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观察法可以分为三类:描述性观察法、取样观察法、评价观察法。
1.描述性观察法
描述性观察法是指通过详细记载时间或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获得资料的方法。它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日记描述法。日记描述法又称传记法,是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的方法。用日记形式描述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可以采用综合日记,即记录研究对象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现象,也可以采用主题日记,即主要跟踪记录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行为现象,如语言、认知等。日记描述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传统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边观察边记录,因此能系统地获取研究对象身心发展的连续变化,能提供较长期的、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并且由于观察是在自然情景中进行的,因此获取的资料真实可信。但日记描述法的局限是,往往只对个别被试进行观察,缺乏代表性,一般研究者是以自己熟悉的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因此会带有一些主观偏见等。另外日记描述法要求观察者长期跟踪观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日记描述法是一种记录连续变化、新的发展或新的行为的观察方法。这是一种纵向记录的方法,在较长时间内重复观察同一研究对象。日记描述法要求记载详细、具体、有背景、有情节,能提供发展的完整次序,观察的时间很长,比较费时、费力。
(2)轶事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将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被试个性的行为事件,随时记录下来,供日后分析的一种观察方法。轶事记录是有主题的,记录的是被试独特的行为或事件,通常要求将行为或事件发生的过程客观、准确、具体、完整地记录下来,不仅要记录被试的行为、言谈,还要记录被试行为发生的背景以及与之联系的其他人的活动,记录的语言要准确、客观。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它运用简单、方便、灵活。
轶事记录法与日记法都是描述性的,但它不像日记描述法那样连续记载新的发展或新的行为,而是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或研究者感兴趣的事例。轶事记录法不受时间限制,不需要特殊的情境,不需要特殊的步骤,简单易行。
(3)实况详录法。实况详录法指详细、完整地记录被试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它可以是对被试的行为进行连续的定期观察,也可以是定点的持续观察。传统的实况详录法在观察现场采用手工的纸笔记录。现代的实况详录法更多地利用录音、录像等设备,将观察行为和事件全部实录下来,供以后分析处理。例如,有人采用实况详录法研究1~3岁儿童言语的发展,他用录音机每周一次,一次10分钟,记录被试的言语,然后对每次收集的儿童语句、词汇进行分类整理,最后概括出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阶段。在实况详录法的实施过程中,观察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对行为进行详细客观的描述,不作主观推断和分析,犹如绘画中的素描。在连续记录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将描述与解释、评价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先忠实地观察记录,客观地描述事实;记录完后,再对描述的事实进行解释和评价,两者必须严格地区分开来(见表5-3)。
表5-3 现场详录[13]
这三种描述方法的记录都要求:描述要具体,设法写出具体行为,不要归纳或用抽象形容词和副词,尽可能避免使用个人自己的描述词和解释词。描述性方法的主要不足是记录信息、分析综合资料所需时间太长。
2.取样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不是详细地描述行为或事件,而是缩小范围的聚焦观察。取样观察法首先对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等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将其转化为可以数量化的材料;其次,用具体的、可感知的方式对每种类别进行界定;最后,根据类别设计出记录表,从而便于记录。取样观察法大致有四种。
(1)时间取样法。时间取样观察法是常用的观察法之一。观察者事先确定所要观察的维度,然后据此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特定行为或发生的事情,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事先拟定的编码记录表上。时间取样法又分为连续时间取样法和非连续时间取样法。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依次在每个时间间隔内观察并记录行为。非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在前一个时间间隔内等待目标行为的出现,然后在接下来的那个时间间隔里记录在先前间隔内出现过的行为。
时间取样设计观察的主要指标有:规定时间内某种行为是否出现及出现的种类;规定时间内行为发生的频率;规定时间内行为的持续时间。时间取样对观察的事物或行为由于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适合研究高频率发生的行为,一般认为15分钟内不出现一次的行为,就不能用此种方法,如观察学生在上课开始后15分钟内的课堂违纪行为(见表5-4))。
表5-4 对一名学生每分钟具体活动的观察[14]
(2)事件取样法。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前选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中只注意观察这些选定的行为或事件。当确定所要观察的事件时,要进行现场判定并将事件完整记录下来。比如观察学生的打架事件,记录打架前发生的事件、打架时的具体行为、打架持续的时间、打架的结果和后果如何等。事件取样研究的事件记录比较完善,便于分析前因后果,同时,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限制,因此可以研究多种行为和事件。
(3)个人取样法。个人取样法是对单个被试连续取样,以个人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记录关于这个个体的所有行为和事件,然后再选择另一被试进行观察,如此反复进行,最终获得多个个体组成的样本。在个人取样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被试的选择要保证随机性,否则被试不具有代表性,收集到的资料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比如,选择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观察并记录其课堂听讲的情况,在每节英语课的前二十分钟,观察者首先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学生进行观察,作为反映这个班所有学生的情况,从而获得资料。
(4)场所取样法。场所取样法就是选取某一场所作为观察的对象,比如观察学生在操场或食堂内的行为表现。取样观察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记录简单,结果数量化,便于分析,但是记录结果没有描述法那样详细、具体,缺乏事件和行为发生的背景资料。
3.评价观察法
评价观察法也称为等级量表法,在观察前,要确定观察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预先确定标准,即划分不同的等级。观察者根据预定标准,在观察行为的同时,要对观察的行为做出评价。根据评价方式的不同,评价观察法可以分为数字等级法、图标评价法、语义类别法、强迫选择法等不同的类型。评价观察法的优点是使用方便,而且测量也很迅速,但是容易受到观察者主观偏见的影响,因此其观察信度较低。表5-5就是一个评价观察的表格。
表5-5 有效教学观摩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复习与思考
1.问卷调查研究有什么特点和适用范围?
2.问卷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问卷调查研究有什么基本的研究步骤?
4.问卷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
5.问卷设计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6.问卷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7.访谈法有哪些类型?
8.访谈法的设计和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9.访谈进行中的操作技巧?
10.合格的访谈者有哪些素质要求?
11.教育观察有哪些记录方法?
12.教育观察的过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骤应注意哪些问题?
13.针对你自己的研究问题,设计一个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
14.选择一篇问卷调查表,根据本章内容对该问卷进行分析,指出该问卷的优点、不足和改进建议。
综合案例分析
小王老师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平时爱琢磨身边的教育问题。春节回校后,他发现很多学生都对自己在寒假收到的压岁钱津津乐道,一些孩子甚至于开始比较谁的压岁钱多,讨论用压岁钱买什么东西,这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小王老师问了一些同行,大家都反映这个问题比较严重。于是,小王老师想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了解现在孩子们一般收到多少压岁钱,孩子们如何看待压岁钱的问题,孩子们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压岁钱的?他告诉学校领导,说自己想申请一个关于压岁钱的校级课题,并想邀请感兴趣的老师共同来研究,学校领导表示支持。接下来,小王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研究的题目定为“某市小学生压岁钱现状调查分析”。接下来,小王老师开始琢磨,如果研究全市小学生压岁钱的现状,这么多学生,应该如何抽样?调查本校的学生就够了吗,本校的学生能代表全市的学生吗?如果不能又应该选择哪些学校的学生来进行调查?如果要进行调查,应该设计哪些问题以获取自己想要的这些问题又应该如何来编排?
上述研究应该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这一研究应该如何设计研究过程?又应该如何设计研究工具?请利用本章所介绍的内容来解决小王老师的问题。
【解析思路】 本案例应采用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来进行分析。
推荐阅读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陶保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 本文原载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研大家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瞿堡奎.教育学文集·教育学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张胜勇.反思与建构——20世纪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87.
[5] 参见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价.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
[6] 瞿堡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学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79、383.
[7] 沈剑平、瞿堡奎.教育研究范式简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征),1990(1).
[8] [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3.
[9] 转引自:华国栋.教育研究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52.
[10] 资料来源:杨丽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韩进之、魏忠华等人研究中小学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调查问卷”,196.
[11] 资料来源:参见杨丽珠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韩进之、魏忠华等人研究中小学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调查问卷”,第196页。
[12]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静寂的课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5.
[13] 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5.
[14]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