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父子(1 / 1)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晋司徒王导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一生喜好游山玩水和结交朋友。相传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开始通读前人笔论。他的主要贡献也集中表现在书法的成就上,与其子献之并称“二王”。他先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后博采众长,书精诸体,尤其擅长楷书和行草书,风格妍美流畅,一改汉魏以来质朴书风,把书法推向全新的境界,创出逸美的新体,人称其字“矫若飞龙,翩若惊鸿”,集前人之大成,开一代新风,为中国书坛之冠,故后人誉其为“书圣”。

“书圣”少时沉默寡言,不拘一格,也没什么特异的天才。早期的书法,与其朋辈相较,不但无杰出之处,且还略逊一筹。但是,他那刻苦学书、坚韧不拔的精神,却是朋辈们无人可以企及的。

相传王羲之学书十分刻苦。他学习、吃饭、走路,无时无刻不在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以及笔法,边想就用手在身上划,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羲之学书往往全神贯注,以至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正在埋头练字,饭也顾不上吃。家人把饭给他送到书房,他不假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就吃了起来,还说好香好香。当家人发现时,他已弄得满嘴墨黑,自己还不知道呢。

羲之经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一长,池水尽黑,故称“墨池”。现浙江的永嘉西谷山、绍兴兰亭、江西的临川新城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作王羲之“墨池”的名胜。这“墨池”传说的可靠性姑且不论,右军学书曾经下过一番苦功夫,那是确真无疑的。

王羲之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数十年之功,终于“暮年方妙”,达到了超逸绝伦的书法艺术高峰。

右军书成,朝野视为墨宝。

右军墨迹很多,最著名的当推《兰亭集序》。兰亭,是会稽山阴的一处古老名胜,那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左右有弯弯的曲水,自古游人颇多。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正值“禊节”。这天,王羲之邀集谢安(即后来淝水之战东晋一方的决策者)等四十一人,到兰亭过禊节,饮酒赋诗。彼此相约,以觞盛酒,置于潺潺的曲水之上,任其顺势漂流,各人分列曲水之旁,依石而坐,觞流至谁面前,谁就当即赋诗一首,若作不出,则罚酒三觞。那天,曲水流觞,“一觞一饮”,共得佳作四十余篇,编为一集,王羲之为之作序并书,故称《兰亭序》,又叫《兰亭集序》,或《临河序》《禊序》《禊帖》。该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这序,王羲之本是信手写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成为中国行书的绝代佳作。对后者影响极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其他作品还有《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等,草书有《初目帖》等。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启前承后,是位意义重大的书法家。

王羲之少子王献之,自幼聪颖,受父传法,亦工于书法,并兼备各体,尤其擅长行、草,其草继父书风,又常一气呵成、**,风格豪迈奔放。因其在书法艺术中的杰出成就,后人将他与父亲并称为“二王”。王献之存世墨迹有《鸭头丸帖》等。

后世,唐太宗李世民珍爱右军书法,从王氏后人手中访得《兰亭序》墨迹,视若神品,当即令书法名手赵模、冯承素等人勾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他生前对《兰亭序》玩之不倦,曾多次题跋,死后又将其随葬。后昭陵被盗,《兰亭序》真迹也就从此失传。

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被李世民毁掉了,但在初唐由于李世民的大力提倡、推崇,遂形成争相临仿王书之风。这样,原只是江南书体正宗的王羲之真书,遂一跃而成为全国书体的正宗,并影响中国书坛一千余年。

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先后发现晋人王羲之、王献之及王恂的三纸墨迹。王羲之的为《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为《中秋贴》,王恂的为《伯远贴》。这三纸墨迹被视为稀世之珍,独辟阁室,藏于内府,所藏之室,亦被命名为“三希堂”。

浙江省绍兴市的兰亭,现已成为浏览名胜。那里的游人络绎不绝,在兰亭之侧的曲水之滨,鹅池碑前,墨池之畔,人们在讲说着这位“书圣”的故事,纪念着他对民族艺术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