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列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811 字 6个月前

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求真的思想家

王充出身贫寒,从小聪明好学,很爱读书,非常博学,而且书法进步很快。他学习《论语》《尚书》,一天能背诵一千字。王充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他侍奉母亲十分孝顺。

王充十几岁时到京城洛阳游学,遇到大学者班彪。当时,班彪正有志于续写《史记》,他的儿子班固跟随在身边学习。

王充见到班固,抚着他的背预言说:“这个孩子将来必定能著成汉朝的史书。”

游学几年之后,王充先后在县、郡担任属官。因为性格直率,他多次与上司发生争执,只好辞职回家隐居,从事著述,先后写下十二篇《讥俗节义》,以及皇帝如何为政的《政务》。

54年,王充再次前往洛阳,进入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王充在太学博览群书,不拘泥于段落章句,很有自己的思想。因为没钱买书,他经常到书店读书,只要看上一遍,就能背下来,因此通晓各家学说。

几年之后,王充回到家乡,一面教授生徒,一面著述。王充喜欢辩论,他的话开始听起来好像是诡辩,最后却是有理有据。

王充认为见识浅薄的儒生拘泥文字,很多解释经常失去原意,于是他闭门研究学问,谢绝婚庆、吊丧等礼节往来,在家里窗户上、门上和墙上都放着刀和笔。最后他著成《论衡》一书,共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

西汉初年,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经过统治者的刻意提倡,儒家思想逐渐与当时流行的谶(chèn)纬思想结合,逐渐神学化,儒家学说披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

王充写作《论衡》,旨在对谶纬思想和神秘儒术进行批判。“衡”的本义是天平,引申为评价标准,“论衡”就是评价当时各种言论的标准。

王充高举唯物主义旗帜,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对天道、鬼神、祥瑞、符命等事件进行猛烈批评。

比如,《史记》记载,汉高祖是他母亲在野外与龙**后生的,王充就说:“龙是动物,人是人,动物怎么能跟人**呢,又怎么能生下人呢?”

由于《论衡》公然反对儒家正统思想,一直遭到当时及历代统治者的攻击和禁锢,被视为异端。王充敢于在当时的语境下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加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伟大。

《论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体系,成为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杰作,为新道路的开辟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后世的思想家如何承天、范缜、刘禹锡、柳宗元、王夫之等人,都受到它的影响。

此后,王充担任了几年州属官,辞官回家。王充的朋友向朝廷推荐他,汉章帝特派公车来接,王充因病没有成行。

汉和帝永元年间,王充年近七十岁,在家中写完十六篇《养性书》,不久病逝。

【原文】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yǒu)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摘自《后汉书?卷四十九》

【译文】王充喜欢辩论,他的话开始听起来像是诡辩,最后却很有道理。王充认为见识浅薄的儒生拘泥文字,很多解释失去原意,于是闭门研究学问,谢绝婚庆、吊丧礼仪的往来,家中的窗户上、门上和墙上都放着刀和笔。王充写下《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时俗的疑难。

词语积累

牛刀割鸡:用宰牛的刀杀鸡。比喻大材小用。

饭坑酒囊(náng):囊,袋子。肚子是饭坑,肠子是酒囊。比喻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无能之辈。

青蝇点素:青蝇,苍蝇,比喻进谗言的人;素,白色的生绢。苍蝇玷污了白色的绢。比喻小人用谗言陷害好人。

穿井得人:穿井,打井。打井之后,省出一个劳力,却误传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去真相。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采取不过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