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教师节前夕,我写了一篇《广州教育赋》,后来这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在这篇赋中我有这么几句话:“大信不约,好校长何止十百;大爱无疆,好老师何止百千;大成不反,好学生何止千万;大道不违,好学校就在此间。”中心意思是说,广州好教育是由十百千万的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和好学校共同铸成的。正是有着他们的大信大爱和大成大道,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才能卓有建树,我们也才有可能推出一套“走进广州好教育丛书”。
在这篇序言中我想表达三个朴实的想法。
第一个朴实的想法是,一座城市的教育发展单靠一两所名校,几位名师、名校长是支撑不起来的。能够为这座城市源源不绝地提供人才智力资源的应该是有那么一大群校长、一大批教师和一大拨学校。他们形成一个个各具怀抱的优秀群落,为这座城市辈代不绝地做着贡献,那我们就要为这一个个优秀群落树碑立传。对于广州这样有着将近1500所中小学的特大型城市而言,我们特别有理由这样做。正是有着他们的大信不约(《礼记·学记》)——真正的信义不需要盟约,他们才会在每一所学校不断坚守;正是有着他们的大爱无疆——博大的仁爱无边无际,他们才会为每一个学生殚精竭虑;正是有着他们的大道不违(原为“大道无违”,《晋书·嵇康传》)——不违背教育的使命与历史发展的规律,他们才会为每一个进步中的时代进行着生动的背书。有了他们,才会有一座城市的教育;有了他们,才会有一座城市的发展。有人要问,这套“走进广州好教育丛书”出齐会有多少册?老实说,我也不能确定。这第一批推出的30册只是一个开始,但我相信,只要这座城市在发展,属于这座城市的教育大赋就一定不会有画上句号的时候,它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展现出来。
第二个朴实的想法是,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真正需要掌握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法宝就那么几条,如果我们钻进教育思潮的各种主义与模式的迷宫中不得而出,那就容易忘记教育最基本的追求。几年前,广州一个区的教育论坛请来了顾明远先生,顾先生在论坛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深以为然。教育理论当然有很多,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其他不讲,仅“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两条,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是否做到了?我相信,如果我们做到了,那我们就有可能进入好教师、好校长、好学校的序列。所以,在这套丛书中,我们特别看重的是重返教育现场,讲好教育故事,今往兼顾,名特相谐。丛书所列既有杏坛前辈,也有讲台新秀;既有百年老校,也有后起名品;各好其好,好好共生。早在100多年前,广州教育就已经在现代化进程中开风气之先。比如说鼎鼎有名的万木草堂,20世纪20年代开辟新学堂;再比如说最早在广州推行开来的六三学制。在当下的教育大格局中,广州教育自然也不能落后,要有广州的好教育。
第三个朴实的想法是,好教育需要有一个好的教育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我们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那这个教育上的“好”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好学生、好教师、好校长、好学校之外,好的教育生态应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形成尽可能多的教育共识。我们组织编写这套“走进广州好教育丛书”,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展示我们的教育实践来推动形成更多的教育共识:原来在我们这座城市,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好的教育,值得我们称赞,值得我们珍惜。我们的教育要全面上水平、走前列,这行进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好教育基础就是我们不断奋力前行的保证。
最后,作为这套丛书的策划者,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我仍记得三年前,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的杨耕同志领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朋友们和我们讨论这套丛书编写出版规划时的热烈情景;另外,我要特别代表广州市教育局感谢顾明远先生为本套丛书作序;还要感谢总主编吴颖民先生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大学的分册编委的专家团队,正是有他们的认真组织和每一位分册作者的孜孜以求,这套丛书才得以和各位读者见面。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