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容分析法的步骤(1 / 1)

内容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对一份内容资料进行分析以取得量化的结果;二是如何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选择系统化分析的模式,合理地把各种内容分析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并定量地说明研究的结果。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下面着重介绍把内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的步骤。

1.抽取文献样本

抽取文献样本就是选取要进行内容分析的文献。抽样程序和方法与调查研究中的抽样类似,所不同的是内容分析法所抽取的对象是文献,而调查研究抽取的对象通常是被试。文献样本的抽取,首先要决定文献内容的总体。通常要考虑的问题是:从什么文献中抽样?抽哪些文献?抽什么时间段的文献?用什么方法抽样?

例如,研究某校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的错误类型。该校一年级所有学生的数学作业本就是这项研究的文献总体。抽样应在总体范围内进行,至于抽哪些学生的作业本,抽多少本,抽哪一时间段的作业本、用什么方法抽样等,则要依研究目的、研究的实际情况而定。又如,对我国教育研究杂志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文章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教育研究》1980—2000年的所有杂志为抽样的文献,从80年代的杂志中随机抽取20本杂志,90年代的杂志中随机抽取20本杂志;然后对每本杂志上的文章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做出判断;最后比较80年代和90年代定性与定量的文章所占的比重,并对当前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做出结论。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内容抽样就是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内容分析抽样首先要决定总体,在确定总体时,必须注意总体的完整性和它的特殊性。完整性是指要包含所有有关的资料,特殊性就是指要选择与研究假设有关的特定资料。内容抽样通常要涉及三种方式。

来源抽样是指对资料来源的取样,如选择怎样的报纸、杂志、教育电视节目、书本、演讲、学生作业等。

日期抽样是指选择哪一段时间的资料进行分析,例如要研究某一种教育理论的思想发展规律,需要对几十年有关刊物论著进行内容分析。这就需要通过按日期抽样。但在按日期抽样时,必须注意某种资料的周期性的特征。如果以报纸为研究对象时,间隔抽样就必须避开七或它的倍数,假如以七为倍数。则会使全部样本都集中在同一个“星期×”。

单元抽样即确定抽取资料的单元,可能是整份、一段、一篇、一页。

2.类目与分析单元的决定

分析单元是指描述或解释文献内容时所用的单位,它是登记或抽样时所用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时间间隔、文章段落、句子或字数,也可以是电视节目的镜头、场景等。当分析单位比较大时,常常需要选择一些与其有关的中、小层次的分析单位来加以描述、说明和解释。选择分析单位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总体密切相关,并以它们作为确定和选择的基础。例如,小学语文课本文体研究记录表(见表6-2)中横栏的册别就是分析单元。分析类目是指文献内容的指标项目,相当于观察法中的观察清单。例如,小学语文课本文体研究记录表(见表6-2)中纵栏的各类文体就是分析类目。

表6-2 小学语文课本文体研究记录表[1]

确定分析单元相对容易些,一般根据文献的独立单位划分,如书籍的篇章、期刊的册数等。通常抽样单位即是分析单元,抽多少篇文章就有多少个分析单元。如要对某一作者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假设作者有100篇小说,抽取其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40篇进行内容分析,这抽取的40篇便就是分析单元,即要登录要观察的单位。而每篇小说中语言风格具体内容的划分和分类则是分析类目。

确定分析类目相对复杂些。分析类目是根据研究假设的需要,对文献内容进行的分类。分析类目制定得是否恰当、适度,对于内容分析来说是至关重要。确定分析类目时要注意:第一,分析类目要满足研究目的的需要,类目的确定一般按常规的分类体系进行,也可以通过仔细研读文献,按其中包含的共同因素来组织。第二,分析类目要在对内容进行判断、登录前确定,不能边分析边补充、边删除,随意改变分类标准。第三,分析类目应遵循一般的分类原则。类目要有明确的范围,类目的划分应是穷尽的,无遗漏的,相互排斥的和相互独立的,即类目之间彼此不重复。第四,划分类目要彻底,要使每一项内容都有归口处。分析类目宜细不宜粗,因为如果在获得数据后发现分类过细时,相关类目可以合并,但若发现分类过粗,就难以拆细,而是要重新登录。第五,分析类目最好选择界限清楚的、便于量化的、有明显特征的项目。如选择单词、句子或段落作为分析类目,要比选择主题为分析类目容易识别。

3.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做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内容分析的评判记录工作,就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数。在评判时一般做法是:量化处理就是用数字描述现象或水平,就是将抽取的文献内容从形式上转化为数量化的过程。量化的最终结果为数字形式,通常用的方式有:二元编码,即是否以形式表示分析类目;频数,即点计文献中出现分析类目的次数;量度,即用工具测定分析类目所反映的量或强度;赋值,即给予文献内容以具体的数值或等级。量化处理包括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评判记录就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单元和分析类目对文献样本中的信息进行登录,登录分析类目是否出现和出现的频数。为保证评判记录的可靠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评判只能记录类目的有无、长短、大小等明显的、可观测的客观状态,避免用主观的评价性意见。

第二,评判的最终结果必须是数字形式。

第三,对于具有评论成分的内容分析,表示赞扬的、肯定性的内容用“+”号记录;表示批评的、否定性的内容用“-”号记录。

第四,根据类目出现频数进行推断时,不要忽略了基数。

第五,在对主观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评判时,最好要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分别进行登录,以便进行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对内容分析结果的信度评定,是对两个以上评判员所作的评判记录结果一致性的分析。评判者对同一分析类目判断的一致性越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越高;一致性越低,可信度也越低。

4.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越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越高;一致性越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越低。因此,信度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内容分析必须经过信度分析,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可信度得到提高。

5.比较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获得可靠的量化数据以后,最后一步便是对数据做统计分析,描述各类目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比较各类目的异同,得出最终结论。这一步的关键是要合理地对数据做出解释,并自然地从数据中推导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