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叙事研究的广度
文德路小学引入“教育叙事”的交流方式,教师全员参与,对教育、教学进行回顾反思,写下许多精彩的教育叙事故事。教师精彩的故事折射出“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理念。从具体的教学事件出发,解释教学事件背后所隐含的理念上的问题,使教师成为新课程实实在在的研究者。
(一)表扬的事儿有多好
表扬是巩固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激励学生自信上进的好办法,在教育工作中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对待低年级的学生,广大教师更是经常使用各种形式的表扬,以加强教育的效果。但是,一件小事却引发了“文德师者”对“表扬”的另一种思考:表扬的负向效应。
那天,我刚上完语文课,正在讲台收拾教具,准备回办公室。这时,班上的小宁同学递给我一把很漂亮的尺子,说是在课室门口捡的。我顺手接过尺子,说:“做得好!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考虑到小宁平时比较调皮,得到的小红花没有其他孩子多,我又请他拿出家庭联系本,在上面给他盖了一朵小红花。当时,看着小宁胖胖的小脸蛋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我心里也感到很高兴。两三天后,小宁又交上了一块橡皮,接着又是一支铅笔,每次我都表扬了他。
可是,后来有同学告诉我,那些橡皮、铅笔等根本不是捡的,而是他从别的同学桌面上拿来交给老师的。我感到很震惊,马上找小宁谈话。他说,想让老师表扬表扬自己。起初,骗老师有点害怕,但没被老师发现破绽而且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后,胆子就大了起来,开始一次接着一次地做这样的事情。在谈话中,我首先肯定了小宁第一次捡到尺子,主动交公的做法,又与他分析了后来拿同学的东西交给老师,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并且错在哪里。最终,小宁意识到自己错了,表示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想,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我们都应该继续坚持以多鼓励、多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过多或过易的表扬,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动机。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往往会产生认知失调,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虚伪的恶习。学生过分渴求老师的表扬还会产生以下两种效应:一种是出现“自我保护心理”,只愿听到表扬,抵制别人的批评。另一种是不加思考地对老师的话句句照办,缺乏创造性。
可见,避免表扬的负向效应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表扬、鼓励,还要重视表扬的质量。不但要掌握好表扬的“火候”和方式,还要重视跟进受表扬学生的心理反应及行为,尽量使“表扬”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效,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有力措施。
(二)课堂的规矩可否少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一直非常重视纪律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规规矩矩,按照教师预先的设想,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内容。“文德师者”却有不一样的追求:培养没有“规矩”的课堂。我们来看看那节“看图列式练习课”的故事。
课的开始,我呈现出小鸭在美丽的小河里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自己说图意,并列式计算。一位学生突发奇想,说:“老师,根据这幅图,我出个问题考考你,好吗?”我望着这个学生充满挑战的表情,说:“行,你真棒,能想出问题考老师。”我马上请这位同学站出来,让他提出问题,然后我作答,再请全班同学对我的回答进行评价。
我的做法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全班同学立即兴奋起来,纷纷举手要向我提问题。A同学提出:“河边原来有6只小鸭,游走了2只后,请问现在有几只呢?”B同学又问道:“河边的小鸭游走了2只后,还有4只在那里,你知道原来有几只吗?”C同学看见举手几次老师都没有叫他,实在按捺不住了,自己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出一个我家里的问题考你,行吗?”“当然行啦!”我马上应道。C同学问道:“我生日那天吃蛋糕,切成8块,我们吃了一些后还剩下2块,你知道我们吃了几块吗?”我听了后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解决C同学提出的这道问题,好吗?”接着大家就你一言我一句地说出了答案。
此时,大家更投入了,每个学生都蠢蠢欲动,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回答。连一些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也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积极地发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提到最高点。于是,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出的问题真多,我都回答不过来了。这样吧,你们在小组里,每人当一次小老师,提出数学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好吗?”学生又将学习的热情立即投入到小组活动中。
一个小小的插曲,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完成了学习,积极主动地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师生角色对换。在这里,所谓没有“规矩”的课堂并不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任意妄为,而是让学生在围绕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打破以前由教师问学生答,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条不紊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此没有“规矩”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我们的英语不“哑巴”
“哑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痼疾。要改变这种现状,英语教学就必须注意“应用”与“实用”,教学活动就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教材内容就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文德师者”拒绝“哑巴英语”,讲究活动的设计,注重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英语课
广州版英语教材第三册中,有一课是“Occupation”。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会使用询问他人长大以后想要从事什么职业的句型,以及学会回答这个问题,并掌握几个有关职业的单词。
为了让学生能全情投入地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我们的英语老师在上课前先要求学生回家做一些准备。
例如:“明天,我们准备学习一些职业,老师很想了解一下,学生们心里都想长大以后成为哪个岗位上的人,也想让同学之间猜猜对方想做什么?你们有兴趣吗?”“同学们都有很远大的理想,你们先帮自己计划一下以后的职业,如果遇到不会说的单词,尽量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比如可以上网或查阅资料,想好以后不要告诉别人,再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动作把这个职业表达出来,也可以让小组的同学跟你合作,让其他小组同学猜猜你到底想做什么职业。”
有了这样的生活化问题的引发,“生活化英语”便生成在“文德师者”的课堂里。
第二天,我们开始上课了。首先,我先把几个主要的职业单词教给学生。出乎我意料,他们很快就能熟练地读出来,甚至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脱口而出。原来,我昨天的话起了作用,学生回到家里都在计划自己的将来,把这些职业都念过了,因为他们要很自豪地告诉同学们自己想成为什么!于是,我进行下一环节的任务——让学生做动作表达自己的职业。我还没说完,学生们已经争先恐后地想要表演了,我叫了几位平时最调皮的学生,我想看看他们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P1:Stop!(拿着枪对着前面的同学)
P2:停下不动,举起手。
然后,组里的同学就问全班:“What's his job?”很快有同学大声地说:“Policeman(警察)!”
P1很自豪地说:“哈哈,猜对了,我长大后要当一名警察!”
他们表演得非常投入,因为这些都跟他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老师,请我!……”他们不允许我停下来,因为他们要抓紧机会告诉其他同学他们想成为什么。我又请了几位同学,这次我请了几位平时很文静的学生,他们一改常态,非常大方地进行表演。
P1:(用纱布捆着自己,然后躺在地上。)
P2,P3:(拿着锤子“凿”地上躺着的同学)。
组里的同学齐声问:“What are their jobs?”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连我在内都猜不到他们想成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猜worker(工人),有的学生猜soldier(士兵),不过都错了。终于他们自己说出了答案:“Archaeologist(考古学家)。”我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惊喜,几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能够靠着自己的能力找到这个比较深的单词,而且发音准确,意思理解透彻。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把这个单词教给了全班同学,同时也告诉了同学自己想成为考古学家。
我感到心里有一股激动的热潮,看着自己的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他们想学的东西,我感到无限的欣慰。最后,我问道:“大家都有这么远大的志向,那么能够告诉我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吗?”我想,这个问题也非常贴近同学们的生活。班上一位对自己非常有信心的女孩子站了起来:“I want to be an astronaut when I grow up.Because I want to fly to the space like Yang Liwei!”(我长大以后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因为我想像杨利伟那样飞入太空!)听到这里,我已经激动得说不出话了,这么远大的理想,这么伟大的志向,我想全都离不开平时生活的积累。
不错,学生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如果跟生活脱节,那么学到的知识又怎能融入生活呢?上面的故事中,几位学生已经学会把自己的学习融入平时的生活,通过观察,他们留意到身边很多的事情,他们把英语的学习跟自己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能做到边学习边实践,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只要把学习交给学生,把学习融入生活,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为他们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就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