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灵皇后胡氏列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851 字 6个月前

胡太后(?—528年),原名失考,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元县)人。宣武帝元恪的嫔妃,孝明帝元诩的生母。死后谥号灵,史称宣武灵皇后。

耍尽心机谋政权

胡氏从小聪慧机敏,多才多艺,跟着姑姑学得了不少佛理。她的姑姑是尼姑,经常进宫为宣武帝宣传佛经教义。姑姑一直记得,曾经有相士预言侄女是大富大贵之人,前途不可估量。于是,每次进宫讲佛,便不遗余力地夸赞侄女。宣武帝听说有这么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便召她进宫做了嫔妃。

入宫后,其他妃子因为“子贵母死”的制度,常常祈祷自己不要生太子,唯独胡氏天天期盼自己能生个儿子,还对其他妃子说:“国家的制度虽然苛刻,如果能为皇上生一个皇太子,我死不足惜。”后来,她真的为宣武帝生下了儿子。

宣武帝大喜,特地从良家妇女中挑选乳母和保姆来喂养,并且安置到另外的宫室,胡氏与其他嫔妃都不能看护。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按照北魏的传统,胡氏要被处死,但经过大臣们和皇帝的一番操作,她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荣升为贵嫔。三年后,宣武帝驾崩,太子即位,是为孝明帝,尊胡氏为皇太妃。胡太妃为了实现临朝听政的夙愿,设法逼迫皇太后出家为尼,尊自己为皇太后,正式代替孝明帝总揽朝政。刚开始,胡太后特地令人打造申诉车,亲自坐车出巡,接受官员和百姓的申诉,及时处理冤情。总体来说,获得很多好评。

随着地位的稳固,胡太后的政治野心逐渐膨胀。开始时,大臣们称她为殿下,她下“令”处理朝政;后来,她改“令”为“诏”,群臣称她为陛下,她自称朕。接着,胡太后向大臣们提议,想要自己替代年幼的孝明帝祭祀祖先,大臣们一致否决。胡太后不死心,又请另一位大臣帮忙,这位大臣终于用东汉太后进献祭品的先例,说服了其他大臣,于是她欢喜地代行了祭祀大礼。

通过持续努力,胡太后的地位不断稳固,开始变得为所欲为,而且私生活很不检点,逐渐被天下人厌恶。后来,她一手提拔的妹夫元叉,仰仗她的关系,十分嚣张跋扈,且常与清河王元怿发生冲突。元怿是皇帝的叔父,也与胡太后关系匪浅,而且能力出众,威望很高。元怿多次依法惩办元叉,元叉对他恨之入骨,为了免除后患,元叉便计划伺机除掉元怿。

有一天,元叉借进宫见孝明帝的机会,跟宦官刘腾里应外合,先把胡太后骗到后宫软禁,然后在宫殿外守着元怿,等到元怿出现,立即诬陷他造反。孝明帝年少,听信了他们的谎话,便下令杀了元怿。自此,元叉、刘腾把持朝政,朝廷内矛盾更加恶化。直到三年后刘腾去世,元叉放松了警惕,胡太后才有机会联合孝明帝,设计解除了元叉的兵权,将其赐死。

胡太后再度临朝,自知不被皇室成员喜欢,便大力在宫中栽培党羽。孝明帝慢慢成年,知道了母亲的事情,母子关系日益紧张。为了不让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胡太后监视并除掉了儿子身边所有的亲信。有一天,孝明帝突然离奇去世,朝野愤慨感叹。恰在此时,孝明帝的女儿出世,胡太后便对外谎称生了太子,并立为皇帝。等到人心安定,她又宣布孝明帝生的是女儿,并找来皇亲家三岁的儿子册立为帝,是为北魏幼主。文武百官见胡太后如此胡作非为,视国事如同儿戏,更加人心涣散。

北魏地方实力派将领尔朱荣的女儿,是孝明帝的妃子,尔朱荣听说皇帝猝然离世,怀疑是胡太后所为,以此为借口,从北方一路南下,迅速占领京城洛阳,并最终将胡太后沉入黄河。胡太后就此结束了极不光彩的一生,北魏政权也开始走向没落。

【原文】太后以肃宗冲幼,未堪亲祭,欲傍《周礼》夫人与君交献之义,代行祭礼,访寻故式。门下召礼官、博士议,以为不可。而太后欲以帏幔自鄣(zhāng),观三公行事,重问侍中崔光。光便据汉和熹邓后荐祭故事,太后大悦,遂摄行初祀。——摘自《魏书?卷十三》

【译文】胡太后因为肃宗年幼,不能亲自祭祀,想要根据《周礼》记载的夫人与国君交替献酒祭神的义理,代替皇帝举行祭祀,访求过去的先例。门下省召集礼部官员、博士商议,认为不能这样做。而胡太后想用缯(zēng)帛遮住自己,观看三公代理祭祀,反复询问侍中崔光。崔光就引用了东汉和熹太后邓绥进献祭品的先例,胡太后大喜,于是代行首次祭祀。

词语积累

荼(tú)毒生灵:残害人民,伤害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