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以贯之的研究(1 / 1)

(一)一脉相承,层层深入

梁妙仪校长经过精心策划和两年多的筹备,在1994年就制定了“发展健康心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一具有时代前瞻性的实验方案。通过6年多的实践,学校建构出“全员参与,全面关爱,全程辅导”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此,“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成为“文德师者”的座右铭,它不但刻在文德路小学校园的墙上,更镌刻在“文德师者”的心中。

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专家的指导下,“文德师者”就编印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内容丰富,装帧精美,而且每周固定有一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提升。1999年12月,文德路小学通过了全国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的验收和评审,获得极高的评价,教育改革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然而创业难,守成更不易。2001年,“文德师者”秉承一贯对心理健康研究的热忱与传统,又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21世纪优质教育学校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开展“人本·创新·优质”的新一轮实验。2011年,文德路小学的国家级课题“小学生学业积极情绪干预策略”立项,并于2014年9月圆满结题,“文德师者”的研究成果再次获得专家和同行们的肯定。课题成果鉴定书上的“优秀”二字,如同强心剂,为“文德师者”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大家继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2015年,“文德师者”再接再厉,开始了“在积极心理环境下的班级文化建设”这一课题的研究实践。

20多年的文德时光,历任4位校长,“文德师者”在他们的带领下一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田园里深耕细作,收获着成长与快乐。

(二)一矢中的,搭建框架

一个个课题实践,犹如孩子们成长的高度与方向,而要成长得好,“骨架”很重要。因此,学校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和实践,让“文德师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建构中搭建概念框架,更是使其成为“文德师者”从教的金科玉律,为课题的推进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一,尊重学生人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神圣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与权利。

其二,人性与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潜能和价值,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本意上看,都有做一个好学生、一个好人的迫切愿望。

其三,心理需要。人有基本的心理需要,心理需要的满足状况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不良行为往往与个体的需要受挫或心理不平衡有关,属于心理障碍范畴,仅靠纪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无法解决问题。

其四,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养成自控能力是教师的职责。

教师依据概念框架,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解释心理问题的发生,探讨健康心理培养的方式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朝着专业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实验的推进,文德路小学在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品牌的同时,深挖内涵,与时俱进,根据学校实际,发展校本心理辅导,走专业化道路,开展新一轮的研究探索,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国情与校情的、较为完整系统的学校心理教育运行体系,从而形成了四根强有力的支柱。

支柱一: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为导向,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出发,着重培养“自我、群体、学习、生活”四方面的意识和行动,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

支柱二:相辅相成,整体发挥功能的课程结构。文德路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学校课程体系为中心建立的,它以学校为本位,在校长的组织领导下,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以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即心理活动课、活动课程为媒介,以优化潜在课程为条件,课程之间相互渗透,教育与辅导有机结合,融入学校整体运行机制之中,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支柱三:尊重、激励、合作、愉悦的课堂教学。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构建了“发展学习”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尊重、激励、合作、愉悦的教学特色。

尊重是基础。爱默生曾说:“成功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所以,“尊重”成为“文德师者”教育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应互相尊重。尊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共同的心灵气场,正是这种气场孕育了和谐。

激励是催化剂。对每一个人来说,自信心如同一对翅膀,能让他飞得更高更快,如果没有这对翅膀,他将永远在地面上徘徊不前,永远看不到前方那亮丽的风景线。激励,是推动学生再次起飞的力量。激励是一名教师应有的素养,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释放。“文德师者”总是用一颗温热的心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激励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同时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加油站。师生之间应该互相激励,共同成长。

合作是黏合剂。如果说以往人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人们需要真正的合作。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大家心中都有共识:“无论你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在集体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因此,在集体中分工清楚、各尽其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分工合作的精神与方式,也渐渐融入了“文德师者”的教学工作。

愉悦是氛围。“文德师者”常常是累并快乐着。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展露出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校园到处充满了阳光的气息。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文德师者”都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学习,“学海无涯乐作舟”。“文德师者”总是尝试从教育教学的细节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合作是核心,尊重是前提,激励是动力,愉悦则为条件。“启动学习—乐于学习”“指导学习—学会学习”“反馈学习—善于学习”,这三大环节构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情知互促的课堂教学。

支柱四:心理辅导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辅导活动。实现心理辅导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关键在于继承和发扬学校集体教育、个别教育的优良传统,引进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改变过去学生一出现问题就往道德品质方面靠的做法。学校对学生问题进行“心理分析”,耐心地“沟通疏导”,进而在认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提出具体可行的行动目标,促使学生以新的面貌出现于集体中。

(三)一心同归,多维关爱

“文德师者”走过20多年的心育之路,回首来时路,虽有艰辛困苦,但是总有伙伴的扶持与鼓励,前进路上从不孤独。在此,我们用三个单词和三个算式诠释“文德师者”的心育之美。

三个单词:knowledge hardwork attitude

三个算式:knowledge=96 hardwork=98 attitude=100

如果我们把英语的26个字母A到Z的分数值设置为1到26,也就是说A=1,B=2,C=3,依此类推,那么Z=26。这样一来,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知识“knowledge”有多少分呢?答案是96分。善于学习,以及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让“文德师者”成为学生心灵飞翔的有形翅膀。

为了使心育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到“德泽心灵”,文德路小学为“文德师者”设置了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从2006年开始,在每周五的下午和晚上,包括寒暑假期中的校本培训,所有“文德师者”都在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中留下了自己的青春与思考,到2008年,全体教师都拿到了心理健康教育B证或C证,这也点燃了教师团队的心灵之光。这一切,为文德路小学的心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还专门为班主任开设了技术培训课程,每月定期进行培训和教研。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一次次震撼心灵的分享,一场场精彩的专家讲座,为“文德师者”打上鲜明的心灵烙印。因为,我们坚信,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这也让“文德师者”与学生的心灵走得更近了。

当然,96分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接着,“文德师者”又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那就是“hardwork”。努力,坚持不懈地努力,能带给我们98分的状态,所以“文德师者”永不止步。“文德师者”用心、用情、用创意为孩子们带来了“充满正能量、新颖、有趣、具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当然,如果说是什么金牌品质造就了文德路小学这个团队,我想接下来等式最能说明问题:attitude(态度)=100。正是100分态度与信念,以及对学生无限的关爱,成就了这支100分的团队。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关爱不仅限于课堂,生活中一个个小细节都会成为“文德师者”的着眼点,“文德师者”始终在用心捕捉、用心聆听、用心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