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在社会上得一立足地,其根本预筹之方法维何?曰在中学校锻炼之时代。何言乎?西人有之:
一人之命运否泰,视其在中学校之生命如何以为判。盖人当十五岁以前,其体魄脑力,未甚发达。期其思想言动有自主力,在所不可,而意志之决定力,尤甚薄弱。故其时一切行为,恒恃父母师长之指导。逮出中学而入大学,或置身社会,其时身体发达已足,意志已定。如染恶习,期其改舍,诚非易事。故吾人惟当十五岁至念五岁之间,为人生最重要之时期,抑亦最危险之时期也。
校风为学生所造,品行良否,要仍以一己之修养力如何为断。盖在十五岁以下,其责任可归之父母师长,至此十年中则纯恃己力。昔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语其弟子言曰:吾非以学问授汝,乃教汝以如何造学问。斯二语也,为世界教育家所公认,而于中学校尤有莫大之关系。教员之教其学生也,仅教其知学问耳,功课授以如何读法,道德授以如何守法,决非使学生如其言而行,便可立成完人。
孔子至圣,所言亦祇于指导世人。是故教员授学生造学问之力,苟因其言而悟,推而行之,未有不成完人者也。且在中学校时代,一切习惯品行,皆于是立其基础。善者因之,恶者舍之,一生之人格立矣。不然,时机一过,毕业中学,或出而问世,或投身大学,入自由教育时代,其恶习惯吾人虽欲排去,而种种方面,已挟之使不得遁,其难犹变更帝制而复共和也。
《谈青年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