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应了那句话:被卖了,还替人家数钱。清政府为报答俄国干涉还辽,派李鸿章赴俄答谢,签订《中俄密约》,让人家暗坑了一笔。
国弱难逃被欺、被耍、被骗的命运。俄国拿到了东北铁路修筑权之后,另一个因参与还辽而以“功臣”自居的德国也跟着伸手了。德国人同清政府签订了《汉口租界合同》、《天津租界合同》,在汉口和天津划定了租界地,还不过瘾,又琢磨占据中国的港口。
1895年底,德国外交大臣布诺向大清国驻德公使许景澄提出租借海港。许公使哪敢擅自做主答应,便婉言推辞了。德国政府不甘心,转年命令驻华公使海靖向大清总理衙门明确要求租赁胶州做储煤站。总理衙门恐怕别的国家也照这种样子要地盘,温和地拒绝了。
德国见软的行不通,准备动武。为此,德皇威廉二世亲自跑到俄国彼得霍夫跟尼古拉二世商量。二位把中国土地当做自家东西似的进行一番交易,随后德国人等着机会下手。
1897年,山东曹州府巨野县发生骚乱,说不清是土匪打家劫舍乱杀人,还是当年民众不满教士的欺压,袭击了巨野磨盘张庄的天主教堂,杀死了两名德国传教士。接着,骚乱逐渐扩大,附近州县掀起反洋教的浪潮,焚烧教堂,殴打传教士。消息传到德国,德皇威廉二世看到机会来了,当即下令德国军舰开往胶州,占领该处乡村,扬言将采取严重的报复手段。
驻扎在上海吴淞口的德国舰队在海军少将齐德黎的率领下,开足马力朝胶州湾气势汹汹地扑过来;另外德皇命令他的弟弟亨利亲王为远东舰队司令,率一支舰队向中国进发,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势。
齐德黎带着三艘战船于11月13日先期到达胶州湾,次日在青岛登陆。他们向清军守将章高元发岀劝降书,要他四十八小时之内献出胶州湾炮台。据说章军官光忙着搓麻将,没有及时打开对方的劝降信,等他玩美了再看信,胶州城里已出现德国兵的影子。这位章老兄逞一时之勇,亲自登上德国兵舰,跟人家谈判讲理,不幸被不讲理的德国人扣留了。数百名德军分成六个战斗分队登陆,未曾遭到任何抵抗。结果清朝的旗帜被扯了下来,升起了德国的军旗。
时任山东巡抚的李秉衡向朝廷请示,临时招募新兵跟德军干一仗。朝廷心想大清国的正规军都打不过洋人,你弄一帮乌合之众顶个屁用!仍在总理衙门管事的恭亲王找刚在衙门“行走”的李鸿章商量对策。李“行走”又使出那套“以夷制夷”的策略,央求俄国人出面调解。这边一概蒙在鼓里,那边德、俄两国早就私下分赃完毕,俄国人怎么会站岀来替大清国说话?
打不成,又无人说和,大清国只得乖乖认栽,一条条遵照德国人提出的条件办:赔偿军费、租赁胶州湾、重建焚毁的教堂、惩办肇事者,还革了巡抚李秉衡的官职。转年清朝与德国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规定德国租赁胶州湾,租期为九十九年;德国有权在胶州湾造炮台、港口,方圆百里之内德军包括兵船可以自由活动;胶州湾内外岛屿均属租借范围。条约还规定德国人修建两条铁路:一条自胶州起,经潍县、青州至济南;另一条自胶州起,经沂州、莱芜至济南。另外铁路沿线两旁三十华里的所有矿山准许德国商人开采等。德国人占便宜近似癫狂了。
“三国还辽”剩下的法国也不甘落后,它相中了中国的海南岛。通过照会,法国要求总理衙门不得将海南岛割让给其他任何一国,也就是说只允许法国一家独占好处。当时的《纽约时报》这样报道:“上海(1897年)12月29日讯:据此间消息报道,法国海军上将在南中国海和北部湾之间的海南岛上升起法国国旗。大清国方面未表示反对。”
大清国哪还有能耐和胆子反对,它如同一只虚弱无力的羔羊被掘在案板上,听任群兽们生吞活剥,西方列强们的贪得无厌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们将中国当做猎物,相互攀比着掠夺,看谁从它身上撕咬的东西更多。
俄国人瞧着德国轻易地占据了山东胶州湾,包括山东境内的修建铁路、开矿、投资等大便宜,眼珠都急绿了,生怕动手晚,抢不到好地方,便摩拳擦掌地准备着新一轮的瓜分。
俄国照葫芦画瓢,模仿德国人的样子,租赁旅顺、大连和辽东半岛,也修筑一条铁路,从哈尔滨至旅大。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出面,向清朝驻俄公使许景澄提岀来,傲慢地要求清政府必须限期答复,并规定了日子,在1898年3月27日前答复。许公使立即将俄皇的“要求”传回国内。
光绪皇帝慌忙召集李鸿章、张荫垣等大臣商议怎么办。李鸿章担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德国张嘴索要胶州湾时,他便担心此举会产生连锁反应。果然,德国刚把胶州湾攥在手里,俄国人接着伸手要旅顺、大连和辽东半岛。那又将如何?你不给,人家就打你。软弱的大清国被打怕了,列强一咳嗽,便吓得浑身哆嗦。末了在限期的最后一天,同俄国签订了《中俄租赁旅大条约》,内容主要包括:租借旅大期限为二十五年,大连算俄国商港,旅顺为军港,不许除中、俄之外的兵船进入;中国准许俄国造一条铁路,连接中东铁路至大连湾。不到两个月,清政府被迫和俄国签订了《旅大租地续约》,将辽东半岛租给了俄国人,条约规定俄国在租界地区及中立地带享有筑路、开矿、贸易经营的种种权利,并不允许第三国插手。一块大肥肉就这么让俄国人挖去了。
甲午战败,大清国不服气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人,俄、德、法三家心怀叵测地站出来帮忙说和。多赔了三千万两白银,让日本人吐出了辽东半岛,日本却占据了台湾岛。结果呢?清朝政府损失更多,赔了夫人又折兵,被德国拿走了胶州湾,让法国人租赁了海南岛,满族人的“龙兴之地”辽东,最后落入俄国人的手心。
本来跟“三国还辽”一点不沾边的英国这下红眼病更重,眼瞧着其他列强一块一块地挖走中国的好地盘,贪婪和占有欲迅速膨胀。它不明着要,暗中与日本勾结,像商量交换自家东西那样恬然。当时日本军队仍占据着威海卫,英国跟日本商量租借威海卫。日本很不要脸地表示并不反对。两国还挺讲究礼尚往来的,英国许诺,日本可将中国的福建省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那边交换完毕,英国人转过头来找中国要威海卫。英驻华公使窦纳乐正式向清政府提岀租借威海卫。清朝再无讨价还价的勇气,顺从地和英国人签订《中英议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刘公岛以及沿着威海湾十英里的陆地租借给英国,租期依然是二十五年。英国建军港,中国保留行政权。第三国不得进入。
好端端的大清国被瓜分得四分五裂。而朝廷之上依然矛盾重重,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同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日趋激烈。1898年5月,恭亲王奕訢走到了他人生的终点。他的离世,同样标志着曾经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寿终正寝。
甲午战争形成一个转披点:举国寄予厚望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最后以失败告终;巨大的战争赔款造成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的崩溃;列强们肆无忌惮的瓜分,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境地。然而,中国的进步人士和国民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中国将向何处去?
似乎有两条路摆在面前:要么改良,要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