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技术环境和资源,信息化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7.4.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探索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这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2.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这里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提供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的机会。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用来进行课堂演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它们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二是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素材资源。如将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音频资料等作为老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三是将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通过向学生传授,使之获得知识,而且还要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7.4.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了。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目标。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这些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我们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要点。如表7-4-1所示。
表7-4-1 信息素养最基本的要点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①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②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③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作讨论式的学习;
④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7.4.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和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组织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十分重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信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
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包括如下。
①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②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
③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④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⑤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⑥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⑦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和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7.4.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括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模式的整合,前者强调的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信息化,后者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方式的信息化。两者的结合,才能构成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其设计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如图7-4-1所示。
图7-4-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
第一,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的各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类型统合起来,形成信息化教育氛围。
①学科课程一般是指国家规定的正规教学内容,有严谨的系统性、结构性、计划性,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类课程是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渠道。让信息技术进课堂指的主要就是这类课程,以使这类课程内容信息化、方法/方式信息化。
②活动课程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以活动项目为引导,为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开发的系列学习内容或学习形式。信息技术与活动课程整合的活动形式可以有:网页制作、写作园地、网络论坛、电脑美术、电脑音乐、校园电视台、校园信息周报、信息学奥林匹克等。
③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如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三大方面的课程协调统和起来,将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化学习方法/方式和学习环境。
第二,以信息能力运用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六大技能。
①确定信息任务/需求;
②决定学习策略;
③检索获取信息;
④选择利用信息;
⑤创建/整合信息作品;
⑥评价/鉴定信息作品;
⑦信息的获取、选择、使用、处理、发布、创建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第三,以项目/主题活动为主线,融合跨学科知识,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
以各种各样的项目/主题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单学科/多学科实现横向综合的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背景(学科任务、信息能力培养任务、学生发展目标有机地蕴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之中。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这种学习既有利于信息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观着手,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研究型课程为依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认知)工具和问题解决/决策工具的作用。
在这类课程中,要努力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研究/学习任务,使学生以一种亲和的态度/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逐步把这些工具的运用变得像使用日常学习工具那样顺手。
第五,建立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要包括:重视评价学生的信息作品(调查报告、网页制作、电子幻灯片、电子报表、数据库、语义网络/概念地图),评价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个体学习、专家咨询、小组协作等),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态度和方法,评价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情况。
7.4.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依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层次;
②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层次;
③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层次。
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博士提出了一个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具体步骤(层次),他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分为三个阶段十个层次,每一阶段的教学策略、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作用等都有所不同,如表7-4-2所示。
表7-4-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层次划分表
续表
7.4.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进行课程教学(学习),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列出信息技术在不同方法作用下的基本模式,如表7-4-3所示。
表7-4-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模式示例
1.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
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景(思考讨论、形成创意)、实践探索、意义建构、自我评价等几个基本环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料,形成创新性问题解决的思路,并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最终实现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对知识学习的自我意义建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习者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发现不足与缺陷,以便在后续问题解决中改进与提高。在“情景—探究”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的关系,如表7-4-4所示。
表7-4-4 “情境—探究”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基于课堂的“情境—探究”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指导、网络支持、学生参与。由于该模式兼具传统教学师生面对面交流、信息反馈及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资源丰富等特点,对于革新传统课堂教学,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主题探究型学习模式又叫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学习者面对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生活或学习中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确立论点,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指导学生阅读资源和相关网页。学生根据论点收集支持论点的相关资料(论据),最终完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展示论文。论文展示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也可制成网页。最后由学生介绍报告内容,其他同学对研究报告进行评议。主题探究型学习模式的关键是要由教师提出好的问题,该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索,而且从不同侧面所观察到的结论均不相同,只要言之有据,结论无所谓对错。这种模式是通过社会调查、确定主题、分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作品、评价作品、意义建构等环节完成课程学习的。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等。在这个模式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旨在通过更加明确的任务小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是小组学习的一种特殊类型。基于校园网环境的合作学习使学习者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收集的、适应小组学习目标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其学习成果(展示报告)将会更加精彩、创新结论的证据更加充实。基于校园网环境的合作学习模式如图7-4-2所示。
图7-4-2 基于校园网环境的合作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如表7-4-5所示。
表7-4-5 基于校园网环境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整合方法
3.基于互联网的“小组合作—网页创作—远程协商”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各自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同一主题,建立小组网页,互相浏览,交流意见,进行评比。其学习方式如表7-4-6所示。
表7-4-6 基于互联网的“小组合作—网页创作—远程协商”学习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在国际上应用比较普遍,如香港特区教育署组织开展的环境污染保护实验,让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收集有关环境污染情况的信息及其解决方法,并制作研究报告。新加坡教育部组织中小学开展的“通知岛”计划、“水资源利用”计划等,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献计献策。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中开展的“酸雨实验”,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日本教育部为100余所中小学开展的互联网教学实验等。
4.基于互联网的“网站开发—专题探索”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要求学生构建“专题学习网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如表7-4-7所示。
表7-4-7 “网站开发—专题探索”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这类整合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构建的“专题学习网站”通常包含如下基本内容。
①展示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
②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字典、辞典、读音、仿真实验)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③根据学习内容专题,构建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
④收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需要,参与学科网站的设计开发——教师提出利用网站进行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利用学科网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站提供的形成性练习或考试功能,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科网站提供的教学内容的数量、范围、使用的灵活性等都是传统条件下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在学科网站环境下,易于获得与分析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于学科网站的自主学习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7-4-3所示。
图7-4-3 基于学科网站的自主学习模式
思考题
1.简述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2.举例说明如何用ABCD法和内外结合的表述法来编写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有哪些分类?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哪几个方面?
4.试分析教学活动与学习的内部过程之间的关系,并列出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
5.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内容。
6.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目标。
附: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案例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案例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唐晓勇
一、概述
课名是《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以简洁优美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容,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本节课教材为五年级教材,为探究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网络资源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影响,选择了四年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学会利用课件和网络资源,了解圆明园的园林艺术、历史文物,以及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被毁过程。
熟悉运用网络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评价信息的方法。
通过圆明园特色、兴衰历史的学习,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会利用PowerPoint制作有创造性的电子作品,能向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作口头汇报。
学会生字、生词,能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增强小组讨论、交流的参与意识和技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前的谈话、调查而做出的。
学生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四年级“四结合”试验班的学生。
所有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以帮助学习,并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同学提出有关圆明园的问题。
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圆明园的历史、园林艺术以及英法联军的侵略了解不够。
四、资源
本节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授课。
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第九册。
有专门为本课制作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参考网址(学生可以访问这些网址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http://ymy.xiloo.com/
http://www.new-yuanming-palace.com/
http://www.yuanmingyuanpark.com/
五、过程
教学策略: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营造一种自主、协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探究问题根源,制作电子作品。同时,组织并指导学生互问互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
课前初读课文,网上讨论,提出问题。(表达策略)
课上积极参与思维、协作、讨论、互问互答等活动。(主动参与策略)
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回答教师提问。与小组成员密切协作,使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作品。(信息加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协作策略)
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提出策略、表达策略)
课后撰写学习感受。(反思迁移策略)
……
教学过程流程图:
图7-5-1 教学过程流程图
(注:流程图中的目标1~5对应教学目标分析的5个目标)
六、评价
本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
表7-5-1 定量评价量表
案例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1.学生分析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做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2.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地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①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得出“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②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二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得出的探究过程。
③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地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地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④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地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⑤将更多的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二、教案
表7-5-2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学案】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之旅
【复习旧知识】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下的化学反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收集证据】下面方案中选作一个,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表7-5-3 选作方案
【交流共享】
【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结论】
[建立质量守恒的微观模型]
①将一些螺栓每一个都拧上螺母后,称出总质量。②把螺母旋下,分别称出螺栓、螺母各自的质量。③把螺栓、螺母重新组合,把2个或3个螺母与1个螺栓旋在一起,或1个螺栓与1个螺母旋在一起,等等。④再一次称总质量,比较上述各步得出的质量。
[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是否可与螺栓、螺母相类比?请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你认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你能否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事例建立质量守恒的模型呢?
【实践与运用】
讨论:①质量守恒是普遍规律,但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损失”的质量到哪去了呢?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吗?
②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蜡烛燃烧前后应测量哪些物质的质量?能否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哪些长进?学得快乐吗?
案例三: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基于资源支持的英语听说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方案
表7-5-4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
续表
续表
《Animals》一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①唱英文歌曲,导入正题。
T:Let's sing a song.教师与学生一起唱英文歌曲I want a race,并做动作。
②复习检查。
利用实物,师生对话。
T:What's this?
Ss:It's a hare/tiger/tortoise/an elephant.
学生借助课件,人机对话。
教师向同学提问。
③整体呈现、操练。
A.Hare and tortoise Scene 1.
教师演示课件Hare and tortoise Scene 1的内容,学生认真地听。
学生进入课件Hare and tortoise Scene 1,自学故事。
教师根据Hare and tortoise Scene 1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
T:Who is fast/Who is slow/Who want a race today?
S:Hare/Tortoise/Hare.
角色扮演:教师——Hare,全体学生——Tortoise(示范表演);
Pair work(同桌自选角色表演Hare and tortoise Scene 1)。
提问,检测。
B.Hare and tortoise Scene 2、3、4。
教师展示课件的Dictionary,教读Scene 2、3、4中出现的个别新单词和新句型。学生进入课件,借助词典,自主学习 Hare and tortoise Scene 2、3、4的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
T:Who is tired? /Who is hungry?/Who wants an ice-cream?etc.
Ss:Tiger./ Hare./ Hare./etc.(示范对话)
学生根据示范,结合Hare and tortoise Scene 2、3、4的内容,进入两人小组的对话练习,教师作个别辅导。
角色扮演(示范表演Hare and tortoise):
教师—Hare,Lucy—Tortoise,Yilon—Elephant,Toby—Tiger表演Hare and tortoise 一次。学生四人小组自选角色,表演Hare and tortoise,教师作个别辅导。
检测一小组表演情况。
④巩固发展。
自学Stories:The frog.The bird and fox.Goat and wolf.Rabbits,fox and wolf.
学生自主进入课件,进入课件词典,自学自己喜欢的故事,教师作个别辅导。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赏析故事(示范赏析)。
T:Who learned the frog ? Hellen:Me.
T:What is this ? Hellen:It is a frog.
T:Who is wrong? Hellen:The frog is wrong.
T:How is the sky? Hellen:The sky is big and beautiful.
学生进入课件故事,根据教师的示范,两人小组自选喜欢的故事进行绘画赏析,教师作个别辅导。
提问、检测。
改编、表演Stories:The frog,The bird and fox.Goat and wolf.Rabbits,fox and wolf。
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改编后设计动作、表演故事,教师作个别辅导。
汇报表演:抽查个别小组,全班共同观看后进行评价。
Snoopy(拓展对话,活学活用)。
教师演示Snoopy的Flash动画片段,与某个学生示范如何根据此片段进行对话。
T:How is the weather? Joy:It's sunny.
T:What are the snoopy and the bird doing? Joy:They are making a house.
T:What color is the house? Joy:It's yellow.
T:Where is the house? Joy:It's in the tree.
学生进入课件,选择自己喜欢的Snoopy动画片段,与同桌进行拓展对话练习,教师作个别辅导。
提问,检测。
⑤小结。
Today we have learned Unit 15 Animals.We have learned so many stories,eg:Have and tortoise.Rabbits,fox and wolf.The frog.Goat and wolf.Bird and fox and etc.Melody knows that you can act out the stories so well.So boys and girls,you act out the stories after class.
案例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二面角》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
②使学生了解二面角的平面角。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③提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探索。
教学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较快的打字速度与较强的上网能力,熟悉网络课的程式;掌握了“Flash”“几何画板”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在前面已经复习了许多相关的知识点,并掌握了立体几何解题的基本方法,将立体几何问题通过连线转化为平面几何中解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问题,为解决较复杂的图形问题打下了基础。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相关资源做成专题学习网页,并发布到校园网上。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课是使用高中教学虚拟实验室,采用网络环境下以观察为途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参与讨论并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得到成功,让二面角的形象概念长久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同时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在网络教室进行,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习网页,配备实时在线讨论区,连接“几何画板”“超级解霸”“Flash”等工具软件,发布到校园网上,教师进行在线监视、控制,让学生上网浏览,突破线性教学的弊端,学生可以寻求多种帮助,从多方面获取知识,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还可让学生登陆其他与本课相关的网站查阅资料,以进一步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实际与分析】
表7-5-5 教学环节
续表
续表
本节课在编排顺序上虽然仍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似,但对每个学生而言,网络课程是无序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顺序,自己分配学习时间,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协作等。
【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图7-5-2 教堂结构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