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路小学历任校长及全校教职员工,无疑是众多践行学校改革创新、开展“静悄悄的革命”者中的佼佼者。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德路小学就作为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的实验基地,开展了以“发展健康心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为主题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并在改革实践中构建了以学校为本位,以课程为中心,“全员参与,全面关爱,全程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此后,文德路小学在几任校长的带领下,继续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不断探索,使学校逐步成为越秀区乃至广州地区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广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2003—2008年: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应用与推广。
2009—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学业情绪干预策略研究”。
2013—2016年: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师生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构建。
确立一种核心教育理念,并以其为引领,将教育追求化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是教育科研必须承担的一项要务。文德路小学正是这么做的。
2010年,文德路小学敏锐地把握到教育心理学从重认知的研究转向重情意研究这一趋势,设计了“小学生学业情绪干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并成功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延续了学校依托科研推动教育创新的传统,把学校的科研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以此课题为基础,学校对多年来在教育创新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中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整合及运用。
专家讲座
围绕小学生良好学业情绪培养、不良学业情绪干预这一目标,学校以理性情绪治疗、情绪智力、积极心理学和脑科学等理论为指导,依据学业情绪的内、外影响因素,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小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家庭治疗等途径对小学生学业情绪进行干预。
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甚至厌学)、学校恐惧、考试焦虑等问题,是长期困扰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而学校引入小团体辅导、家庭治疗对小学生学业情绪进行综合干预的方式,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师首先保持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心态,在情绪和心态上先来做一个好榜样。教师不要把不良情绪迁移于学生,而要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用热爱学生的这份真情,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保持健康适宜的情绪去学习,形成最佳心境的良性循环。(廖素群)
学海无涯乐作舟,当代有许多教育家都提出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在知识快速更新换代的今天,人事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拥有良好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就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一大热点话题。(陈秀茹)
教育科研唯有成为一种群体意识、群体行为,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发挥其“兴师”与“兴校”的功能。
文德路小学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以及科研例会时间,采取广泛学习和专题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科研的校本培训活动,营造科研学习的良好氛围,丰富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精心安排专家引领。请专家组就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理论及课题研究的最新趋势进行专题讲座,并对课题组主持人进行培训。例如,华南师范大学李志厚教授的专题讲座“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与指导”;梁东标教授的专题讲座“引发被埋没的学习动机”;袁志芬老师的“课题研究成果表述”;华南师范大学刘学兰教授的专题讲座“教师的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积极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广州大学刘树谦教授的专题讲座“大梦先觉育文德”,等等。
其二,静心做好自我提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知识而不思考,就会囫囵吞枣,不辨真伪,也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不能做到博观约取。因此,学校认真编制学习资料(其中有理论总结,也有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撰写的优秀论文及教学设计),在组织老师学习之后,要求老师撰写学习感悟,进行自我提升。
其三,潜心组织学习交流。一方面,各课题组组长每月根据学习主题组织一次学习心得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充实老师们的理论基础,课题组为老师们购买书籍,并用校本培训时间举办读书分享交流会,分享讨论《第56号教室的奇迹》《拿什么调动学生: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今天怎样管学生: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幸福的方法》等。
文德路小学课题研究者在校外专家的引领、陪伴下,在研究中能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思考,精心组织,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从而成就了一个有效科研的活样板。研究因此也成为“教师心头温暖的回忆”。更为重要的是,这为广大教师创设了成长平台,提供了学习楷模,拓宽了教师成长的途径,倾力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素养强、团结协作、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他们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他们一直坚守这份理想和责任,不仅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不仅脚踏实地,更仰望星空。他们敢于做梦,善于追梦,努力圆梦,在平和淡定的外表下,保持着一颗滚烫的教育之心,彰显出教育智慧。
此外,学校扎实做好科研常规工作,让教师“在游泳中学游泳”,实现对教师的导向与引领,又不失时机地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教育的快乐。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做细方案,定准目标、内容。二是确定研究思路,明确分工。例如,在进行“小学生学业情绪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时,学校根据研究需要分设4个项目组,每个组都有详细研究思路及分工,包括总课题组(理论支持、分析因素、搭建平台),课堂教学干预组(确定目标、个人课题、课例推进、总结提炼),主题班队活动干预组(确定年段主题、设计系列主题班队活动),个案干预与家庭治疗组(选定个案、开展辅导、组织交流、形成成果:案例表现分析——辅导措施——辅导效果反思),小团体辅导干预组(设计方案、实施辅导、分析效果、完善方案)。
第二,扎实常规工作。一是计划,包括总课题计划(学校)、子课题计划(项目组)、个人研究计划(教师)。二是实施,包括学习交流会、课例研讨、个案研究分享会、学习小团体展示会、理性反思总结方法(及时撰写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得)。三是检查,尤其是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会(子课题汇报阶段研究成果)。四是收集资料,每学期教师上交的资料包括课题研究计划、培训资料、活动过程纪要、图片资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每年,学校都举办科研工作总结会,以便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梳理研究问题,探讨解决办法。下面就是一次总结会的安排与简况:
表3-2 2009年上半年科研工作总结会时间表
在阳光灿烂、凤凰花开的文德校园,学年度科研工作总结会悄然拉开了帷幕,与会专家有梁东标、周东苏。总结会中,黄丽芳副校长简单回顾了学校科研工作开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市重点课题“小学生学业情绪干预策略研究”的进展情况。其后,4个子课题研究项目组:课堂教学组、个案辅导组、小团体辅导组和班队活动组,结合假期学习《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学习体会和这一年的研究成果,或展现个案访谈,或创设游戏互动,或进行课堂模拟,或扮演情景小品等形式,围绕教学实践中关于学生学业情绪干预实例的讨论,点燃了大家的思想火花,让老师们进一步理解课题研究的内涵和意义,明确研究的方向。
本次科研总结活动,获得了教科所专家梁东标教授的高度评价,称其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并恳切地为课题的后续研究做了具体指导,为整体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提升教师科研素质是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不断提升教师科研素养也是保证课题研究品质的有效措施。多年来,文德路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营造‘文润德泽文化场,建设‘学研型’学校”获得广州市第八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推广”的成果荣获区科技创新三等奖;“人本、优质、创新”荣获区教学成果三等奖;“小学生学业情绪干预策略研究”荣获越秀区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定期举办科研讲座、校内课题研讨活动,组织课题研讨课,制定学校科研激励制度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引导教师自觉实现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向创新的科研型教师转化。单在“小学生学业情绪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就撰写出了一大批学术论文、个案辅导报告、教育叙事和教学设计。其中,有6篇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可参见表3-3),另有多篇文章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得奖项。
表3-3 文德路小学教师科研成果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