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1 / 1)

1.叙什么

教师叙事研究的范围甚广,主题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类型;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多宽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么的宽阔。从内容上看,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可包括以下几部分。

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抽象存在的,它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表现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教育思想系统与否、教育认识独特与否。教师关于教育的理想、认识、看法间接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师生的人生。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着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事事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与行为;相反,无视学生、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导致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要求无甚反应、面对学生受到的伤害无动于衷,从而造成师生情感的树立和师生关系的对立。

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和故事当中所蕴含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

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就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成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通过教师在校园里的举止谈吐了解教师的为人修养,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处事行为了解教师的为人修养,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处事行为了解教师的个性特征,通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了解教师的教育机智,通过教师的语速快慢了解教师的气质类型,通过教师的教学习惯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通过教师的衣着装束了解教师的兴趣爱好,通过教师的交往方式了解教师的个人习俗……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教师的叙事研究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职业触角有多深,教师的叙事研究延伸就有多长。

对教师教育活动进行叙事研究始于教育活动的表面,但不是为了一般的描述,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是要倾听教师的内心声音,感受教师的主观世界,体验教师的生命律动,探寻教师的行为意义。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职业的劳动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其中,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构成了教师职业劳动对象的主要部分。教师的叙事研究当然离不开对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研究。学生是富有主动性的人,学生也有着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这是作为人所具有的共性,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学生也正是在独立把握客观外部世界和自身主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它使生命体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所特有的旺盛的活力、饱满的热情、远大的理想和奋进的精神更使他们的发展呈现出难以设定、无法预料的勃勃生机。

教师的叙事研究也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当研究将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展现于人们面前时,人们就获取了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的可能,从而有可能理解学生所追求、所欣赏、所厌恶的事物。这样的教育世界才是真正属于师生的共同世界。

2.教师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首先要有“事”可“叙”,这就需要选择、观察、收集、整理故事,叙事研究还要对“事”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理论的准备和理性的视角;叙事研究还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撰写,这就需要具备流畅洗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洁明快的文字写作能力。为此,教育的结果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如果用一条研究路径来表现其过程的话,教师的叙事研究包含了这样的流程: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研究问题。所谓有意义的问题,起码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一个答案;二是该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2)选择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保证,因而它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与合作。首先,研究者要有敏感的心灵,能够细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再者,研究者的研究活动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认同、理解与合作,双方应有从研究中共同进步的要求。因此,选择好的合作伙伴是教师叙事研究的重要一步。

(3)进入研究现场。进入研究现场就意味着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把握教师的行为、观念所赖以产生的原因;对教师生活的现场观察,理解教师做法的背景,研究现场是教师叙事研究获得真实资料的来源。

(4)进行观察访谈。观察访谈是围绕着研究问题进行的。观察力求客观,避免先见或前设对研究的干扰;访谈力求开放,使被访者在研究者所涉及的系列开放性问题中轻松思考并回答问题。观察访谈主要是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而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要具有亲和力。

(5)整理分析资料。叙事研究强调的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是基于资料事实进行的符合材料实际的分析。否则,研究就偏离了叙事研究规范的要求。在整理研究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从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即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看世界方式的概念。为此,研究才具有了独特的“个性”特征,研究报告才具有个性特点。

(6)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撰写既包含研究者对所观察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对事的论述性分析,使教师生活故事得以更丰富地呈现,也因此而具有教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叙事研究的过程要围绕三个事件:现场、现场经验文本和研究文本。现场与研究者密切相关,是研究者的考察对象。这意味着研究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体验和故事,必须通过与参与者建立不同程度的亲近关系来理解、记录和思考现场。这种自身的体验和故事被称为现场经验文本。形成现场经验文本有多种方法,如讲述或撰写故事、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等。研究文本要回答意义和重要性问题。以教学叙事来看,现场情境,即有意义的教学事件的鲜活片段,包括具体的人物、事件、情节、对话和氛围,从而形成一个教学故事;现场经验文本,即研究者对这种鲜活的现场情境,经过精心选择之后作有意义的书面表达所形成的文本,这在研究论文中是无须有的;研究文本,就是研究者对叙述的故事所做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批判,以传达其教育理念或观念。

3.教师叙事研究的写作

(1)教师叙事研究写作的有效工具。田野日记是一个活的、有目的的反思性日记,它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是可以产生回馈的工具,是教师对实践深思、学术反思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工具。田野日记可以记录我们的观察,描述我们的行动,进行自由创作和草图性规划,同时也包含对事件的分析和综合。由于田野日记完整地记录了研究者的研究体会,因此叙事研究者应该养成撰写田野日记的习惯。

教育界经过专业发展后的档案袋不同于一般的档案或普通的收集品,而是一个综合物,是同某个具体课题相关的、经过精心选择和编辑的收集品。档案袋不但是学生发展的轨迹,也是教师发展的轨迹,是教师叙事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武器。初学者写叙事研究报告可以参照下面的模板,根据自己对研究对象的观察、互动、深度了解、思考,填写叙事研究记录卡。

叙事者身份:

我所观察和经历的故事:

我想到的:

Weblog被简称为blog,翻译成“网络日志”。Weblog是“web”和“log”的合成词,其中“web”一位互联网络,而“log”是“航行日志(名词)”或“把……记入航行日志(动词)”之意。网络日志(blog)作为叙事研究报告的交流平台,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报告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实现了叙事研究的新发展:叙事报告数字化,更容易保存、流通、复制;缩短生产和传播的周期,blog上的叙事报告可以每分每秒刷新;实现了“个人出版时代”的梦想,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你的叙事故事,同时与世界的读者共享你的研究成果;blog使叙事研究突破了研究者个人的小圈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读者与研究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创造出更多的智慧。

(2)教学叙事的写作。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所寻求的对教育实践的改进主要是对教学生活的改进,因此教师的叙事报告主要是对教学生活的改进,因此教师的叙事报告主要是由教师亲自叙述课堂教学生活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种对教学事件的叙事不仅强调所叙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情节是案例的一个核心要素),而且强调叙述者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外来者。另外,作为叙事研究,教师所叙述的教学实践除了偶发事件之外,更多地属于教师本人有意识地改变,是对改变之后所发生的实践的叙述。在实际的叙事研究中,建议教师以教学叙事作为日常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教学叙事的写作建议:

第一,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第二,每个教学叙事必须蕴含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了某种意外的教学冲突。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叙述,它的叙述必须相应地显示出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它既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第三,每个教学叙事所叙述的教学实践必须具有典型性,有较强的说服力。教学叙事可以反映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教育教学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第四,教学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

第五,在叙述教学事件时,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学实践的叙述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个人教育信仰附着、涂抹在某个具体的教育实践上。它促使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实践时显露或转换自己的个人教育理论以及个人教育信仰。

第六,一份完整的教学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篇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被提交出来讨论的问题,但它与理论研究中的主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是从实事中求是,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3)如何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重在思考。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共培训时模仿学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触;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注意观察。观察教学情境的发展变化;观察当事人的态度;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可以借助技术(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记录观察的过程;注意保存观察的原始资料。

能够提出问题。明确研究的问题;清晰地表达问题;把问题细化,便于处理和研究;注意随时抓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追问问题。

注意学习。文献资料学习;网络资源学习;向身边的同行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研究过程。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资料收集的技术和可信度;现场情境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交流与讨论。头脑风暴,促进新思想的涌现;网上交流,吸收和集中更多人的智慧;对现象和发现的情形做充分的解释;给出的结论适当、有条理、有证据(必要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叙事研究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我们欣赏大自然的音乐”

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之美、道德关系之美、劳动之美。人借助音乐不仅可以对周围世界而且也可以对自身的崇高、壮丽和美好获得认识。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对同一批学生从幼年到成熟期的多年观察使我确信,电影、广播、电视对儿童的那种自发的、无计划的影响,不利乃至有害于正常的审美教育。大量自发性的音乐则尤其有害。我认为教育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使音乐作品的感知同那种能够使人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美的背景的告知交替进行,也就是同感知田野和草原的寂静、树林的飒飒作响、晴空百灵鸟的鸣唱、成熟麦穗的低声私语、蜜蜂和飞虫的嗡嗡之声等交替进行。这一切也就是大自然的音乐,就是人在创作音乐旋律时从中摄取灵感的那个源泉。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心理目标很重要。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取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是:使学校教会人在美的世界中生活,使他离开美就不能生活,使美的世界能在人的身上创造美。

“快乐学校”对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赋予了较多的注意。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儿童对旋律的情绪反应,而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并去增添这种美。多年的经验证实,人只有在孩提岁月才既能学会语言,又能掌握初步的音乐素养,即掌握感知、理解、感受、体验旋律美的能力。凡在童年错过的,很难乃至几乎不可能在成年岁月中去弥补。儿童的心灵对本族语言、对大自然的美和对音乐旋律,其敏感程度是相同的。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解释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小朋友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到了H.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野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来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野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到正在开花的含蜜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休。这里就是那个茸茸的大雄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们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电脑室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演奏,竭力想捕捉雄蜂的嗡嗡声,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我挑选来供欣赏的乐曲都是以儿童所能理解的那些鲜明形象来表现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响:小鸟啾啾、树叶飒飒、雷声隆隆、流水潺潺、狂风呼啸等。同时我还防止让他们感受过多的印象。我要再说一遍,音乐形象过多,对儿童有害无益;它可能使心绪惶惶不安,继而则使情绪反应迟钝起来。我在一个月内使用的乐曲不超过两首,但是配合每首曲子都要做大量的教育工作,目的是唤起孩子希望一再听那首乐曲的愿望,并做到让孩子每次都能在作品中发现新的美。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聆听那些掌握初步音乐素养中具有特定作用的乐曲之间不要夹杂任何自发的、杂乱无章的印象。听过乐曲之后,孩子们应当细细听听宁静的原野,并在接受两首乐曲之间去认识大自然的美。

有一天,我们去橡树林。这是初秋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下的树木绚丽多姿,秋天的小鸟在歌唱,远处传来托克夫斯基的《秋歌·十月》。乐曲帮助孩子去感受在此之前未察觉到的周围自然界中无与伦比的美——橡树的黄叶在微微颤动,清新的空气发出馨香,道边野菊在凋谢。

孩子们情绪很高,心情很愉快,但是欢乐的曲子也引起了淡淡的愁意。孩子们已预感到秋雨绵绵的连阴天、寒风呼啸的暴风雪、夜长黄昏早的日子又快来临了。根据音乐曲调的印象,他们谈到了夏日的美好,谈到金色初秋季节。每个人都记住了一些鲜明突出的东西,这时他们意识中的夏季和秋季的形象已是十分优美的了。如拉丽萨说:“我跟爸爸去峡谷,山坡上是一堵大绿墙——树林、树林、尽是树林,到处都有阳光普照。不知哪里还有一只斑鸠在咕咕地叫。树林子里真美,真美……真想走啊走,让太阳总是那么明亮地照着。斑鸠咕咕叫的时候,树上的叶子好像都静下来在倾听。”

舒拉回忆道:“妈妈带我到地里去过。她跟着康拜因干活。我跟康拜因叔叔坐在上面。后来我困了,妈妈就把我抱上了新麦秸垛。我仰望蓝天,一会儿我觉得麦秸垛飘了起来,飘得很高很高。我一会儿来到一只小鸟跟前——可是小鸟还是在天上飞着——一会儿又离它远了。小蚂蚱也跟着一起飞——它们成群地唱着,迎着小鸟飞去。我就这样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小鸟还在天上飞着,小蚂蚱唱得更响了。”

我们又欣赏了一遍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我察觉到孩子们已经能从曲子中听出他们记忆中感到亲切的那些不可忘怀的盛夏和中秋美的景象。孩子们还听出了新近的情境。

“我跟着父亲拉了一车干草。我躺在干草上,满天星星在眨眼。狂野里只有鹌鹑在叫。星星变得那么近,好像伸手就能摘到,像小灯笼一样。”

这里是尼娜的回忆。我听着这女孩的追述感到万分惊喜。要知道尼娜向来默不作声,很难让她说上一句话。可是现在音乐使他开口了。

真令人高兴,音乐使得情绪反应更加敏锐了,它唤起了由音乐形象美所引起的想象。真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影响下去想象、去幻想。音乐能增强儿童天性中诗情和想象的成分,这是多好的事。使我高兴的是,不论是柯利亚还是托利亚,听了塔尼娅和拉丽萨兴奋的讲述后也在那里沉思起来——他们也在回忆着什么。

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显示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孩子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音乐从另一种角度展现在他面前的那些事物和现象上,于是他的思想便描绘出一幅鲜明的图画,这幅图画又要求用语言来描述。孩子从实践新的想象和思考摄取素材,并用语言进行创作。

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它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孩子们听着森林以及善良和凶恶的任务。就算是不爱说话的孩子也想说话了,孩子把手伸向了笔和画本,要把童话形象地留在纸上。音乐甚至把最消极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激发起来了,似乎音乐给思维物质的细胞注入了一种能产生奇效的力量。我认为音乐影响下的这种智力高涨,就是思维的情感源泉。

复习与思考

1.什么是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的特点有哪些?

2.个案研究法对教育工作有何意义?

3.实施个案研究有哪些步骤?

4.试结合教育个案研究的基本程序拟定教育个案研究报告提纲。

5.什么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有哪些?

6.行动研究对教育工作有何意义?

7.实施行动研究有哪些步骤?

8.试结合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拟定教育行动研究报告提纲。

9.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何意义?

10.叙事研究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推荐阅读

1.潘海燕.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丁钢,王枬.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