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虽然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等,但概括起来还是具有共同的基本特点的。
1.客观性
教育研究从过程来看,注重客观、真实,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指研究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所有知识都需要经过感觉经验而获得。研究不能凭空臆造,也不能仅靠想象、推理进行思辨,它需要有事实依据或理论作支撑。
2.系统性
教育研究从目的上看,具有“系统性”。系统性是指研究思路和行动前后连贯、互相沟通,研究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互相衔接、密切配合,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多种方法去探索、去发现的过程,而不是盲目地尝试活动。另外,研究是一个从确定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过程。
3.创造性
教育研究从结果上看,具有“创造性”,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育研究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过深入钻研,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任何研究的目的都在于探索未知、创造新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研究水平高低、成果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
4.科学性
教育研究从方法上看,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指研究方法必须是科学的,要有科学的程序,每一项研究都要顾全大局,有完整的思路,应考虑到如何选择研究被试、选择多少被试、对被试的具体研究方法是什么、每一种方法应该如何设计、如何收集资料、是否便于统计等。科学研究要有严密的控制,避免研究中可能会产生的误差。保证研究结果的解释能力和可靠性;真实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另外,尽可能采用事实或数据来解释问题。
5.可靠性
教育研究从质量上看,具有“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研究方法、研究条件、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研究要求重复的结果尽可能的相似。一般来说,一项重要的结果相似程度较高,那么这项研究的可靠性程度也较高。反之,则较低。可靠性是研究结果准确性和研究结论有效性的要求。
6.人文性
教育研究从对象上看,具有“人文性”。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教育研究探讨的是如何教育人的活动。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无论班级、学校、年级等都是由人组成的。有时教育科研探讨课程或制度,看起来不像以人为研究对象,但实际上也是为人而设计的,也因人而存在;如果脱离人,课程与制度就无特殊意义。所以,教育研究是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必须掌握人的特征。研究者需坚持对人的了解与关怀,来选择研究题材,来确定研究目标,来安排研究设计,来选择研究工具。
在小学教育研究中,研究对象往往是儿童,有些研究有可能会对被试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会涉及一些伦理道德的问题,会消极地影响被试的学习和生活,有些涉及被试的隐私。为了保证教育研究的顺利展开,研究者必须严格遵循教育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被试有要求研究者对测得的有关自己的数据保密的权利。研究者可用号码而不用姓名登记所有被试的资料,可在研究结束后销毁测验的原始材料,不将研究结果告诉未经被试同意的其他人。当研究给被试身心造成损害,被试有追究研究者责任的权利。研究者应在研究实施前向被试承诺,研究不会对被试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不会侵犯他们的隐私权。如有可能会影响被试身心健康的话,应事先向被试说明利害关系以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研究者有责任去消除一切不良后果。被试有不参加研究的权利,有中途退出研究的权利。若被试是成人应直接征得本人的同意,若被试是儿童应征得其父母或老师的同意。
7.实践性
根据小学教育的对象和小学教育研究者的实际,我国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因此实践性是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只有面向小学,面向实际,面向应用才有生命力。它研究的是小学中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小学教育教学服务的。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应该研究自己工作中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是为了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