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箱庭疗法在聋校中的应用(1 / 1)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听力残疾有2054万人。这一人群由于听力的缺陷而无法与普通人群通过言语进行交流,即使通过手语或其他方式交流,也可能存在误解或理解的偏差,因此他们要融入社会较普通人要困难得多。于是,箱庭疗法成为现今国内聋校应用比较广泛的心理治疗与辅导的方法。

听力上的障碍可能会影响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性上的发展。陈顺森,张日昇(2007)总结了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认知发展的滞后,社会认知的片面、偏差,社会交往的回避、孤独,内心体验的焦虑、恐惧与压抑,情绪和行为的适应不良。陶新华(2007)采用中文健康问卷(CHQ),对苏州120名中学聋生施测,结果显示聋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听力正常的中学生,差异主要体现在身体症状、焦虑和担忧、抑郁三个维度上。付彩传(2009)调查发现相比于普通青少年,听力障碍的青少年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自我满意度低、易冲动、敏感、焦虑、孤独、自卑、报复心强等。此外,处于青少年期的听障学生对丧失听力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敏感。听障青少年不仅面临更多的情绪适应困难,也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和犯罪倾向。

一、箱庭疗法对聋生的适用性

国内外的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实践,并且发表了许多箱庭疗法在听力障碍儿童中的心理治疗和干预的研究,为箱庭疗法在这一群体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证据。例如,樱井素子(1999)对一名重度语言障碍的儿童萨姆进行了一年的箱庭治疗;王萍,黄钢,杨少文等人(2009)采用倒返实验设计,对一名社交焦虑障碍的聋生进行了箱庭治疗并对疗效进行了评估;林雅芳和张日昇(2011)对一位交往障碍聋生进行箱庭治疗;孙凌等人(2012)对一位ADHD的听障儿童进行了箱庭治疗并评估了治疗效果。

(一)箱庭疗法的易操作性

由于制作箱庭作品不需要制作者有特殊的技艺,其制作过程对来访者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身问题和事件的能力要求不高(张日昇,2008)。而儿童本身由于其情感和认知水平有限,还不能够用文字或语言来准确地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感受(Johnston,1997)。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其生理的原因,相对于普通儿童,言语的表达更为困难。箱庭以游戏的形式,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能够使儿童超越无法理解或难以清晰地表达其抽象思想的限制,儿童只需要在沙箱中自由地表达和玩耍即可。

(二)箱庭疗法的游戏属性

箱庭本质上是一种玩沙和玩具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的语言,是儿童和外界环境互动、联系的方式。儿童在治疗环境中自然需要通过游戏表达他们的困难和忧虑,就像成人以言语的方式描述困难和忧虑一样(Axline,1947)。Landreth(2002)认为游戏治疗有助于儿童把游戏作为一种自然的语言去表达和交流他们的感受、想法和体验。游戏作为一种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弥补听力障碍儿童言语交流上的缺陷。

游戏本身就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是儿童内心世界与外界形成联结的媒介,通过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张日昇,2008)。由于听力的阻隔,听力障碍儿童获取的外界的讯息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通过箱庭游戏,帮助听力障碍儿童与外界环境,与他人形成联结。

此外,其游戏的特性能够降低儿童的阻抗,提高儿童的参与度。箱庭材料——沙和玩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儿童前来玩耍。Mitchell和 Friedman(1994)认为儿童对玩沙有一种自然的驱动,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小学,有沙坑的地方总是聚集了玩沙的孩子。

(三)箱庭疗法的非言语性

制作箱庭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触觉、皮肤觉、视觉、运动觉、知觉等多种感知觉,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听觉缺失造成的缺陷和不足。Kestly(2001)认为,箱庭提供了一种视觉和触觉的途径,能让孩子懂得如何理清混乱和伤害,并通过直面过去的经历找到解决之道。箱庭疗法是一种高度形象生动,超越言语,跨越文化障碍的心理咨询方式,特别适用于于聋哑或听力、言语困难的儿童和青少年,是一种能够满足他们心理健康需求的强而有效的工具(Betman, 2004)。

二、箱庭疗法在聋校中开展的特殊性

在聋校从事心理工作的治疗者或心理老师,了解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箱庭疗法的特殊性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了解聋生的心理特征

听力障碍儿童相较于听力健全的儿童,可能会因听力缺陷而产生一些独特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他们也同听力健全儿童一样,经历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冲突和问题。所以,聋校的心理工作者既要了解听障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独特性,也要看到听障儿童和听力健全儿童的共性。

从发展性问题来看,听力障碍儿童同普通的儿童一样,都要经历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等发展的时期,那么每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可能会存在的冲突,他们也可能会遇到。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很多心理和行为表现可以近似看作正态分布。所谓异常,就是异于常态的意思。当需要评价这个行为是正常还是异常时,我们将这个行为放在正态分布中看,看看这个行为是否处于正态分布的左右两个极端。如果将听力障碍儿童的某些行为放在普通儿童行为的正态分布图中,可能是处于极端的,是异常的。但是,如果把这一行为放在听力障碍儿童行为的正态分布图中,可能这是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都存在的行为,那么在听力障碍儿童的群体中,出现这一行为是“正常”的。最为常见的是听力障碍儿童可能会出现高声说话和叫喊这一行为,对于普通儿童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异常的行为表现,但是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来说,生理的原因导致他们较难接收到响度小、频率低的声音,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自己或对方听到声音。

听障儿童的其他感知觉的发展也可能由于听觉的缺损而受到影响。听障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在记忆方面表现为记得慢、忘得快;在思维方面表现为发展速度和水平低于同龄人,但并不存在逻辑思维混乱的现象。郑裴(2009)的研究表明,聋哑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相较于普通儿童滞后了8~10年,但发展模式和情绪理解本身没有缺陷,只是由于感官的缺陷而推迟了该能力的获得。

由于听觉功能的丧失,听障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低于同龄健常者。但同时可能有其他感知觉的补偿作用,某些感知觉又可能高于同龄健常者。所以,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等非听觉的感知觉来拓宽听障学生的认知空间,丰富听障学生的认知途径,提高听障学生的认知水平。

听力的缺损限制了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所以聋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可能存在片面和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甚至是与最亲密的家人,沟通上也可能不同于普通家庭。有些聋生父母并不会手语,因此与孩子交流不多。聋生的原生家庭环境、氛围也可能有异于普通家庭。对聋生原生家庭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

了解聋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并不意味着给这些孩子贴标签。我们在认识到他们同正常儿童差异的同时,也要记得他们也是儿童,相较于差异,更不能忘记他们与同龄者的共性。他们也是孩子,同样喜欢游戏,喜欢打闹,喜欢美好的东西,同样理解微笑是友好的,冷眼是排斥的。

特别对于聋生,听力感觉的缺失使得他们的其他感知觉甚至会比正常人更加敏感。研究表明,聋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常常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对外界比较敏感。与此同时,聋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父母支持和其他支持均高于普通学生(陶新华,2007)。所以,你的微笑、真诚、鼓励、赞赏对他们而言有着更为积极的力量;同样,你的忽略、冷漠、指责也可能会产生更大的伤害。

聋校的心理工作者需要客观地、不带评价地认识听力障碍儿童同正常儿童的共性和差异。在陪同听力障碍的儿童制作箱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语言是那么无力,与此同时又会发现非语言的沟通是多么有效。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都会被捕捉,自己坐的位置,同他们的距离和肢体接触(握手、拥抱等)等细节都可能会被他们在意。所以,陪伴者应充分利用非言语的沟通技巧,通过图画、文字、手语、肢体语言等同他们交流是非常有用的。

(三)箱庭设置的调整

个体箱庭是让来访者自由地在箱庭中“想怎么摆都可以”,而团体箱庭由于有多人参与,会有较多的规则和设置。在聋校中开展团体箱庭,可能需要根据参与儿童的认知程度对规则做适当调整。以下是根据我们研究室过去一年,在北京某聋校面向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开展团体箱庭的经验总结,在这里可以作为大家实践的参考,并不是固定的模式,在真正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出调整。

1.控制团体人数和时长

根据团体箱庭的定义,两人及其以上的都可以称为团体箱庭。团体箱庭的人数需要有所限制,平时可以7~8人,但是在听障儿童中开展的时候,由于不论是通过手语还是纸笔交流都会比言语沟通更加耗费时间,所以建议团体箱庭人数不要太多,一般4~6人的团体比较合适,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参与的儿童都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并且让陪伴者和其他成员理解他所表达的内容。同时,整个团体箱庭的时间也能够控制在90分钟以内,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团体箱庭时间过长会使得他们在后期难以集中注意力。如果团体箱庭的时间较短,可能每个成员的参与程度不深,陪伴者同儿童的关系也可能建立得不够完善。

2.明确规则,灵活调整,适当简化

明确规则,让参与的儿童知道,在这个游戏中,什么样的行为是允许和鼓励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期待的。由于认识发展的限制,低年级的儿童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抽象的规则,所以讲解规则的方式需要一些调整和技巧。听力障碍儿童往往无法直接通过口头讲解规则,而是需要借助手语、图画、纸笔来辅助讲解。如果是首次团体箱庭的话,那可能需要花一些时间来讲解规则,确保每个孩子都理解并接受规则。如果是长期的固定成员的团体箱庭,之后每次制作团体箱庭前花1~2分钟,通过手语或者绘制的卡片纸与孩子们重温一下团体箱庭的规则就可以,一是避免有成员遗忘了规则,二是起强调的作用。

同时由于儿童的注意力的维持和自控能力尚不完善,在遵守规则方面较为困难,因而规则中可以加入一些行为要求。这些行为要求可能对于成人来说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地表现,但可能是大多数儿童尚未习得的亲社会行为,如“认真观看别人摆放”,“别人分享故事的时候要双眼看着对方”,“别人分享完故事后要鼓掌”,这样就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一些行为。可以取消在最开始的时候调换制作顺序的设置,因为不容易让儿童理解调换顺序这一设置的原因和目的。如果是长期连续的团体箱庭,可采用轮流优先的顺序来进行,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做第一。同时,取消了最后一名的微调规则,也是基于不容易阐述为何如此设计的原因,同时较难让儿童把握何为“细微”的调整。

总之,对规则最基本的要求儿童是可以理解的,能够做到的。

3.箱庭讨论,鼓励表达,使用引导式提问

在制作完团体箱庭后的分享讨论阶段,即成员在治疗者的引导下,团体成员依次分享自己制作的想法、对箱庭的理解以及过程中的情绪和感受。

首先,治疗者需要耐心地倾听、理解、鼓励、引导儿童在这一环节表达自己。如果儿童的口头表达有困难时,可以借助手语翻译、纸笔交流、肢体语言等方式来同儿童沟通,但不要因此而忽视口头表达。对于部分非重度听力障碍的儿童而言,通过训练和借助助听器等设备,他们是可以学习发声的,而团体箱庭的分享环节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非常有助于听障学生实现“聋而不哑”的愿望。在倾听的同时,由于听障儿童的表述可能不准确或者不清楚,这时治疗者需要同儿童确认自己所理解的是不是儿童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种反馈式的沟通有助于儿童规范语法,更清晰和准确地表达自己。因为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互动中,听障儿童往往由于模糊的表达而造成理解的偏差,从而影响他们与人的沟通和交往。

Flahive(2007)认为治疗者可以提一些问题来帮助成员探索、思考和进一步的澄清,如“这个玩具是(代表)什么”“他/她在做什么”“箱庭的主题是什么”。但在提问的时候需要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概括出箱庭的主题。Kestly(2001)认为治疗者应表达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兴趣,并采用反馈式的倾听鼓励儿童更详细地阐述,同时要避免侵入式的提问。张日昇(2006)认为治疗者应该持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感理解的态度,通过这些让整个团体的成员感受到自由与受保护,从而得以表达自己并同他人建立联系。

同时,对每一位成员的分享,治疗者都应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对儿童的表达这一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但对于表达的内容,治疗者应持不评价、不分析的态度。关于内容的讨论可以交由团体内部进行。通过分享和讨论,儿童可以发现他人和自己对同一箱庭作品的理解存在相同和差异。相同之处可以产生共鸣,创造和他人一样的体验,而认识到他人和自己的差异则是换位思考的基础。而且通过连续的团体箱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从自我中心的视角,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一个部分的过程。

三、箱庭疗法对社交焦虑聋生的心理援助

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最早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Mark和Gelder提出。Watson和Friend于1969年又将其具体论述为两部分内容并编制了相应的量表:一方面是社交回避,即个体在面临社交场合时表现出的回避的行为倾向,这主要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另一方面是社交苦恼,即个体在社交场景中,自身的不适或是烦躁等负面的情绪体验,这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遗传因素、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以及自身性格和气质类型都会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在影响聋生的众多焦虑类型中,社交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

在某聋校全体高中生中使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进行施测,筛选出高分组的被试,通过该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邀请他们参加个体箱庭活动。下面的两个个案(M和N)是参与此次活动的同学。在征询本人和老师的意见后,进行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的箱庭治疗。箱庭制作后的讨论通过纸笔交流完成,尽可能减少因为手语翻译可能对咨询关系建立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个案1:搭建心灵舞台,走出社交苦恼

治疗者:王斌彬

督 导:张日昇

(一)个案介绍

M,女,全聋,16岁,聋校九年级,父母是外地进城务工人员。父母为了让M获得更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便带着M在城里某聋校上学,九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这所学校。学校为住校制,M从一年级开始就与另外两个同班女生有着深厚的友谊,并较少与她们以外的同学交流。在这个团体中,她是“大姐”,其他两位她称为“二妹”和“三妹”。同窗9年且关系很好的“三妹”,渐渐地疏远她和“二妹”,让她觉得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份友谊正在远离,“三妹”的“背叛”也让她对人和人之间的情谊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越来越不愿意与周遭的人有深入的交往。

活动3个月前,某聋校全校测查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量表包含有28个题目,共计28分,其中14题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题用于评价社交苦恼,分别为14分。量表得分越高,焦虑问题越严重。本次施测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8,回避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7,苦恼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3。M全校统测问卷得分26分(回避分项13分,苦恼分项13分)。3个月后的箱庭干预前重测得分为24分(回避分项12分,苦恼分项12分),社交焦虑得分相对稳定,表明M长期处于高社交焦虑状态。

(二)箱庭治疗的过程

M共接受了11次箱庭治疗。下面从作品主题、场景、内容表述等方面对于其中7次的箱庭制作过程进行简要介绍。

第1次箱庭来访者没有提出主题(图11-1)。左上的男孩在海里冲浪,中间的男孩在画着他面前的海景,老奶奶坐在自家门前看着远处的大海,手里拿着食物,旁边站着她的孙女。右上潜伏着一只觅食的蜘蛛,正在盯着奶奶手里的食物,孙女看到了潜伏的蜘蛛,担心蜘蛛来抢食物时伤害到奶奶。箱庭作品表达了一种来访者当下的情绪状态。蜘蛛带来的威胁,就如同朋友的背叛和伤害。猎物陷入蛛网中无法挣脱的状态,正如来访者当下在背叛情绪的包围中苦苦挣扎,却无法破局,只能“看着危险,着急”(来访者自我表述)。

第2次箱庭的主题是“闺蜜”(图11-2)。小女孩们分站两处,沙滩上有人正在弹着优美的钢琴曲,一个喜欢听音乐的男孩站在桥上看着海景。最右边的女孩暗恋这个男孩,时不时偷偷看着他。通过此次箱庭的制作和讨论,M第一次向治疗者道出了内心的困扰。“三妹”因为喜欢一个男孩,而疏远她们这个从小学一年级组建到现在的小团体。箱庭作品中分开站着的两拨女孩,表达了她们当前分离的状态,而“三妹”对这个男孩的好感,则是导致她们分离的原因。

图11-1 无题

图11-2 闺蜜

第5次箱庭的主题是“因爱而绝望”(图11-3)。故事中M开着车拿着枪追杀摩托车上的另一个背叛了她们组织的闺蜜,而后面的两辆车追逐着前面两辆车,让她们不要互相残杀。追击场景前方有禁止通行路牌,逃窜的摩托车是无法通过的,所以背叛者马上就会被追上。作品中M持枪追击“三妹”的场景,充分表达了她对友谊背叛者的愤怒,而前方禁止通行标志和身后劝架车辆的存在,也反映了M内心的矛盾,即希望能够惩罚背叛者,又希望人有能来调解她们的矛盾。

第6次箱庭的主题是“地狱与天堂”(图11-4)。左边是三个女孩走向地狱的深处,右边则是三个女孩游览天堂的场景,中间的大海完全的分开了地狱与天堂,让这两个世界不会互相影响。一条河将两个对立的场景分隔开来,也使得场景中的矛盾情绪更加明显。这也是第5次箱庭的情绪的一种延续,只是积极场景在增加,消极场景在减少。依据空间配置原理,右上方是人生追求的方向、希望的表现,象征着希望和期待的场景在这个区域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处于右上方的天堂的场景,说明了她对当下困境出口的倾向性,希望能够回到和朋友一起开心快乐的时光,对来访者而言,那就是“天堂”。

图11-3 因爱而绝望

图11-4 地狱与天堂

图11-5 无题

第7次箱庭来访者没有提出主题(图11-5)。三个女孩在美丽的荷花上排练舞蹈,引来许多围观人群。湖中有只船,而船上压着一座桥。桥代表沟通,而M以压在船上的小桥作为跨湖大桥的表达方式,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她在意识到沟通重要性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具体的沟通技巧上有所欠缺。排练舞蹈的场面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一场演出,说明M正在为某件事做着准备。在现实生活中M和“三妹”进行了一次关于她们现在关系的谈话。缓和的箱庭场景就是这次沟通给M心境上带来改变的体现。在此之前的几次箱庭制作时负面情绪的释放,也促成了这次主动沟通行为的实现。

第10次箱庭的主题是“谁何懂人心”(图11-6),她们守护的基地正遭受着敌国的进攻,虽然攻方火力很猛,气势也很强,但是她们还是会获得最后的胜利。箱庭作品中的战争场面表现出来访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式。M说战争和冲突,很多都是因为误会。误会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相互之间不了解对方的心意。如果有人能够了解别人的心意,就会避免很多冲突,但这样的人太少,所以现实中还是有许多因误会而产生的冲突。此时的战争场面反映了来访者自身能量的积累,已经足以对抗这些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伤害的“误解”。她与好友间的关系也从开始时箱庭作品中分离的状态,到当前的并肩作战,这也从作品的层面反映其现实问题的解决。

图11-6 谁何懂人心

图11-7 离开,可能再见吗?

第11次箱庭的主题是“离开,可能再见吗?”(图11-7)。这是一场演出,“二妹”在观众席上安静地看着表演。她和“三妹”在舞台上表演着舞蹈。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分离,她们唱着悲伤的歌,跳着优美的舞。她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但又希望永不分离。这样一次在舞台上的正式演出,代表着一种圆满。正呼应了第7次箱庭中那正在排练的舞蹈,呈现了一个从准备到完成的一个过程。这也恰好对应了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对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以及对自我情绪的调节。曲终人散后,最终会留下的还是九年相处带来的那分不舍,以及对于那些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痕迹的人的一份永不分离的美好愿望。这最后一次的关于分离的箱庭主题,也像是来访者在以这种方式,表达和处理其与治疗者之间即将到来的分离情绪。

(三)箱庭治疗的效果

1.来访者自我评价

M在同伴关系方面,第7次反映和有矛盾的同学关系好多了,第11次反映关系已修复,面对即将到来的初中毕业,互相之间还恋恋不舍。箱庭干预结束后的心情比之前好了很多,没有那么烦躁和苦恼了。

2.老师评价

M的交际圈扩大了,以前只与固定的两个同学交流。现在慢慢地也和其他同学开始有所交流了。

3.治疗者评估

伴随着重要同伴关系的修复,来访者内在压抑的负面情绪得以释放,人际交往的信心进一步建立,对自我的认识也逐渐清晰,能更加客观地面对自己的缺点。

4.量表评估

箱庭干预前后3个月以及箱庭干预期间,每隔3次干预,就对来访者施测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结果见表11-1和图11-8。来访者的社交焦虑得分从第1次干预时的24分降到第11次干预时的13分,社交苦恼和社交回避分项值分别从12分、12分降至6分、7分。3个月后进行后测,基本保持干预效果。

表11-1 M在6个时段的问卷得分

图11-8 M在六个时段的问卷得分

五、个案2:战胜恐惧,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治疗者:吴林桦

督 导:张日昇

(一)个案介绍

N(化名),19岁,男孩,听力几乎完全丧失,能熟练使用手语以及文字交流,但是书面文字常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N跟随母亲来到北京,母亲在北京打工,N从小学开始就读于北京某聋校,父亲带着弟弟在老家生活,两个姐姐均在外务工,每年过年的时候全家才有机会团聚。相比同班的其他聋生,N智力中等,成绩处于中下游。性格内敛,孤独,不怎么和同学沟通。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N在班里属于那种不容易被老师注意到的学生,因为成绩不拔尖,不太主动也不会犯什么错误,相比其他调皮难管教的学生,也不太会受到老师的关注。

N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得分18分(回避分项8分,苦恼分项10分),3个月后的箱庭干预前重测得分为17分(回避分项8分,苦恼分项9分),社交焦虑得分相对稳定,表明M长期处于较高的社交焦虑状态。

(二)箱庭治疗的过程

N共接受了10次箱庭治疗。通过后期对整个过程的梳理,治疗者将N的箱庭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问题呈现、冲突对抗、问题解决和个人成长阶段。下文将按照制作顺序,呈现N的箱庭治疗过程。

1.问题呈现阶段(第1~3次)

第一个阶段是问题呈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同来访者建立关系,了解和收集信息。

(1)第1次箱庭

时间:某年10月27日。

主题:回家的路(图11-9)。

来访者第1次制作的箱庭又称为初始箱庭,制作时间为20分钟。初始箱庭就像是精神分析中初始的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能呈现来访者当前的问题状态,又能呈现来访者治愈的可能性。N的初始箱庭描述了日常生活,主题为“回家的路”,呈现了家、公园、加油站、车站四个场景。

左上方的房子代表着N的家,家庭虽然大,但是空,家庭成员之间疏远。这与之后在咨询中N提到的自身家庭情况有着联系:N虽然有一个大家庭,家人却分散在四处,很少有相聚的时间。箱庭中没有自我像,仅有一辆摆放在左下方的绿色自行车,是他自己的自行车,也没有家人的形象,呈现的众多人物都是路人,人物间没有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访者实际生活中同他人的关系——形同路人。

众多的交通工具体现出来访者内心的动力和秩序感。下方的公交车是回家的公交车,方向却不是指向代表家的那座房子。左下方的火车头同大巴车的方向不一致,是朝向左边的,来访者主诉火车处于故障、停滞的状态。但是,火车中有一个工人正在努力维修,并且来访者表示这个工人有能力将火车修好。中间的亭子和右边的草坪象征着公园,公园中生机盎然,有着古朴的亭子,有两只船自上往下行驶,N很喜欢公园,公园这个场景也在整个箱庭治疗过程中多次出现。安静、美丽的公园是一个能让他放松、平静的地方。箱庭中心有一个小和尚,站在亭子前练功夫并且有路人驻足围观。可以感受到来访者对这个小和尚的羡慕、期待的情感。

(2)第2次箱庭

时间:某年11月17日。

主题:结婚和公园(图11-10)。

这一次的箱庭制作了15分钟,出现了N的自我像,是一个高个子推着自行车的男孩。自我像的出现可能是来访者开始认识自我,同时也预示着咨访信任关系的建立。

图11-9 回家的路

图11-10 结婚和公园

箱庭中,N独自推着自行车往公园走,同时N提到自己平常基本上没有跟朋友出去玩的经历,去公园也是独自一人。他感到“安静”和“孤单”,这同箱庭中独自推着自行车的形象相吻合。代表N的玩具在推着自行车前行的途中看到有人结婚,跑车上的一对新人面带微笑,满脸幸福。左侧是这对新婚夫妇温馨的家,被鲜花和绿植点缀。N远远地看着这幸福的场景。

夫妻是人际关系中较为亲密的关系。上一次的箱庭中人物之间形同路人,而在这一次的箱庭中,虽然人物没有上一次的多,却表现出了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对此的憧憬和向往。

(3)第3次箱庭

时间:某年11月24日。

主题:小和尚的寺庙(图11-11)。

在前两次的箱庭中,让N很喜欢的公园一直处于箱庭的右侧,这一次,N通过箱庭走入了这个公园,制作时间为10分钟。

箱庭中呈现了琴、棋、书、画四个小和尚围坐在亭子四周的画面。这次出现的四个人物是同类的,感觉人物间的关系更近了一步。但是,这四个人物各做各的事情,各处一方,没有交集。其中有一个是来访者的自我像,来访者选择下棋的小和尚作为自我像。这个人物相对其他三个人物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是四个人物中最需要同伴的一个角色设定,琴、书、画都可以一个人完成,但下棋却需要两个人来共同完成。N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会下五子棋,也和同学比赛过五子棋,但是自己下得不好,经常输。N本就不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而且相对于同龄的聋生属于智力平平的人,在社交互动中不具备太强的竞争力,相对于同龄中聪明伶俐的同学,他会经历更多的失败。这让他本不自信的他,在社交互动中感到更为沮丧。不过在箱庭的左上角,N将蝴蝶和花朵玩具组合在一起。蝴蝶有着转变、蜕变的寓意,可能预示着来访者的转变。

2.冲突对抗阶段(第4~6次)

(1)第4次箱庭

时间:某年12月8日。

主题:好兄弟连战争(图11-12)。

在第4次箱庭中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了一幅战争的画面:全副武装的战士、持枪的士兵、重型坦克、军用卡车、直升机等。制作时间为7分钟。

图11-11 小和尚的寺庙

图11-12 好兄弟连战争

战争的场景非常有冲击的感觉,让人很直观和强烈地感受到来访者的情绪。来访者的自我像率领的军队在沙箱的中心区域,被敌军包围,腹背受敌,情况危急。这一冲突与危机的画面可能反映出来访者内心的冲突和焦虑,但在看到来访者的“影”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来访者“光”的一面。通过两军人数比例和装备好坏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来访者处于被包围的状态,但是其内在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足以战胜敌人,而且箱庭中出现了跟来访者自我像同类的战士形象,虽然这个玩具并没有象征某个在现实生活中的特定人物,但是它同自我像并肩作战,两人是好兄弟,箱庭的主题为“好兄弟连战争”,这种同伴支持也是来访者治愈的资源之一。

(2)第5次箱庭

时间:某年12月15日。

主题:自然动物(图11-13)。

第5次的箱庭制作了5分钟。在箱庭场景中,攻击和冲突更加激烈,而且是原始的厮杀。左上方放着两片草坪,草坪中暗藏着蜘蛛,左中部分红、青两条蛇在同巨型蚂蚁搏斗,左下方有一只红色的蜈蚣,旁边是一只老鹰,中间是三只互相撕咬的恐龙,其中一只恐龙咬住另外一只恐龙的头,中下方放着一只豹子,虎视眈眈地看着右上与狮子和老虎对峙的河马,中上方有一只孤零零的斑马,默默地看着动物间的战斗,右下方的草坪后潜伏着一只巨型蜥蜴,眼睛盯着前方的狮子。

冲突的场景在一定程度生可能反映了来访者内心各种情绪的冲突和对立。来访者的自我像是静静地在一旁观看的斑马。斑马看到的世界,其实就是来访者眼中的世界。外界充满了竞争、弱肉强食,非常残忍冷酷,而作为自我像的斑马,温和,没有攻击力,在这样的世界面前,看起来非常弱小,没有竞争力,于是默默躲在一旁,回避着残忍的竞争。

N表示在摆放的过程中,内心也是恐惧的:“拿的时候吓死了。”但是即使害怕,N仍然勇敢得完成了此次箱庭作品。不同于之前采取的回避的应对方式,N这次选择了面对,直面自己的恐惧,并且将自己的恐惧呈现出来,这便是“勇敢”,非常难能可贵,也让治疗者非常感动。

(3)第6次箱庭

时间:某年12月22日。

主题:救火(图11-14)。

图11-13 自然动物

图11-14 救火

本次箱庭制作用了7分钟。箱庭的左下角是一个美丽的房子,房子的后方种有鲜花,上方两个小男孩推着自行车往家的方向走来,房子的右下侧是两辆消防车,车头朝向房子,箱庭中间摆放了一座塔,依然代表着公园,右上方有四辆不同种类的重型汽车,箱庭的下方是一个捧着书的小女孩,女孩旁边有一辆货车,往左行驶。左上方推着自行车的两个小男孩,是来访者和他的弟弟,左下角美丽的房子代表来访者的家。来访者主述由于房子破旧所以电器线路发生故障引起了火灾,两辆消防车正在灭火,最后火被扑灭了。

N首次向治疗者提到自己的家人,治疗者根据N的家庭绘制了家庭结构图(图11-15)。N的家境不太好,老家比较贫穷。N在家中排行第三,他的大姐和二姐都在外省工作,弟弟在读高中,母亲在北京打工,N跟着母亲在北京某聋人学校就读,父亲带着弟弟生活在老家。这不禁让我们回想起N的初始箱庭中代表家庭“大而空旷”的房子。N有很多家庭成员,但是聚少离多。

这次的箱庭不仅呈现了危机,也呈现了对危机的处理。所有的玩具(不论是人还是车),都朝向危机中心(着火的房子),来访者将关注力都放在问题核心上。同时,房子的斜对面是施工现场,正在建构新的楼房。这就像是旧的观念(房子)破坏之后重构(修新房子)的象征。

这次的箱庭同之前的相比,来访者的内容同现实的联结更多了。箱庭不再是一个假想的画面,而是现实生活的部分反映。N首次提到了自己的家庭,表现出他对治疗者的信任。这次箱庭体现了来访者主动应对危机的意愿,可能预示着将进入下一个阶段。

3.问题解决阶段(第7~8次)(1)第7次箱庭

时间:某年12月29日。

主题:过春节(图11-16)。

这次的箱庭制作了6分钟,讲述了N去年和母亲回家过春节的故事。由于正值春运,所以票很紧张,N和母亲先坐火车再转长途大巴车才能回到家乡。虽然回家长途跋涉,十分辛苦,但是来访者十分开心。右下角的公园是来访者老家的公园,是来访者喜欢去的地方,但是这个公园被拆除了。此时快到期末,新年即将到来,来访者提到已经近一年没有和家人团聚了,而且今年母亲工作繁忙,寒假可能没时间回老家。箱庭是“睁着眼睛做梦”,梦是愿望的达成。也就是说,现实中未能完成的心愿可以在箱庭中表现。

(2)第8次箱庭

时间:次年1月5日。

主题:体育高手(图11-17)。

图11-15 N的家庭结构图

图11-16 过春节

本次箱庭制作用了5分钟。箱庭看起来似乎非常普通,呈现了日常生活中体育课的情景。来访者在和伙伴踢足球,右边的跑道上是赛车比赛。但是从开始到现在的8次箱庭作品中,这是第一次呈现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场景,对于社交回避和苦恼的来访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在课堂观察和同任课老师的交流中发现,N的成绩虽然平平,但是体育运动还不错,在这学期的运动会跑步项目中得了二等奖。他也喜欢球类运动,打得不错。虽然体育高手并不是指他自己,但来访者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了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己在学业或其他方面的自卑感。竞争是激烈和残酷的,但是N找到了自己的优势。

4.个人成长阶段(第9~10次)

(1)第9次箱庭

时间:次年1月12日。

主题:雪豹(图11-18)。

这次的箱庭制作用了10分钟。乍一看,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战争主题的箱庭。同样是战争的主题,却同第4次的战争有些不太一样。左侧站立着一个大兵,率领一支军队,前方有很多小兵,旁边是载有火箭炮的卡车,两侧都有围栏保护。箱庭上下各有一支军队,右侧是另一支军队。左侧的军队代表共产党,其中高大的大兵代表周卫国(电视剧《雪豹》里面的人物),同时也是自我像,上下两支军队代表国民党。共产党和国民党一起联手对抗右侧的日本军队,并且最后取得了胜利。

相比于第4次箱庭中呈现的腹背受敌的状态,这次箱庭中呈现的是正面迎敌、主动迎战的状态。共产党还有盟军,呈现以三攻一的状态。来访者的自我像是左方战士周卫国,是来访者的偶像。他希望自己成为像周卫国一样勇敢的人。

这次的箱庭N呈现了理想中的自己。制作完成后,来访者的心情很好,并向治疗者反馈他觉得这学期开展的箱庭活动很不错。由于接近假期,同来访者商议后决定下次是最后一次箱庭。

(2)第10次箱庭

时间:次年1月19日。

图11-17 体育高手

图11-18 雪豹

主题:佛寺庙(图11-19)。

本次箱庭制作了10分钟。箱庭的中间放着一个济公,济公的后方是一尊面带笑容的小佛。济公周围的四个角上分别放上了塔,下方是一个在练习踢腿的小和尚,右侧是一尊高大的观音像。箱庭的左侧放了两颗大树。下方的小和尚代表N自己,在努力练习功夫,因为生活中有很多比赛,而自己功夫不好,害怕比自己厉害的人,害怕失败,但是失败了的话,就努力练习,提高功夫,等待超过别人。中间的济公在微笑地看着努力的自己。N说右侧的观音像是玩具架中最大的佛像,是最厉害、最强大的象征。小和尚努力练功,期望成为更加强大的人,希望自己能成为那样强大的人。这次的箱庭中,N呈现了自己的目标,同时也呈现出达到目标的途径以及感受到N成为理想自己的动力。

(三)箱庭治疗的效果

图11-19 佛寺庙

1.来访者的自我反馈

这个学期的箱庭活动让他觉得很开心,他也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品很满意。1~10分的主观评分中,N对治疗者和箱庭活动都给予了10分的评价。

2.来访者与治疗者的关系

在箱庭制作过程中,来访者和治疗者的关系经历了由防御到信任的转变。箱庭作品的呈现也说明了这一点。最开始的箱庭中都没有自我像,也反映其自身的不安全感,而随着自我表露的越来越多,也说明了制作者与治疗者的关系逐渐好转。

3.老师反馈和平时课程观察

通过老师的反馈,N在学习上有所提高。通过对N在户外活动课上的观察,治疗者发现,N在团队游戏中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其他同学,听从组长的安排,当完成了团队任务的时候,和同伴一起开心欢呼。在下课期间和班上的同学,甚至与其他班级的同学一起打篮球。

4.量表评分

箱庭干预前后3个月以及箱庭干预期间,每隔3次干预,就对来访者施测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结果见表11-2和图11-20。

可以看出,来访者的社交苦恼和社交回避得分均有所下降,并且在三个月后趋于稳定。

表11-2 N在6个时段的问卷得分

图11-20 N在六个时段的问卷得分

六、箱庭疗法对社交焦虑聋生干预的思考

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可以使高社交苦恼聋生的自我治愈力得以发挥。当治疗者无干扰地陪伴并充分地欣赏来访者的自我发现过程时,来访者体验着一种信赖感,从而更容易认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并学习接近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发挥自我治愈力(Pearson,2001)。社交苦恼聋生常常会在社会交往时体验到不安全感以及由其带来的紧张、害怕、烦躁和苦恼等负面情绪。治疗者要在相信来访者拥有自我治愈力的基础上,为其创造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使其能更加投入地进行箱庭制作,激发自我治愈力。

箱庭疗法以游戏的方式帮助高社交苦恼聋生宣泄情绪,表现心理。游戏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它可以使得聋生日常积累的那些恐惧、焦虑、苦恼和悲伤等负面情绪得以释放。箱庭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完全自主的空间,在这里可以实现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可以回忆儿时幸福的游戏时光,还可以无障碍地用双手去表达平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场景,自己再通过另一个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些场景的意义。

箱庭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形式,社交苦恼聋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将社会交往中的社会关系,在箱庭中进行无威胁的复演,并在其中去考虑尝试不同的解决方式,并对其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反思。而且这样在游戏里的尝试,不会给制作者带来什么伤害。这样的反思也会使无意识层面认识到错误的解决方式,从而形成正确有效的行为模式,产生新的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