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29.纠正孩子课堂被动接受的坏习惯(1 / 1)

有人读了几年的书,就能写出很好的作品;有人念了一辈子的书,仍然毫无自己的见解。其中差别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读书过程中自己是被动接受人家的观点,还是不断打开局面主动思考。同样,课堂上有的同学能举一反三,思维敏捷,有的却毫无创意,人云亦云,也在于课堂上的主动与被动之别。

新学期伊始,同学们看到教室黑板的右边挂了一张人体解剖图,可上课后,老师并没有提到它,也没讲到任何与它相关的东西,同学们也就懒得去注意它了,久而久之,也对它熟视无睹了。这样一直持续到期末。学期考试时,老师发下了试卷,同学们打开一看,上面只有一道题:请默写出人体各部分骨骼与肌肉的名称。学生忙抬头看那张解剖图,发现它已在上课前被老师取走了。“我们从没学过这个!”他们纷纷抗议。老师收上试卷——当然无一例外的都是白卷,并将试卷撕碎,一字一句地说:“请大家记住:学习永远都不只是被动接受人家教给你的东西,我们还要具有自己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其实老师期末考试的真正用意是告诉自己的学生:“被动接受”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习”。课堂上的单向传递模式并不足取,学生不只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他们应是有活力有思维的主体。

物理学家霍金曾讲过他自己大学期间的一件事。有一位老师口才极佳,课堂上旁征博引。但可惜的是,他讲得太深奥了,很多东西已超出当时同学的接受能力。有同学抱怨说,自己一堂课能听懂一半就已不简单了,那位老师听说后,微微一笑道:“如果我所讲的,你们都明白,那我还上这堂课干什么呢?你们想让你们的大脑干些什么呢?”霍金深受启发。

学生只会被动接受而缺乏创造性思维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的。我们在课堂学习中应该注意:老师听讲的,所灌输进你的大脑的东西,永远都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只有当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把这些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时,你才算真正弄懂弄通了它们。并且你在独立思考过程中,也定能“无心插柳柳成荫”,收到额外收获,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时,你就会有成就感,自信心,从而更能激活你的思维,如此这般,做到良性循环。

被动接受,记得再多,也只能是一块吸水的海绵,外力一压,水就外流,抑或是一个两脚书橱,学而无用。

女作家张爱玲笔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孟烟鹂,她少女时代上学时,每天勤勤恳恳,按要求查字典,背生字,黑板上有字必抄。可就这样勤奋,到头来——“(她)因为程度差,不得不捡一个马虎点的学校去。”原因何在?作者说,总觉得“她与周围的东西隔了一层,书本上的东西也给隔开了。”这里的“隔”,就是因为机械接受,从不知自己的大脑还有“能独立思考”这一功能。

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我们自己根据自身经验与自我分析去获取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我们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及书本上传递的内容的能力。

美国一所大学里,上午一位教授走进实验室时,发现一位学生在看资料,他没说什么,走了出去。下午,教授又走进实验室,发现那位同学还在看资料,于是问道:“晚上你打算干什么呢?”“继续看书,教授先生。”学生面露喜色,正等待着教授表扬他勤奋用功。谁知,教授发问了:“那你打算拿什么时候用于思考呢?”学生愣住了。

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的传统教学方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已渐渐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的教学方式。一味被动接受的学生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有位作家自海外归来,他认为中美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非常轻松,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像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间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故意主动向老师发问,中国学生则为“装懂”而不向老师提问题。

永远不要怀疑主动思考问题的“意义”。相信自己的思维能力,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审查中考试卷时,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历来包括课内课文阅读与课外选文阅读。可老师讲过的课文阅读的得分率远远低于课外选文阅读的得分率,有时相差竞达20个百分点。通过向学生调查得知,他们做课内课文阅读时,绞尽脑汁地回想老师当时是怎么讲的,而无法展开自己的思考;而做课外选文阅读时,他们无所顾忌,放胆发挥。原来,被动接受只会为成功关上大门,而独立思考,又会给你开启另一扇窗。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孩子的想法

向孩子讲述问题或故事时,要时时注意询问孩子的观点和想法,不要把大人的观点强加到孩子的头上。摈弃被动接受,而愿独立思考,是孩子最可贵的品质。

2.鼓励孩子有“协作学习”的精神

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因为创新的火花通常在讨论交流中产生,不同观点的交锋能加深孩子对当前所学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