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五个王朝的统治者出自塞北的鲜卑族或与鲜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魏统治者是鲜卑拓跋部的贵族。东、西魏本来就是从北魏皇室中分裂出来的,它们的实际掌权者高欢、宇文泰,同时又是北齐、北周政权的真正创建人。高欢是生长在北镇的鲜卑化汉人,宇文泰也是徙居代北的鲜卑宇文部酋豪的后裔(一说为役属于鲜卑的南匈奴后裔)。因此,一方面在北朝时期,除了编户、田客、牧子、隶户、奴隶与官府、大族豪强、牧王、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士与客、士与庶、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外,还始终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鲜卑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矛盾与融合问题。另一方面,鲜卑族的文化传统对北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典章制度都有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出现了均田制、府兵制和朴素粗犷的民间文学。

北朝时期,统治时间最长、疆域最广的是北魏,其全盛时(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西至焉耆,东到海,北界六镇与柔然接壤,南临淮、沔与南齐为邻。东、西魏时期,其南、北疆界稍有内缩,除西魏之建、泰、义、南汾四州在河东外,大抵以黄河为界划分东、西魏。齐、周时期,北朝的疆界有扩展:北齐南并淮水流域,濒长江与陈对峙;北周占有梁、益,控制江陵,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全归周有。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疆域之大,超过北魏。武帝去世,宣、静相继,大权旁落,杨坚专政,五年即建隋代周,再八年渡江灭陈,统一了全国。

北魏

1.前期政治

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制,生产力逐步发展。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赋税方面,在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地区,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2匹,絮2斤,丝1斤,粟20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且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30、50石粟。当时官吏没有正式的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公行。太武帝统治期间,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去时单马执鞭,回来则从车百辆。拓跋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在战争中,被驱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在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驱逼。十二年,太武帝围攻盱眙(今安徽盱眙东北)时,写信给刘宋守将臧质说,攻城的都不是我鲜卑人,你杀了他们,免得他们将来造反。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卢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军镇,严厉统治。魏律规定犯谋反大逆者,亲族男女不论少长全部处死。甚至还在实行原始的车裂法。

北魏前期落后的统治,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平真君六年九月,杂居在今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氐、羌、屠各等族人民在卢水胡人盖吴领导下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爆发的起义。诸少数族和汉族被压迫人民争相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10余万人,东起潼关,西至汧陇(今陕西、甘肃交界处)。盖吴派使者要求刘宋出兵声援。一年后,起义军虽被太武帝亲自率军镇压而失败,但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冯太后、孝文帝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①首先整顿吏治。延兴二年(472年),政府规定,地方牧守治绩好的可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②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④九年十月,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受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70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需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⑥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2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8人,耕牛每20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⑨太和中,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3.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年)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斗争,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500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4.北魏的衰亡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园圃像皇宫一样豪华,僮仆多达6000,妓女500,一餐费数万钱。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奢侈豪华程度超过西晋的石崇、王恺。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都有定价,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场,称这些官吏为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敛无已。他们征收租调时,恢复长尺、大斗、重秤。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破产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入寺为僧尼。

北魏控制的编户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北魏统治者除加重剥削未逃亡的农民外,多次检括逃户,搜捕逃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515年)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北魏政府动员了10万军队才镇压下去。

北魏初年,为了阻止柔然南下的威胁,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修筑长城;在沿边要害处设置军事据点,即沃野等六镇。六镇镇将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多是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强宗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但迁都洛阳后,北方防务逐渐不被重视,镇将地位大大下降,被排斥在“清流”之外,升迁困难。因而他们对北魏政府严重不满,镇兵的地位更是日趋低贱,与谪配的罪犯和俘虏为伍,受到镇将、豪强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名为府户。镇兵对镇将、豪强和北魏政府怀有强烈的阶级仇恨。加之塞外的柔然不时进扰掠夺,也加深了士卒生活的困难。正光四年(523年),终于爆发了六镇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武泰元年(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控制朝政。此后,内乱不止。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

5.科技文化的发展

北魏时期,科学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包括农艺、园艺、林木、畜牧、养鱼和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它对从西周以来古代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取得的知识技术,都作了总结性的叙述。

魏末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分量二十倍于原书。它详尽地介绍了中国1252条河流,阐明了水道的变迁,疆域的沿革,又以优美的文字记叙了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民间故事,还记录了矿藏、盐井、温泉、火山等情况,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县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东魏

北朝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历一帝,约十七年(534—550年)。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

永安三年(530年),孝庄帝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节闵帝)。太昌元年(532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愿做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政权,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

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企图吞并对方。天平四年(537年),东魏军西征,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年)、河桥之战(538年)、邙山之战(543年)中双方互有胜负。武定四年(546年),高欢亲率大军10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璧(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战50余天,他病倒军中被迫退兵,次年年初,死在晋阳。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掌握东魏政权。武定八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西魏

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历三帝,共二十二年(535—557年)。都长安。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

西魏政权建立后,宇文泰于大统元年(535年),颁布24条新制,后又增加至36条,称为“中兴永式”。其主要内容是: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立正长(正即闾正、族正,长指保长。保、闾、族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称)、实行屯田、制定计账(预计次年赋役的概数)和户籍等制度。七年,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把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①清心,②敦教化,③尽地利,④擢贤良,⑤恤狱讼,⑥均赋役。宇文泰对这些统治经验非常重视,颁行为“六条诏书”,作为施政纲领。并专门组织中下级官吏学习,规定不通晓这六条及计账的人,不能当官。十六年,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约5万,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外,分别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统领。此制的建立,对军队进行统一指挥和训练,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加强。继续推行均田制。根据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计账》可知,均田制下的授受虽已实行,但授田不足额却是普遍的现象。当时最普遍的一种力役为“六丁兵”,即每个丁男在六个月内为政府服役一个月,一年内要服役两个月。

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而且于废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北齐

北朝之一。高洋所建。历六帝,共二十八年(550—577年)。武定五年(547年),实际掌握东魏政权的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续掌政。不久高澄遇刺身亡,弟高洋继承。八年,高洋代东魏称帝(即齐文宣帝高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于邺,史称北齐。

北齐继承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有户300万、人口2000万。天保三年(552年)以后,齐文宣帝高洋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伸展到长江边。他在位期间是北齐国力鼎盛的时期。当时,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者。

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按照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令的规定:京师邺城周围30里内的土地,全部作为公田,按照级别授给“代迁户”(北魏迁都洛阳时,原代京旧户随之迁入洛阳,称代迁户)中的各级官吏和羽林虎贲;30里外百里以内的公田,则授给与“代迁户”相应级别的汉族官吏和汉人充当的羽林虎贲;百里以外的州郡推行均田制。北齐的均田制大体与北魏相同而略有变化:北齐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但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于倍田;北魏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300人至60人之间。还规定了赋税:田租、户调以床(一夫一妇为一床)为计算单位。一床调绢1匹,绵8两;凡10斤绵中,折1斤作丝;垦租2石,义租5斗。奴婢准良人的一半;牛调2尺,垦租1斗,义租5升。未娶妻者,输半床租调。百姓为了减轻负担,多报未娶,如阳翟(今河南禹县)一郡有户数万,户籍册上多无妻子。

北齐特别是其后期的统治者,自皇帝至各级官吏,多昏庸残暴,狗马鹰亦得加封官号。齐后主高纬不理政事,整天弹唱作乐,挥霍浪费,不惜民力。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后主甚至把地方官职分赐宠臣,让他们出卖。赋敛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尽,府库空虚。广大农民在苛重的赋役下,逃亡者十之六七。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小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表面化。当北齐政权日趋腐朽之时,关中的北周政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力日益强盛。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

北周

北朝之一。宇文觉创建。历五帝,共二十五年(557—581年)。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今西安),史称北周。

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杀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在兵制方面,周武帝于建德三年,改称府兵制下的“军士”为“侍官”,表示府兵是从属于皇帝的侍从,由皇帝亲自领带。在长安设置统领府兵宿卫的机构,原来的六柱国、十二大将军,除被任命带兵出征或充当宿卫将军外,不再直接掌握兵权,从而松弛了军士对主将的从属关系,削弱了过去府兵部落化的倾向。同时,进一步将府兵征募范围扩大到汉人,打破鲜卑人当兵、汉人种地的胡汉分治界限。此举符合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趋势,也为吞灭北齐,统一北中国提供了军事力量。

在经济方面,周武帝修改均田和租调等制度,规定已娶妻的男子受田140亩,未娶的男子受田100亩。自十八岁至六十四岁的百姓都要交纳租调,已娶妻的男子每年纳绢一匹、绵八两、粟五斛,未娶妻的丁男减半。十八岁至五十九岁的百姓都要服役,丰年服役30天,中等年景20天,下等年景10天,凶年可免力役。并注意兴修水利,增辟农田。如保定二年(562年),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开河渠,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开龙首渠,以广灌溉,增辟农田。还数次下诏,把西魏时江陵俘虏沦为官私奴婢的人放免为民或部曲。自己也比较注意节俭,停修华丽的宫殿,以省民力。

周武帝下令禁断佛、道二教,销毁佛经、佛像,勒令僧道还俗。建德三年五月,下诏废佛,把关、陇、梁、益、荆、襄等地区几百年来僧侣地主的寺庙、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使近百万僧侣和僧祇户、佛图户还俗,编入国家户籍,以增加国家直接控制的劳动力,从而相应减轻了一般劳动人民的赋役负担。

四年,周武帝亲率六军,向北齐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攻下河阴外城后,又围攻金墉城,后因病班师。次年攻下汾北重镇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齐后主全军溃败,逃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又从晋阳逃到邺。周军乘胜追击,攻破晋阳,再向邺城进发。六年,齐后主让位给八岁的儿子(幼主恒),自己企图经山东投奔陈朝,中途被俘。周军顺利进入邺城,消灭了北齐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

灭北齐后,周武帝继续进行改革。建德六年先后下诏:黄河以南诸州凡在齐武平三年(572年)以后被齐掠为奴婢的一律免为平民。永熙三年(534年)以来东魏、北齐人民被掠为奴婢及江陵百姓没为奴婢者放免为平民,如果旧主人要求共居,听留为部曲或客女;并宣布放免杂户。在原北齐统治地区,继续禁断佛、道。他还颁布《刑书要制》,严惩贪污,规定全国实行统一的度量衡。

宣政元年(578年)武帝死,子宇文赟(宣帝)继位,在位二年,荒**而死。宇文阐(静帝)继位,外戚杨坚辅政,宣布恢复奉行佛、道。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迫周静帝禅位,自立为帝,北周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