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料分析(1 / 1)

1.什么是资料和资料分析

在不同研究中,资料体现为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定量研究中资料更多表现为数据,在质性研究中资料则表现为文字、照片、实物、一些视频材料等。在质性研究中资料既包括那些看得见的资料,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资料。看得见的资料如各种数据表、统计表、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实物等。看不见的资料如未曾发生的事件、未被人们意识到的事件、人们想要隐藏的事件、因习以为常而忽略的事件、因受研究者有看法的影响而有意识地不记录的资料、研究者无意识地记录的资料等。作为研究者对于这些没有出现的资料要去分析,为什么这些资料没有出现,没有出现意味着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没有出现的资料往往能给研究者带来很多隐藏的信息。

资料分析是指系统化地收集和排列研究资料,以便得出研究发现的过程。分析的任务,即得到研究发现、阐释、从收集的数据中寻找意义。资料分析目标的确定是与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尤其是研究假设分不开。一方面,在确定研究目的、进行研究设计时,研究者同时也在考虑如何收集和分析研究结果,几乎没有研究者是将资料、数据收集完成后才开始考虑分析方法的。但在研究设计时考虑的资料、数据分析的具体角度和方法有时是比较模糊的,也就是说可以只提出分析的总方向,至于分析细节仍要在研究结果的分析中再考虑。另一方面,资料分析的目标必须与研究目的相一致,分析的具体方法和角度都应以达到研究目的为准则,而不能脱离实际,单纯地追求分析方法和视角的新颖。

资料分析的目标就是在杂乱无章的资料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抽出有规律性的结论、信息,进而使研究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全面地描述、准确地推断和预测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变化,使之成为研究者提出或验证假设、构建理论的依据。分析资料的总体思路,就是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对加工后的资料进行判断,决定或是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或是定量分析的方法,或是综合的分析方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分析思路去解释资料的因果关系和产生结果的原因等。

2.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资料分析的比较

质性分析是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一种分析。用于质性分析的资料,通常是描述性的资料。面对大量的、丰富的描述性资料,研究者往往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从大量的资料中归纳出其中的规律,从而形成抽象的理论。质性分析侧重于解释分析结果的“意义”。质性研究大多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访谈法、人种志方法。这种资料分析的方法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大量研究资料中总结、归纳出理论或结论。

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的一种分析。用于定量分析的资料,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通过数据对教育现象进行说明,研究者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定量研究是通过对社会事实的测量,从中发现教育规律,旨在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解释变化的原因,以指导教育实践。定量分析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论统计等。目前,统计分析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因为统计分析可以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统计分析是进行科学解释和预测的重要方法,为此,定量分析将成为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的分析手段。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资料分析上既有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这些相同点表现在这两种研究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这两种类型的资料所采取的分析形式都涉及推论。推论是指通过判断,运用推理,以及根据证据得到结论的过程。其次,这两种类型的分析都涉及一种公开的方法或程序。研究者系统地记录或者收集资料,据此可以方便他人了解他们所执行的程序。再次,无论对于定量研究来说,还是对于质性研究来说,比较是其中的核心程序。所有的研究,都是研究者运用相关的证据,对他们搜集到的证据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者辨识证据中的多种过程、原因、属性或机制,然后找出模式——相似性与差异性。最后,在两种研究中,研究者都尽力避免误差、错误的结论等。

总之,在研究中质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基础,互相补充。只有建立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的质性分析才能深化研究课题,才能避免研究的表面化。而只有在正确的质性分析的指导下,定量分析才是有价值的。可见对教育研究的结果必须进行质性与定量两个方面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