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智永和智果(1 / 1)

智永,南朝陈僧人,书法家,名法极,俗姓王氏。据唐李绰《尚书故实》记载:智永,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王羲之(右军)的七世孙,是王羲之的后代,与兄孝宾俱舍家入佛,俗号智永禅师。《述书赋》记载住绍兴永欣寺。今查《湖州府志》卷二十五,住吴兴永福寺。

智永临摹名迹,十分勤奋,曾登楼三十年不下楼,写有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求书者纷至沓来,户限为穿,不得已而以铁皮裹之,人呼为“铁门限”。他将写坏的毛笔置满了五大箩,后人将它埋葬起来,号称为“退笔冢”。

智永的书法历来极为贵重,流传迄今的有真草《千字文》。

明代《妮古录》卷一亦说:“智永写千字文八百本,但有律吕调阳的即其真文。”其记载中又说,智永的高徒是虞世南,故有“颉颃独数永兴公”之句,世称虞永兴即虞世南。记载中还认为明代吴宽(湓文定)所藏的智永真草千字文远远比智永真草书《归田赋》要好得多。因为《书史》二集一辑说:“智永真草书《归田赋》藏襄阳魏泰处,世人收智永书未有此真也。”

历代书法评论家对智永禅师的书法评价不一,兹录数条:

唐李嗣真《书后品》说:“精熟过人,惜无奇态。”

唐张怀瓘书断说:“草最优”,“章草入妙”,“隶书入能”。

宋苏轼曰:“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米芾说:“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董其昌云:“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婉转回向,沉着收束。”(见《画禅室随笔》)

何绍基云:“智师《千字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见《东洲草堂金石跋》)

也有人说:“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迹,气韵飞动,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见《四友斋书论》)

中国文字的发展规律是“由简到繁,由繁到简”。从甲骨文、蝌蚪文发展到大篆,是由简到繁;由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行书,是由繁到简。智永对中国书法史上所作的重大贡献,就是从古代有隶书笔意的方笔逐步使用了楷书的圆笔,弘扬了“永”字八法,把唐代楷书的基本笔划肯定了下来,使当时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改革迈进了一大步。

永字八法,是阐述正楷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其来源旧有张旭说(见《墨池编》)及智永说(见《书苑菁华》)。客观地说,永字八法,应该是智永创始于前,张旭弘扬于后。因为张旭自己说:“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其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见《张旭书艺》)《翰林禁经》谓:“智永发其旨趣。”由此可见,智永的书法艺术对楷书“永”字八法的奠定,在中国书法发展史的大交响曲中,奏出了不可磨灭的序曲。

智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书法家,工书,颇爱文学。《中国名人大辞典》谓:“炀帝为晋王时,召令写书。智果不从,遂被囚于江都。及为太子,出巡扬越,智果乃上《太子东巡颂》,得释,召居慧日道场。”

隋炀帝尝谓:“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

窦泉认为智永、智果都是僧书,天赋不高,书有软媚之态,强有所求,志业大而事成。有时拘凝,滞滔不通,有时利凡夫百姓,周流惊惧,不知所至,擅名成为僧中之领袖,可为当代的准绳。

黄山谷认为智果是僧笔,有僧气,大概僧是智果的短处。

明丰坊《书诀》指出:智果的《中楷心成颂》,是论楷书结体的最好文章。它是古代论楷书结体的先声。这是说:写字高低长短,一般说是右边高,左边短,右边长,就要上面齐;左边长,右边短,就要下面齐,不然就成单肩。字的形势,笔画有多有少,右边多就要使左边伸张。右上角一点,要和左上角实的地方相对,使其相称。字的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开合得体,轻重平衡。作字笔划有顺逆,有向背,有仰复,有聚散,有承接,笔划要“无垂不缩,无往不留”,且要变换垂缩,有时左缩右伸,有时下垂而上缩,右往而左收,要有新意,要使起与收能统一起来。字画多太密的地方,要力求其疏朗,如字画太疏的地方,便要写得紧凑些,要求补空填点,减繁以生波。字若有偏侧欹斜,也应审其势而巧为安排,字偏的把它写正,正的把它写偏,有时以侧映斜,以斜附曲,因为重心不失,精神活跃,反觉其妙。单精一字,意谓合而为一亦好,分而为异亦好,其精神就是要写好一个单一的字。这一个单一的字写好了,其他各部分也就都写好,则整个字也写好。要写好单一的字,就需要个人的修养,多看碑帖,勤学苦练才能成功。总之写字应该有统一的全局整体的观点,要承前启后,顾盼朝揖,前后联系,情致相生,才臻妙境。

智果传世章书,有《淳化阁帖》中诸家古法帖卷五,有《僧智果书评五则》,其中内容则是梁武帝评书,从汉末至梁有三十四人,智果书录了二十八人,有王僧虔、王子敬、羊欣、阮研、王仪同、殷均、徐淮南、陶隐居、吴施、柳产、曹喜、王右军、蔡邕、程旷平、萧思、李镇、桓玄、范怀约、孔琳、李岩、薄绍、崔子玉、师宜官、梁鹄、张伯英、卫恒、索靖、钟繇等人之书。

智果墨迹及其用笔和结体的理论,无疑对后代学书的理论作出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书法“利凡夫百姓”,正是继承智永实行“新书体”的变革的继承人,也是古代论楷书结体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