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现问题
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问题。教育科研课题是教育教学领域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要研究的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或管理中,为了提高育人质量,为了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而要研究解决的矛盾或困难,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定的研究问题。所以,我们在选择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时要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就没有课题,就没有研究。要以“问题”为核心,论证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与趋势、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要以“问题”为核心,进行课题设计,包括问题描述、理论假设、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等。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尚未认识与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对某个研究者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是从一大堆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中挑选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通过课题选择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具有指向性、概括性、限定性等特点。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会在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一些疑问和困惑,有的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加以解决。教育科研就是要善于从这些困惑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否则就谈不上选择研究课题。许多参加过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道理很简单,一个问题出现,如果人们不认为是问题,当然也就不会着手去解决它,因此选择课题突出的是“问题意识”,即要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深入思考;要以事实、经验和逻辑性为依据,敢于怀疑、勇于质疑;要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进行类比与移植;要深入探究现象,勇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课题选择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使研究有价值。
例如一个女同学组最初确定的研究问题是英语学习对学生拼音学习的影响,在她们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她们发现因为英语是后来学习的,拼音是先学习的,于是决定把自己原来定的课题改成拼音学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逐步确立研究方向,明晰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想
科学学习创立者贝乐纳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是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一个过程,在学校,就是指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尚未认识和解决的诸多问题里,鉴别、筛选和确定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适合研究者能力水平的教育科研课题的过程。经过选择确立的课题(题目)也可看作是一个阶段性研究过程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发现,学校教育中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为了缩小范围,寻找课题线索,就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所谓研究方向,就是教育科研的目标,是研究者在长期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中,认定适合自己的兴趣与条件,而且应该着手解决的某些较大范围、较宽领域的问题。我们可以在研究方向下,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是面和点的关系,研究方向限定研究课题的范围,课题是在研究方向中从面到点逐渐筛选出来的。教育科研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是一个科学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它不仅要从一大堆问题中挑选出实质性的课题来,还要对该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设想进行充分的论证。论证的形式主要有自我论证和专家论证。自我论证是指课题主持人的内省论证和课题组成员的集体论证。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论证,或是通讯论证,或是现场论证,通过与专家的对话交流,质疑答辩,使研究思路和研究设想渐次明晰完善。
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基础。一个研究课题的确定,往往是在教学实践中,受某一教育现象的触发,产生研究的冲动,或者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杂志、报纸及教育文献资料时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开始往往拿不定主意,会对几个研究方向都感兴趣,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和专家咨询。
查阅资料可以考察哪一个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价值。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反复比较、认真考虑,该方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无继续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自身在此方向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相对于其他方向,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势。这样,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几个研究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确立下来,把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此外,教师还可以征询专家或对某方向有研究经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再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例如:一个学生在最初选题的时候,研究的是教师压力,后来通过他们查阅文献,发现关于压力研究的范围很广,有教师的教学压力、自身发展的压力、生活压力等,后来他们根据他们的兴趣,发现教师与家长交往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并且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于是决定研究这个领域的内容。学生在自己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了如何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如何在一个研究领域中确定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3.明确提出课题
方向确立之后,就要对这个方向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加工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领域时,或多或少存在着选题宽泛、狭窄、模糊等不当现象。因此,研究者在进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须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炼,以形成和确立有意义的、正确的、有可能实现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1)缩小策略。缩小策略是指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范围的大小应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适应。对于过于宽泛的主题,研究者可以考虑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例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某市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此外,研究者还可以考虑聚焦研究问题的核心。如对于“某市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如果研究人数有限、时间不长,缩小后这个问题仍然宽泛,因为“校园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显性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也有隐性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等,教师如果觉得无法深入研究这样复杂的问题,可以取其中某个要素进行研究。因此,可把它缩小为:“某市初级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某市初级中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研究”等。这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对研究问题进行聚焦。
(2)扩展策略。扩展策略是指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问题狭窄在于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研究问题宜小不宜大,但毕竟是研究,如果问题过小,就无须研究了。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它是一种个别的具体问题,要从这个问题中提炼出值得研究的课题,应该从普遍性的角度对其扩展和丰富:“这个学生的外语成绩是否经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这样,有多少,他们是否有共同特点;什么原因引起他们英语学习不好”等。通过这样的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提炼为“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这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由表及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炼。
(3)分析策略。分析策略是指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研究者常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分析能使问题范围清楚集中,它是研究者提炼科研课题的重要策略。分析策略主要包括分解问题和分析因果两个方面。
分解问题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使这些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例如,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可将此问题分解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分解研究问题,不仅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确,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课题沿着一定脉络,由浅入深向前推进,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分析因果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如某学校“成功教育研究”课题,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自卑感强、自信心丧失。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因此认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因果分析能帮助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本,同时也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办法。要将课题选择中所产生的众多想法与灵感,提炼成实实在在的理念并表达出来,就必须重视选题的恰当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