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976 字 6个月前

荀彧(yù)(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的首席谋臣。

王佐之才

荀出身名门世家,从小聪慧过人。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名士何(yóng),以识人闻名天下,一见到荀就连连赞叹,说:“这个人是王佐之才啊!”

东汉末年,西凉军阀董卓率军入京,独揽大权。荀当时在朝为官,见董卓如此嚣张跋扈,却无人能制,预感到天下即将大乱,马上弃官回家。

因为家乡颍川郡紧邻京城洛阳,经济繁荣,必将成为各家势力争夺的战乱之地,于是荀带领族人到冀州避难。

盘踞北方的军阀袁绍刚刚抢占了冀州,正在收揽人才,听说荀到了,以上宾之礼接待,想请他辅佐。荀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反而投奔了当时实力弱小的曹操。

曹操听说荀来了,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得到荀,就像汉高祖得到大谋臣张良一样。从此,荀的命运和曹操牢牢地绑定在一起。

荀足智多谋,曹操对他很信任。曹操率大军征讨徐州,留下少量军队给荀,让他负责留守大本营鄄(juàn)城(今山东省菏泽市)。

豫州刺史郭贡受曹操的政敌蛊惑,突然率领数万部队来到城下,城中守军非常害怕。郭贡要求荀出城相见,众人纷纷劝阻,认为此去必然凶多吉少。

荀说:“郭贡向来与叛乱分子没什么来往,这次来得如此之快,肯定还没有定下计划。趁他没拿定主意去劝说,最差也能让他保持中立。如果拒绝见面,他必然会投向叛乱分子。”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毫无惧色,知道鄄城易守难攻,就退兵了。荀的沉着果断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董卓死后,汉献帝辗转多地重回洛阳。曹操和谋士们商议奉迎献帝,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山东还未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献帝身边的将领不好控制。

曹操一时左右为难,荀力劝曹操说:“从前,汉高祖东伐项羽,为被项羽杀害的楚义帝戴孝,于是天下纷纷响应。现在,天子遭受苦难多年,如果趁机迎接天子,民心必定归附,天下贤才将纷纷聚集。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其他人恐怕也会产生这个想法,以后再考虑这件事,也就来不及了。”

曹操听完荀的意见,即刻率兵赶往洛阳,成功迎接献帝到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曹操最为重要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就此形成。

曹操迎接献帝后,实力不断提升,袁绍意识到了危险,起兵十万来攻。由于袁绍实力强大,曹操内部有人反对抗袁。

荀分析说:“自古以来,战场较量的是才能,而不是实力,只要参照汉高祖、项羽的成败,就足以证明这点。袁绍虽然兵多,但是军纪涣散;手下谋士各有矛盾,不能通力合作;加上袁绍优柔寡断,将领也多是有勇无谋之辈;虽然眼下实力强大,但完全可以战而胜之。”这番话大大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决心。

双方在官渡对峙数月后,曹操的军粮即将耗尽,士兵疲惫,而战机却迟迟没有出现,曹操倍感压力,写信给在许都调度的荀,准备撤退。

荀回信说:“眼下粮食虽少,但还不到最后关头。当年楚汉之争,汉高祖和项羽谁都不肯先退,因为先退的一方必然处于被动。现在你以弱势兵力牵制袁军已经半年,他们的锐气已经耗尽,战局一定会有变化,不可失去时机。”

曹操采纳他的建议,继续坚守,终于一举击败袁绍,彻底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野心不断膨胀,一些大臣迎合他的心意,请求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并赐予九锡(cì)这样的最高赏赐。

荀尽心辅佐曹操二十余年,却忠于汉室,明确反对这件事,他认为曹操起兵是匡扶汉室,是忠义之举,应该坚守谦让的理念。曹操从此对荀感到不满,利用机会把荀调离中枢岗位,留在军中。

212年,被调往前线的荀因病滞留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不久忧惧而死,终年五十岁。

【原文】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摘自《三国志?卷十》

【译文】魏太祖曹操将要攻打刘表,问荀彧应该用什么计策,荀彧说:“现在中原已经平定,南方人知道局势艰难了。我军可以大张旗鼓地从宛城、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出兵,暗中轻装速进,掩饰我们的真实意图,出奇制胜。”太祖于是依计行事。恰逢刘表病死,太祖按照荀彧的计策直逼宛城、叶县,刘表的儿子刘琮于是带着荆州迎降。

词语积累

邓艾(ài)(197—264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留香荀令:荀令,荀彧担任尚书令,被人敬称荀令君。荀彧到别人家里,坐过的席子好几天都有香味。比喻美男子。

王佐之才:王,君王;佐,辅佐。具备辅佐君王的才能。比喻具有非凡的治国能力。

四战之地:四面都有敌人,随时发生战争。比喻容易受攻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