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失策(1 / 1)

李鸿章带着心灵永远的痛和左面颊的伤痕回到北京,一时间成为举国唾骂的卖国贼,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文武官员骂他丧权辱国,国人皆曰可杀。清朝统治者的替罪羊他是当定了,遂被朝廷革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要职,光保留了文华殿大学士的虚衔,政治生涯一落千丈。

清王朝正在为割让辽东半岛伤痛不已的时候,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俄国政府联合德国、法国反对日本永久占据辽东半岛,如不照办,将对日釆取军事行动,切断日本占领军与本土之间的交通。俄、德、法三国公使向日本政府递交照会,让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有。

“三国还辽”事件其实是李鸿章捣鼓的结果。日本占着辽东半岛,还要割走它,李鸿章情知这是万万不可的事。当年满族人发迹于斯,壮大于斯,将其奉为“龙兴之地”,真将辽东一带被敌人永久占有,岂不是被人占了祖坟?在马关谈和的过程中,伊藤博文拿岀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的具体条款时,李鸿章向国内发电报,密嘱把此消息透露给俄国和法国的公使。这一手是他的“以夷制夷”之策。果然,《马关条约》一签订,俄国首先站出来强烈反对。

并非李鸿章的“以夷制夷”之策多么高明,深层的原因是列强瓜分在华利益受到侵害。俄国人早就觊觎朝鲜和中国东北,为此费了不少心思,岂能容小日本先把它抢了去?于是头一个跳出来,摆出一副公正的面孔,吓唬日本人。这就像一群强盗分赃抢来的食物,日本人分多了,别的列强分少了,眼红了,动起手来了,完全是狗咬狗,绝非为中国争面子。

日本人软的欺硬的怕,欺负清朝行,却惹不起西方列强,何况俄、德、法三国联合一块干涉还辽。日本只好忍住心疼,乖乖地吐出辽东半岛,要追加三千万赔款。清朝多赔了三千万。几年后,辽东半岛的主权轻易落入俄国之手。俄国人的侵略手法比日本更胜一筹。

就此,结束了屈辱的甲午战争。从甲午战争开始至《马关条约》签订,巨大的战争赔款压垮了清政府的财政,不得不大举外债,进而造成财政、经济的走入绝境。

作为战败国,清王朝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赔偿日本军费两万万两。按照《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中国将两万万两库平银分八次交清。第一次赔款交清后,其余未付之款按年加5%的利息。三国干涉还辽后,又向日本多赔了三千万两。另外,还要付日本在威海卫驻军的费用每年五十万两。

据戚其章先生的《甲午战争赔款问题考实》计算:库平是清政府所规定的国库收支银两的计算标准,日本以库平银成色不一为由,提出库平实足,并要求中国在伦敦的银行用英镑支付赔款。因连年以来,金价上涨,银价跌落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故英镑兑换比率虽偶有波动,但英镑价上扬的势头是难以遏止的,这就形成镑亏。镑亏一项使日本又多得了1494万两。“库平实足”一项多得1325万两,加上赔款之外的掠夺清朝的舰船、大炮枪支弹药、机器及金银货币等,大约为库平银8000万两。这样计算下来,日本人从甲午战争所得合库平银34000万两,折合日元5.1亿,是当时日本工业资本总额的五倍多。日本得了这笔大便宜,经过发展扩张,从此成为经济和军事大国。

大清国背上这笔巨款,迅速走向没落。国库每年能有多少收入,无非几千万两而已,其余就得大举外债。债加债,利滚利,包袱越背越重,经济财政崩溃,加速陷入了半殖民的状态。

三国干涉还辽,清朝当局感觉欠下俄国的人情债。1896年5月,俄罗斯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礼,清政府以为正是还情的好机会,决定派遣使节前去祝贺。派谁去呢?慈禧想到了李鸿章。无职无权的李鸿章闲居在京城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平日自嘲是王朝外交的裱糊匠。《马关条约》签订后,他被国人骂作卖国贼。可慈禧依旧十分信任和倚重他,慈禧派这位“裱糊匠”出使俄国,一为答谢,二为联俄防日。

3月初,李鸿章在儿子李经方的陪伴下,率一行人从上海坐法国邮轮起程,辗转一个多月后抵达俄国港口城市敖德萨,4月30日乘专列直奔圣彼得堡。5月4日,李鸿章向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递交国书。尼古拉二世接待李鸿章显出十分热情,秘密召见了一次,会见时提出帮助清朝在中国东北造一条铁路。理由如同天上掉馅饼那么充满**:修筑这条铁路,为了防范日本对华的军事威胁,铁路横贯东北地区,与俄国西伯利亚的远东铁路接轨。一旦日本向清朝动武,俄国便立马出手援助,用火车运送兵马或物资当然是最快捷的方式。

李鸿章此行主要目的专为同俄国结盟而来,俄国方面的建议正中下怀,既同俄国捆绑一块儿反制日本,又体现他“以夷制夷”策略的新创造。但是,天上没有平白无故掉馅饼的。沙俄对清朝的野心不比日本小多少,只不过日本用武力抢占,俄国使连蒙带哄的歪招儿而已。铁路延伸进入中国,为俄国入侵同样提供了便利,而且“路权”归谁?沿线铁路需要保护,俄国人理所当然地派驻武装。这不是引狼入室吗?李鸿章到底留了心眼,提出中国自己修筑铁路,人家反问你们修铁路缺钱少技术,得哪辈子修成?李鸿章一琢磨也对,但不赞成俄国官方筑路,换一种方式,釆取私人投资性质,这样铁路变成商业性,便无他虑了。可谁照你的心愿行事呢?

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在莫斯科隆重举行。过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和财政大臣维特缠住李鸿章继续商谈修建铁路的事。俄国人狠下本钱,拿出重金贿赂李鸿章及其随员。据维特事后撰写的《回忆录》中说,他们贿赂三百万金卢布,相当于一百五十万美金。或许被金灿灿的卢布迷花了眼,或许联俄制日的心情迫切,或许太相信俄国人了,李鸿章答应了对方的条件,1896年5月22日,双方签订了《中俄密约》。

稍微地翻一翻密约内容,里面暗藏祸患重重——

《中俄密约》第一款规定:中俄共同的敌人是日本,如日本侵占俄国亚洲的东南土地以及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则中、俄两国共同出兵抵御,互相援助和互相接济军火、粮食。第三款规定:双方共同对日作战,两国中任何一国不得单独对日议和。第三款还规定:当对日开战时,如遇到紧要的事情,中国所有口岸均准许对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协助。第四款这样写的:今俄国为将来进兵御敌,并接运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歲。唯此项接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能有碍大清国皇帝应有的权利,其事可由中国交华俄银行承办经理。第五款说明:这一条铁路在开战时可以运兵、运军火、运粮食,平时也可以。

反正俄国人的目的达到了,修建一条延伸进中国东北的铁路,平时运兵、运军火、运粮食;战时俄国兵舰随便出入中国任何口岸。李大人也不考虑考虑俄国人是否包藏祸心,也不想想一朝俄国人翻脸变卦,俄国军队沿此铁路**,俄国军舰驶进门户大开的口岸,会多么凶险?!李大人当然没虑到没想到,签完密约后,他扬扬自得地说,《中俄密约》可保大清边境二十年无事。他夭真得像个三岁小孩儿。

正是怀着扬扬自得的心情,李鸿章离开俄国后,开始周游列国。先抵达德国,受到德皇隆重的接待,拜会了德国首相俾斯麦,有捧臭脚的,把李鸿章称作“东方的俾斯麦”。接着转道荷兰首都海牙,荷兰政府特地为李鸿章在“水晶宫”举行了欢迎宴会。之后,李鸿章一行到比利时考察,同样受到高规格的接待。

7月,李鸿章一行到了法国,首都巴黎正在为迎接国庆装扮得焕然一新。法国总统富尔在爱丽舍宫会见了李鸿章,邀请他参观了为国庆而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其后,坐着法国专为中国代表团派出的专轮跨越英吉利海峡前往英国访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接见了李鸿章,随之参观了造船厂、枪炮厂、钢铁厂、电报局和银行,领略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军备。

8月,李鸿章到达美国纽约,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到纽约会见了他。李鸿章应邀参观诸多项目,随后又访问了加拿大。9月14日,李鸿章一行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轮船,踏上归国的航程。这期间发生了一段插曲:轮船行驶到日本横滨港需要换船。当李鸿章瞧见换的是日本船时,他态度强硬地不肯换日本船。当年在日本马关求和成为李鸿章终生无法忘却的耻辱,他曾发誓“终生不履日地”,就是说永远不会踏上一寸日本的土地。这就为难了随员们,只好在美国轮船和大清招商局的轮船之间搭一块木板,颤巍巍地扶着这位耄耋老人走过去。

说风光也风光,说辛苦也辛苦。李鸿章以74岁高龄,历时一百九十天,行程九万多里,相继访问了欧美八个国家,可算为大清国卖了老命。可怜他误信豺虎,中了圈套,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遗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