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性。墨水瓶虽小,却像大海一样富有,孕育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墨水瓶虽小,却对谁都一视同仁,只要你愿意向它汲取,它就会给你智慧和力量。
毛泽东非常爱读书,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主席读书是很讲究方法的。他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很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批语、圈点、勾画满书。主席说,这是他颇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我们也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俄国文学家果戈理被称做“笔记迷”。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常常带着铅笔和纸张。”有一次,他邀请朋友上饭馆吃饭,看到一张菜单;很感兴趣,拿出笔和纸便抄了起来,以致忘了招呼朋友。朋友不高兴地问他:“你是请我们来吃饭的,还是来陪你抄菜单的?”果戈理赶忙道歉,这才熄了朋友的怨气。他抄这些菜单有什么用呢?后来在他的一篇小说里便出现了这张菜单,使小说里的乡土气息被衬托得更加浓厚了。托尔斯泰也曾说过:“身边要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说话时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这些大文学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学习必须勤于动笔。徐特立老人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多做读书笔记,有利于积累有用的资料,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所以,我们每个人从学生时代起,就应该学会做札记的方法,培养做札记的习惯,一定会终生受益。
课堂笔记,功不可没。做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课后复习巩固打好基础;做课堂笔记还能够帮助我们上课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地听好课。许多中学生不会做课堂笔记,往往将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一股脑儿地记下来,把课堂笔记变成了课堂记录。
课堂笔记到底该如何做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位高考状元对做笔记的具体经验。他把自己的笔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用的学科笔记,语文一本,数学一本,英语一本,……便于使用;第二类是各种便笺和纸条,把它们或贴或夹在课本和笔记中,辅助学习;第三类是在课本上直接做圈点、眉批、旁批、尾批,简洁明了。
做课堂笔记时,同学们应该注意,上课应以听为主,辅以笔记,不能以笔记代替听课或影响听课;课堂笔记随堂记录,课后应及时补充、整理,以便以后复习,并培养整理笔记的习惯。
蒋明谦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他在中学时代就十分善于做笔记。他曾说过:“我认为要学好一门课,真正能掌握这门学科的内容,就需要把几种教材编写体系的异同和重点搞清楚,并选择一种教材的骨架为中心,把具体的事例都穿插进去,摆到适当的地位,写出一套自己编制的笔记。在上初中的三年中,我就这样把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笔记都修改过或重写了一遍。它花去了我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这套笔记对我考取几个大学预科以及后来顺利地考入本科起了很大作用。”
重视日记的作用。魏荣爵是我国著名的声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在中学时,特别爱写日记。他认为,写日记既记事,也写感想,长年累月,集腋成裘,过些时日再翻阅,不仅对往事是个重温,并有益于未来,是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训练。
有的同学会说不就是写日记吗?谁不会呀?我们想说,日记得每天都写,贵在坚持,一天不记就不叫日记。每天写,并非每天写上长长的一篇不可。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书写的片断,写三句两句也可以,当长即长,能短则短,要有感而发,写出真情实感。记日记是练笔的好办法,不写日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入大海矣”。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选准目标,防治盲目摘抄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随意地摘抄,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帮助,还会使他们的工作成为徒劳,影响他们的前途。家长立该指引孩子,哪些书可读,哪些书可抄,不要做无用功。
2.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笔记
记而不看一阵风,记而不用一场空。读书札记,课堂笔记做了一箩一筐,但却不加以运用,只能变成一个“笔记篓子”。
3.把日记坚持到底
日记好记,但难在坚持,把日记变成年记,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了。为了使日记多样化,同学们不妨在日记本上开出这样一些栏目。如“人物素描”,专写同学、老师、亲人等熟悉的人物;“风景线”,专门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人生偶得”,写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