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381—450年),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
辅佐三代皇帝,谋定北方统一
崔浩出身于名门望族清河崔氏,他的母亲来自范阳卢氏,也是大世族家庭。
崔浩出生在如此优越的家庭,自小爱好文学,聪慧过人,除了精通儒家经史、诸子百家,还对阴阳术数非常有研究,二十岁左右就已经入朝为官。
受家风影响,崔浩的书法水平也超凡脱俗。道武帝非常欣赏他的书法,特地安排他在身边工作。道武帝晚年时,经常服用寒食散,性情捉摸不定,无故惩罚身边的官员,大臣们都尽力躲着他。只有崔浩还像往常一样,恭勤不怠,有时甚至整天都不回家。道武帝知道后,特地派人送粥给他吃,以表赞赏。
道武帝的儿子明元帝继位,崔浩不仅得到提拔,而且每逢举行祭祀大典,他和父亲都会乘坐朝廷派来的轩轺(yáo)车参加祭祀,这份来自皇家的荣宠令众人艳羡不已。明元帝非常信任崔浩,凡是有重要国事,都找他商量。
有一年,北魏都城平城发生了罕见的灾荒,饿死很多百姓。有大臣提议迁都,明元帝有些举棋不定,想听听崔浩的意见。
崔浩说:“迁都不是长久之计,只能暂时解决秋季的饥荒。如果迁都,会让百姓水土不服、士气沮丧,导致疾病流行,甚至柔然、胡夏等国也可能会趁机攻打我们。再说,只要能挨到明年春季牧草长出,那时乳酪充足,再加上蔬菜瓜果,便能坚持到秋收……”
明元帝几乎就要被说服,但还是有点不放心,便问道:“万一挨不到秋季,或者秋季收成不好,又如何应对呢?”
崔浩胸有成竹地答道:“如果真是这样,请陛下把最穷的民户分散到各州去,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来年秋天仍没有丰收,再想别的办法。总之,千万不可迁都!”等到第二年秋天,百姓们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魏国安全渡过了难关。
明元帝的儿子太武帝继位时,北魏已是北方强国之一,统一北方的宏伟大业便成了他的理想。此时,北魏的敌人除了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外,还有强大的柔然骑兵,他们经常南下犯边。
统一北方的议程虽然已经迫在眉睫,但首先攻打谁,魏国内部没有统一的意见。太武帝深知崔浩的才能,将他当成最重要的谋臣。
有一年,胡夏国的皇帝去世,几个儿子正在上演抢争夺王位之战。崔浩认为攻打夏国的时机已到,便进谏说:“陛下,现在攻打胡夏,占尽天时地利,正是好时机,夏国必亡。”
大臣们听后纷纷议论,有的主张先打柔然,有的主张先攻北燕。崔浩据理力争道:“夏国内部四分五裂,民心涣散,此时对战,我们必胜!”
太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果断率兵直捣胡夏的京城。正好遇到沙尘暴,天气十分不利,有人建议收兵避风,但被崔浩阻止,并建议采用分兵夹击的战术,最后,夏军全面溃败。
随后,太武帝又决定攻打柔然。可是,他的决定遭到了大臣的强烈反对,大家担心,假如魏军北伐柔然,宋军再从南面杀过来,魏国就会腹背受敌。
崔浩信心满满地对太武帝说:“陛下,臣以为宋国自皇帝刘裕去世后,元气大伤,他的儿子刘义隆不足为惧,对我们再也构不成威胁。另外,夏国气数已尽,倒是北边的柔然一直是最大的威胁,必须趁其毫无防备之时,**,打得它永无翻身之日!臣唯独担心,各位将领不肯深入进攻,无法获得全胜。”
太武帝最终采纳了崔浩的建议,远征柔然,果然取得了关键性胜利。柔然主力溃败,逃往远方,魏军将领害怕中埋伏,劝太武帝撤退。
太武帝班师回朝,不久便得到情报,如果魏军再前进两天,就能全歼柔然军队,跟崔浩当初预计的一样,太武帝因此后悔不已。
崔浩崇尚儒教和道教,痛恨佛教,在他的影响下,太武帝发起了全国性的灭佛事件,导致朝野之间怨声载道,崔浩因此招致了许多仇人。
崔浩晚年受命编写国史,为了体现秉笔直书的史家传统,他将记载的鲜卑族祖先不光彩的历史也都公开刊刻,又得罪了鲜卑贵族。
太武帝下令抓捕崔浩,判处他灭门之罪,崔浩就此被杀,终年七十岁。崔浩卓越的军事谋略对太武帝统一北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原文】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太祖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摘自《魏书?卷三十五》
【译文】太祖晚年,非常严厉,刑罚也很严酷,宫中近臣经常因为小错而获罪,没有人不逃避隐匿,以躲避眼前的意外。唯独崔浩恭敬勤勉、毫不懈怠,有时候整天不回家。太祖知道情况后,经常下令将自己吃的粥赏赐给他。崔浩公平正直,任凭时事变化,不因为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操守的情形大多与此相似。
词语积累
恭勤不怠(dài):恭敬勤勉,毫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