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74.纠正孩子学习拖拉的坏习惯(1 / 1)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一切。然而,时间似流水,一去不返回。时钟滴答,分分秒秒从我们的指缝间逝去,真有点令人心疼、催人奋发!谁能抓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谁就能成为强者。

晋代名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妇孺皆知。说的是祖逖年轻时代,与热血青年刘琨相互勉励,争分夺秒,苦练本领,决心拯救危难祖国的事。一个寒冷的夜晚,北风刺骨,雪花飘然。突然“喔喔”的鸡鸣划破寂静的夜空。祖逖一推与自己一同下榻的刘琨喊道:“鸡都叫了,咱们快抓紧时间舞剑去吧!”时值半夜,古时“半夜鸡叫”有不吉之说,可祖逖一边整装,一边对同伴说:“半夜鸡叫有啥不好,它是在提醒我们别睡过了头,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他俩拿起宝剑来到室外,奋力舞动,只听宝剑嗖嗖、喘声吁吁;脚下雪融化,身上汗淋淋。从此,不论严寒酷暑、风雪雨霜,两人一听鸡鸣,立即翻身下床,勤奋练剑。后来,二人都驰骋疆场,为祖国建立了赫赫战功。如今的学生们,很少有人具有祖逖这种惜时如金的精神,爱磨蹭、爱拖拉的孩子常常可以遇见。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幼年在“三味书屋”求学时,就在课桌上写下“早”字,以警示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奋读书。后来他写文章,常常一写就到天亮,有时实在困了,就泡一杯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工作,直到他临死前三天还替人家写“序言”,临死前一天,还记日记,实践了他“节省时间,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生命”的思想。

大凡有成就者都是惜时的楷模。“不叫一日闲过”、“不轻一寸光阴”,将来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叹息。但在学习中,很多学生有爱拖拉磨蹭的坏习惯,既耽误了自己的时间,有时候又影响了别人。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治学勤奋,著作等身。他之所以能取得过人的成就,与他珍惜光阴、不舍分秒分不开。他特别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不能因为时间宽裕而悠然自得地放松自己,而是要抖擞精神,像去救火治病那样有紧迫感,像水上撑船那样一篙不缓地努力往前。到了晚年,朱熹看到自己的满头白发,想到很多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便深深感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流”,他望着梧桐树的黄叶在秋风中簌簌落下,更感到人生短暂,来日不多,便慨然写下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

我们不妨算笔时间账。人生短暂,转眼就是百年。然而能活到上百岁的又有多少呢?即使上百,按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算,那么你最少要睡上三十几年,必要的饮食消遣也得花去十几年时间,况且还有老弱幼稚阶段。这样细算之下,真正能用到学习、工作上的时间就少得可怜,这极有限的时间如果我们再抓不住,那就会一事无成。难怪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历史上因为等一天而耽误事情,甚至酿成大祸的事例还少吗?1814年6月17日,拿破仑在击败普鲁士军队以后,错误地让军队休息一天,6月18日才开始进攻固守在滑铁卢的英军,结果给了英军构筑工事的时间,从而导致18日滑铁卢一战的惨败。试想,拿破仑抓住战机,马不停蹄地进攻英军,那么欧洲的历史将会重写,拿破仑统治的法国将更加强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话,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才有了“头悬梁,锥刺骨”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一些人仍然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些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憧憬明天。而他们都忘记了今天。今天是一条纽带,连着过去和未来,只有把握今天,才能巩固昨日的辉煌;只有把握今天,才能实现明天的梦想。因此最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帮助孩子订计划

提前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参与计划,并制定出完成计划的最后时间。

2.及时了解原因

如果发现孩子对所规定的任务未做,或者磨磨蹭蹭,家长应与孩子沟通,问他们是不愿意做还是有困难,并及时解决。

3.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给予适当的惩罚

父母可给予适当提醒,但不要去包办,如果孩子完不成自己同意的任务,可以让孩子品尝一下磨蹭的后果。

4.坚决拒绝“过一会儿”的请求

当孩子第一次对你说“过一会儿”时,你要坚决表示自己的态度:“那不行,现在就做,做完后才可以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