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摒弃坏习惯是成就人生的前提——以自我完善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坏习惯(1 / 1)

习惯73.纠正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坏习惯

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是培养不出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才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然而现在却有不少孩子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对进取缺乏信心。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一种主动精神。

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11岁丧父,28岁失去听力,但他却不消沉、不气馁,始终顽强地生活和创作。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居里夫人为了寻找镭元素,四年之中,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艰辛劳动,但她却认为这几年正是她“生活中最快乐的几年”。当代中国考古专家荆三林,原来是郑州大学的一位教师,1957年被定为右派,**期间成了“牛鬼蛇神”,1970年又在“考古就是反革命”的罪名下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送到农场劳动改造。可是他充满自信,充满力量,不自卑,不气馁,坚信“明天总比今天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劳教”期间,他每天赶上羊群,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考察,羊寻羊的草,他寻他的“宝”,放羊成了他的“保护伞”。在这一段岁月里,他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粉碎“四人帮”后,荆三林回到了科研队伍,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在两年中,写出了《考古学通论》等三部专著,近百万字,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即使是高中学生,也是这样。当被问及“为什么学习”时,不少学生的回答是“父母要我来读”,也有学生回答是“将来找份好工作”,甚至有的学生说“我来读高中是因为我不想就去工作”,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必然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另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追求的理想,但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以求将来进一所好学校,谋得一份好职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是不能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最主要原因。

小强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可是自从上了初中,学习成绩却急转直下,他的父母非常着急,但是自己的孩子又绝对不是那种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个中原因也不难发现。小学的时候,孩子大多跟着老师和家长的指挥棒走,只要听老师家长的话,一定会是一个好学生了。但是初中和小学不同,初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鱼”和“渔”的矛盾,使得一向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小强吃到了应试教育的大亏。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很正常,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心理上不成熟,存在不少弱点,也必然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如当问及学生为什么不能在课上主动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往往有这样的回答:“怕羞”,“答错了丢人”,“是书上说的(或是老师讲的)不会错”,“会被人家说好表现自己”等等,这种胆怯和对权威的盲从心理造成学生在学习上不敢提问,不能寻根究底,更不会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正是由于上述主客观的原因,学生缺乏积极、自觉的态度,不能主动学习,其结果只能是效率较低,成效不高。于是补课、家教、题海战术之风盛行,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屡禁不止。也有家长、教师对学生施加高压以图成效,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的造成学生出走,甚至自杀等悲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呈“爆炸”型的增加,科学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当快。研究表明:科技资料的“老化半衰期”物理为4~6年,化学为2~3年,电脑硬件的更新为1~2年,软件为半年到1年。由此可知,人的知识老化是相当快的,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以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以适应职业上和工作上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迅速发展,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大,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不断地变革,竞争日趋激烈,要能适应这样的社会,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知识宝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终身学习。在青少年阶段,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态度和人格特点,不但有利于这一时期的学习,也学会了如何学习,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与世界的挑战,搏击世界潮流,体现未来公民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为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培养基础。

以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营造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氛围

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对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予以鼓励

孩子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应该鼓励他们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需要有动力,它既可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可来自内部的驱动力。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必须采取有效方法,使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从而产生持久的、强大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