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庭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方法,其有效性已经得到国内外临床实践的广泛验证。在我国,无论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个案研究等方面,箱庭疗法都有了较好的发展。
一、箱庭疗法的研究范式
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发展变化着的。如何研究看不见、摸不着、发展变化着的心理并使其有形化,这一直是心理学家们最关注的课题之一。面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定量研究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但定量研究自身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现象来说:第一,定量研究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第二,将人的心理现象转变为量化指标时,有时候的解释会十分牵强,力图科学化但结果往往不科学。因为各种原因,定性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笔者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有一些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注重理论思维和心灵上的内省,还有一部分研究应该注重以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定性研究,继承其形而上的思辨的研究传统,再加上以人类学、现象学、解释学、实证主义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具有跨学科、多学科色彩的质的研究,即将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质的研究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走到量的研究的极端。为此,我们对箱庭疗法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个案研究。
(一)箱庭疗法的基础研究
箱庭疗法的基础研究是指为了推动箱庭疗法向纵深发展,在箱庭疗法理论、设置、影响因素、相关变量等方面进行的研究。1998年以来,笔者及团队先后在《心理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有关不同群体的箱庭作品特征的研究,研究对象涵盖儿童(张日昇,寇延,2005,2007)、攻击性青少年(张日昇,杜玉春,2009)、大学生孤独人群(张日昇,陈顺森,寇延,2003)、考试焦虑群体(陈顺森,徐洁,张日昇,2006)、强迫大学生群体(张雯,张日昇,姜智玲,2011)、ADHD倾向小学生(张雯,张日昇,王文姬,2013)等。我们还探讨了箱庭疗法的基本理论,提出表达与建构是箱庭疗法的有效机制(陈顺森,张日昇,2009),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提出借助箱庭单元的变迁来理解来访者的心理世界(高强,陈顺森,2012)。
虽然我们不主张将箱庭作为诊断工具来使用,但箱庭的确具有某种程度的诊断性,通过与常模群体的特征进行比较,可以作为对来访者进行初步判断的依据之一。因此,对特殊人群进行箱庭特征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这类人群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特质,还可以为后续的治疗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其作品本身也可以成为过程及疗效的指标(张雯,张日昇等,2010)。由此,我们也对箱庭疗法的评估进行了进展研究和发展趋势探讨(吕仁慧,张日昇等,2015)。
(二)箱庭疗法的个案研究
在心理临床实践中,笔者与研究团队使用个案研究的范式,探讨了不同心理障碍的箱庭治疗过程、效果和机制。研究发现,箱庭疗法能有效应用于儿童自闭症(张日昇,寇延,2005)、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徐洁,张日昇,2008)、受虐儿童的心理问题(孙菲菲,张日昇,徐洁,2008)、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徐洁,张日昇,张雯,2008)、大学生强迫思维(张雯,张日昇,徐洁,2009)、社交恐惧症青少年(张雯,张日昇,2013)、大学生中度抑郁(林雅芳,张日昇,金文亨等,2011)以及丧亲青少年的复杂哀伤(徐洁,张日昇,2011;徐洁,陈顺森,张日昇等,2011)。还有研究发现,箱庭疗法对同伴侵害儿童的心理援助具有良好效果(王丹,张日昇,2013)。
个案研究通过来访者在箱庭制作中的表达、与治疗者的互动、问题行为的表现以及现实生活的改变等方面,主要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箱庭的治疗过程、作品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与讨论。其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及机制具有独特性,来访者可能在箱庭中模拟现实,象征性地处理问题,以替代现实应对。
尽管个案研究因为被试量过少可能影响其外部效度而受到质疑,但其心理临床的价值不仅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受到心理与治疗工作者的青睐。
二、箱庭疗法的应用形式
箱庭疗法的主要形式是个体治疗,后来运用于团体治疗。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开发了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发现这种疗法特别适合学校、组织或家庭中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有利于促进团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及团体成员发展性课题的完成,在改善团体的人际互动,促进团体和个体的成长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张雯,刘亚茵,张日昇,2010),能显著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陈顺森,徐洁,张日昇,2006)、大学生新生社交焦虑(陈顺森,林凌,2011)、大学生学习倦怠(陈顺森,张日昇,陈静,2012)以及促进心理的复原力(王丹,张日昇,2013)。
Lois Carey于1994年提出家庭箱庭疗法,并开始应用于夫妻治疗和家庭治疗。徐洁与笔者(2007)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家庭箱庭治疗的理论背景及临床实践,将箱庭疗法正式引入家庭评估、家庭治疗、夫妻治疗、家庭治疗师督导等多个治疗领域。
三、箱庭疗法的适用人群
箱庭疗法本来是作为一种游戏疗法发展起来的,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箱庭疗法的应用范围逐渐从儿童扩大到成人及团体治疗。所以,箱庭疗法已不再是一种局限于儿童游戏疗法的心理治疗了。这种界定符合现代箱庭疗法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箱庭疗法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张日昇,2006)。
我们也总结了箱庭疗法在聋生心理咨询中的作用(陈顺森,张日昇,2007)、ADHD听障儿童的心理援助(孙凌,姜智玲,张日昇等,2012),分析了在治疗儿童自闭症中的原理(陈顺森,2010),探讨了在儿童哀伤咨询中的临床实践(徐洁,张日昇,2011)。
此外,我们提出并论证了箱庭疗法在灾后心理援助与辅导中的可行性,说明箱庭疗法可以作为灾后心理援助与辅导的重要方法(张日昇,刘蒙,林雅芳,2009)。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箱庭疗法已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更是一种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带来更多快乐并促进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心理游戏。目前,许多有条件的大学已将箱庭疗法设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课程,由笔者牵头的全国性箱庭治疗师的课程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箱庭疗法已经从幼儿园、大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逐步拓展到强制戒毒所、监狱、武警边防系统等。
箱庭疗法超越理论与言语的解释,其非言语性,强调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相信所有人都会成长并具有自我治愈力以及无为而化的理念,不仅为来访者提供了助人自助的心理临床应用技术,也给学习者以及接触箱庭疗法的人们一种新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