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容分析法的特征(1 / 1)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内容分析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四个方面。

1.明显的传播内容

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被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任何形态、包括有文字记录形态(如报纸、杂志、书籍、文件)、非文字记录形态(如广播、唱片、演讲录音、音乐)、影像记录形态(如电影、电视、幻灯、图片)等。同时,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它所表现的直接意义,而不是指其包含的潜在动机。内容分析就是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来判别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效果。

2.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按照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并根据客观事实再做出分析描述。客观性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出同样的结果。这包括两层含义:①研究者的个人性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如果换一个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②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不能达到客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质疑。应该强调的是,在内容分析的前期阶段,研究者选择分析题目、制定评价标准、定义分析类别和单元等过程基本上仍是主观的。内容分析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将文字的(或图画的)非定量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这一转化过程是根据理论引导观点来进行的。但一旦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被确定,转化过程完成,其后续的研究过程就被认为是客观的了。这时,研究者的个人意志不再能左右分析的数量结果,他必须按照确定的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进行计量,计量出什么结果,就只能表述什么结果。任何研究者都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内容分析法的客观性被确立。

3.系统性

系统是指内容的判断、记录、分析过程是以特定的表格形式、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系统性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总之,系统评价意味着研究自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规则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4.量化

量化是指研究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首先,内容分析的目的是对信息实体做精确的量化描述。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者用最简明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最后,统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和分析。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种必要手段。它通过频数、百分比、相关分析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征。“定量”并不排斥解释。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特征。这是指内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数字表达,并能用某种数学关系来表示,如用次数分配、各种百分率或比例、相关系数等方式来描述。由此可见,内容分析实际上是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它不仅是资料的收集方法,也是一种独立、完整的专门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