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列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998 字 6个月前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合称“苏辛”。

从金戈铁马到灯火阑珊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心向宋朝,终因家族拖累,无法南归,便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辛弃疾与文人党怀英是同学,两人齐名,有“辛党”之称。两人进行占卜,党怀英得了坎卦,于是决定留在金人统治区,辛弃疾得了离卦,决心南下。

金国国主完颜亮死后,中原地区的百姓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起义首领耿京聚兵山东,辛弃疾率领部众投奔他,主掌文书,参与机密,辛弃疾趁机劝他南向归宋。

不久,耿京派辛弃疾回宋朝奏报,在返回的路上听说叛将已将耿京杀害,义军已经溃散。辛弃疾对随从说:“我奉主帅之命归朝,不料事情有变,如何复命?”于是带领几十名部众直奔几万人的金营,生擒叛将,带回宋朝处置。宋高宗感慨于他的果敢,授予他官职。辛弃疾从此开始了在南宋的为官生涯,时年二十三岁。

第二年,宋孝宗即位,展现出积极收复失地的姿态。辛弃疾刚到南方,对朝廷的情况不了解,加上刚刚获得高宗的鼓励,因此积极建言献策,先后写作《美芹十论》《九议》,详细陈述南北形势,向朝廷提了不少北伐抗金的建议。当时,“隆兴北伐”刚刚失败,朝廷决定议和,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宋孝宗颇为看重辛弃疾的才干,先后委派他到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等地任职十多年,负责治理荒政、安抚百姓、镇压叛乱。辛弃疾在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担任湖南路安抚使期间,平定了境内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上奏说:“近年来,各地起义总是一呼百应,以至于每次都要动用大军才能平定。这是因为州府征收赋税过急,百姓深受其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们却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告诫州县,以仁爱为本,铲除违法贪赃之人。”皇帝下诏嘉奖他。

因为湖南地处少数民族杂居区,辛弃疾提议建立一支飞虎军,以应对变乱。朝中有人多次阻挠,弹劾他借机敛财,朝廷降下金字牌命他立即停建。辛弃疾把金字牌藏起来,一个月内全力修建飞虎营栅。直到建成以后,才向朝廷奏明前因后果,消除皇帝的误会。飞虎军建成后,雄镇一方,成为长江沿岸各军之首。

辛弃疾一生起起落落,多次被任用,又多次被罢官,闲居了十几年。宋宁宗即位后,宰相韩胄(tuōzhòu)想要北伐,起用主战派,辛弃疾再次得到任用。后来拜见宋宁宗,提出“金人必亡”,希望能早日北伐,恢复中原。在一些大臣的攻击下,再次受排挤降职。年迈的辛弃疾心灰意冷,登临北固亭(今江苏省镇江市境内),感叹报国无门,内心抑郁,写下千古流传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这时他已经病重,只得请辞,随后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年少时目睹金人统治下百姓的凄惨生活,一生立志要收复失地。南下宋朝后,因为主战派的标签,加上他从敌占区归来,仕途屡遭不顺,经常作词来抒**怀。

辛弃疾的词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代表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等,饱含浓郁的爱国情怀。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加了感染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辛弃疾的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后人将他的词作编为词集《稼轩长短句》。

【原文】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jiàn)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sì)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摘自《宋史?卷四百零一》

【译文】有个叫义端的僧人,喜欢谈论军事,辛弃疾有时候与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参加耿京的军队后,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做了耿京的下属。一天晚上,义端偷走耿京的大印逃跑,耿京大怒,想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时间,如果抓不到义端,再杀我也不迟。”他推测义端一定会将义军的情况告诉金军统帅,很快追赶并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牛相,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斩下他的头返回报告耿京,耿京更加认为他是壮士。

词语积累

吹角连营:角,古代军中吹奏的号角。指整个军营响起进攻的号角。

愁红惨绿:红,红花;绿,绿叶。被风雨摧残过的败花残叶。常用来寄托身世凄凉的感情。

灯火阑珊:阑珊,将尽、衰残,灯火稀疏。指人烟稀少、冷清的地方。

光复旧物:光复,恢复。收复被敌人侵占的故土,或恢复原有的典章制度。

麾(huī)之即去:命令他走就走。形容听从指挥,服从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