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gàn)叟,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名臣,政治家。
从改革派到保守派的贤相
韩琦出身于世宦之家,四岁时,父亲去世,几位兄长将他抚养长大。韩琦志向远大,性格稳重,沉默寡言,不喜欢玩乐,学问非常好。
韩琦二十岁考中进士,名列第二,随后进入仕途,官职逐步升迁。后来担任谏官,以抨击权贵、敢于直谏著称,曾经连续四次上疏弹劾四位宰执不作为,使得这四人同一天被罢免。韩琦从此名震京师。
1038年,原来臣服宋朝的西夏国主李元昊悍然称帝,宋仁宗大怒,两国战事一触即发。韩琦向朝廷详细分析了与西夏接壤的陕西的边防情况,被任命为陕西路的军事长官。
不久,李元昊大举围攻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宋军守将兵败被俘。韩琦向皇帝上疏,以全族人的性命担保,保举因朋党勾结罪被贬的名臣范仲(zhòng)淹,范仲淹因此调任陕西,与韩琦成为搭档。
在对西夏用兵策略上,韩琦极力主张进攻,与西夏军队决战,范仲淹则主张持久防御,不要深入敌境。两人争执不下,呈给仁宗决定。仁宗希望一举解决问题,采用了韩琦的策略。
1041年春,李元昊准备大举攻宋,便假意求和,韩琦识穿了他的计谋,命令将领们严加防守。不久,李元昊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省定西市),韩琦急忙派大将任福领兵阻击,告诫他不能贪功急进。
任福连连小胜之后,误入陷阱,宋军大败。韩琦立即下令退军。战后,朝廷追究责任,将韩琦降职。此后,韩琦开始支持范仲淹的防御建议,两人同心协力,守护边疆,收服人心,被天下人称为“韩、范”。
西夏虽然多次获胜,但损失惨重,李元昊主动提出和谈,边境形势稍微稳定。韩琦回京担任执政大臣。这时,宋仁宗在位二十多年,宋朝也已经建立八十多年,长期天下太平,人心懈怠,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很低,西夏、辽国威胁着西部、北部边境,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朝中有见识的官员,都主张实施改革。
仁宗也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便同时任命范仲淹、富弼(bì)为执政大臣,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为谏官。一时之间,名臣云集,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庆历新政”就此拉开序幕。
韩琦积极配合范仲淹,针对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整顿吏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新政遭到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诬告主持新政的大臣结为朋党,独揽大权。范仲淹、富弼被贬出朝,韩琦提出的建议也不被采纳,心灰意冷,自请离京,实施不到两年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1058年,韩琦被宋仁宗任命为宰相。当时,仁宗年事已高,经常犯病,三个儿子早亡,迟迟没有册立太子,造成人心恐慌。
韩琦一上任,就对仁宗说:“皇嗣关系着天下的安危。自古祸乱出现,都是因为没有早定储君。陛下年岁已高,还没有建储,为什么不从宗室里选择贤能的人立为皇嗣?”又联合副宰相欧阳修等人极力苦劝,仁宗终于同意正式册立堂兄的儿子赵曙为太子,便是宋英宗。
宋英宗即位后,突然得了急病,皇太后曹氏垂帘听政。一些宦官趁机向曹太后说英宗的坏话,导致两宫产生误会。韩琦从中劝解,两宫关系渐渐缓和。
韩琦身为宰相,始终挂念边境防务,多次就边防问题做出安排。1066年,西夏大举进攻边境,韩琦建议停掉对西夏的财物赏赐,断绝双方交易,派遣使者向西夏问罪。一些大臣反对这样,列举仁宗时对西夏作战失败的事。
韩琦说:“现在的西夏国主李谅祚(zuò)不过是个狂童,并没有他父亲的智谋,而且我们现在的边防远胜当年。派人严厉责问,他们一定会服罪。”英宗照办,李谅祚果然上表谢罪。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各项新法相继颁布。韩琦先后上疏反对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在对外关系上,韩琦日趋保守,主张积极防御,请求神宗废除让契丹担忧的政策,以换取边境和平。
1075年,韩琦去世,享年六十八岁。韩琦历事三朝,无论入朝为相,还是任职外地,都尽职尽责,忠心报国。但他从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者,变为神宗时期的保守派,被历代史家认为是一件憾事。
【原文】琦与欧阳修奏事帘前,太后呜咽流涕,具道所以。琦曰:“此病固尔,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修亦委曲进言,太后意稍和,久之而罢。——摘自《宋史?卷三百一十二》
【译文】韩琦与欧阳修在曹太后帘前上奏政事,曹太后痛哭流泪,具体地叙说事情的由来。韩琦说:“这个病十分难治,病好之后,必然不会这样。儿子患病,母亲能不宽容吗?”欧阳修也委婉进言,曹太后意气逐渐缓和,过了很久才不再说这件事。
词语积累
寒花晚节:寒花,冬天开放的花。晚年的节操就像寒冬不凋的花。比喻人老而操守愈坚。
垂绅正笏(hù):绅,士大夫的衣带;笏,朝笏。垂下衣带的末端,恭敬地拿着朝笏。形容大臣庄重严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