体整理资料之前,研究者要先对每一份资料编号,从而建立一个编号系统。例如:S表示学生,T表示教师等等。在质性研究中,有时候会出现从不同途径收集的资料出现矛盾的情况,这时候为了保证研究的效度,常常采用三角互证法来检验不同的资料来源或不同的资料的真实性。三角互证法是用来比较不同来源的资料,以确定它们是否相互证实,其目的是为了评价资料的真实性。三角互证法的基本原则是从多个角度或立场收集有关情况的观察和解释,并对它们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