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943 字 6个月前

曹仁(168—223年),字子孝,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曹魏名将,曹操的堂弟。

善守的猛将

曹仁出身于官宦之家,年轻时**不羁,喜欢骑马狩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有着不俗的志向。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地治安非常混乱。曹仁暗中聚集了一千多名少年,盘踞在淮河和泗水之间,静观时局变化。

不久,堂兄曹操在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起兵,曹仁便带着人马前往投奔,正式开始了戎马生涯。

曹仁投身军旅后,很快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有一年,曹操亲自进攻盘踞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的军阀,命令曹仁单独率领一支军队攻打周边的县城。曹仁不负众望,屡战屡胜,一下俘虏了三千多人。

而曹操这边却很不顺利,不但打了败仗,撤退的时候还被穷追猛打,军队士气低迷不振。曹仁率兵赶到,拔刀奋力鼓舞将士,军心大振,曹军转头进攻追兵,取得了胜利。

随着曹操的实力逐渐强大,与北方最大军阀袁绍的大战已经不可避免。很快,双方就在官渡对峙,局势相当焦灼。这时,袁绍派遣当时很有声望的刘备袭扰曹操后方,很多县城纷纷投降刘备,曹操为此担忧不已。

曹仁说:“南方的县城都认为我们与袁绍相持,没有多余的力量解救他们,现在刘备大军压境,背叛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过,刘备最近才带领这支袁绍的部队,还不能做到上下一心,如果我们果断进攻,一定可以取胜。”

曹操认为可行,让他率领骑兵出击,果然一战就击败了刘备,投降的县城也都重新收复。曹操的后方从此稳固,为官渡之战的最终取胜奠定了基础。

曹操在统一南方的赤壁之战遭遇惨败,在退回北方之前,曹操让曹仁留守江陵城(今湖北省荆州市),把防御东吴名将周瑜的重任交给了他。当时的形势对曹仁很不利,一方面赤壁新败,曹军士气低落,另一方面吴军人数众多。

就在曹仁加紧防备的时候,周瑜率领几万人围攻江陵城,前锋部队几千人已经兵临城下。曹仁登上城楼眺望,命令部将牛金率领三百壮士迎战,不久便被团团围住。

曹仁身边的人都大惊失色,只有曹仁慷慨激昂,大声喊道:“快牵我的战马来。”身边的人知道曹仁要出城救人,连忙劝阻他不要以身犯险。曹仁并不回应,带领麾下骑兵数十人冲出城门,来到距离吴军百步的地方停下。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曹仁到此为止的时候,曹仁竟然带着数十骑兵直冲敌阵,最终救出了牛金。曹仁看到还有不少士兵依然身陷敌阵,又杀进重围,击退了吴军。回到城中之后,众人都钦佩不已,连连称赞曹仁是天人。曹操听说了曹仁的壮举,册封他为安平亭侯。虽然曹操最终决定放弃江陵城,但是曹仁以弱势兵力抵挡了周瑜大军一年多,为曹军争取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江陵之战失败后,曹操在荆州仅剩两个据点——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是为战略要地,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

219年,刘备集团的大将关羽在荆州发动北伐,兵锋直指曹仁防守的樊城。曹操急忙派出几万援军,恰逢当时连日大雨,增援部队遭遇水淹,樊城被关羽团团围住,内外断绝。

曹仁当时手中只有数千兵马,城中粮食也所剩无几,形势糟糕到了极点。面对困境,曹仁抱着决死的信念鼓励士兵,士兵都被他的勇气所感动,拼死抵抗。不久,援兵终于赶到,击退了关羽,樊城转危为安。曹仁又一次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文帝登基后,任命曹仁为大将军,执掌军事大权。223年,征战一生的曹仁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原文】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摘自《三国志?卷九》

【译文】河北平定后,曹仁跟随魏太祖曹操围攻壶关(今山西省壶关县)。太祖下令说:“城破之日,里面的人都要活埋。”但是连续数月都没有攻下。曹仁对太祖说:“围攻城池,必须给城里人留一条活路,这样才能动摇对方守城的决心。现在你贴出告示说都要活埋,他们将会人人死守。况且壶关城坚固,粮食也多,进攻他们则士兵伤亡惨重,包围他们又旷日持久;现在我们陈兵坚固的城池之下,来攻击决死的敌人,这不是好办法。”太祖采纳了曹仁的意见,城里的军队就投降了。

词语积累

弓马弋(yì)猎:弋猎,用带绳子的箭射猎。一般代指骑马狩猎。

贲(bēn)育弗加:贲、育,孟贲、夏育,秦国的大力士。孟贲、夏育这样的大力士都比不过。形容人非常勇敢。

不修行检:行检,操行、品行。不注重品行和操守。形容人的品行不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