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守敬的科学成就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天文学的研究和天文仪器的创制,为祖国古代天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其他学科上也有很多贡献。
郭守敬的祖父郭荣是一位精通数学和水利的学者,他的渊博知识对年轻的郭守敬影响很大。在郭守敬还年幼的时候,祖父就把他送到精通天文和地理的老朋友刘秉忠那里去学习了。刘秉忠和他的好友张文谦都是忽必烈非常赏识的学者。
由于郭守敬刻苦学习,十五六岁时就能弄通石刻的“莲花漏图”(古代的计时器)的原理。到32岁时,他的科学知识更加丰富扎实了,张文谦就把他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高兴地让他跟随张文谦到西北去视察水利设施,修复古渠。至元二年(1265年),他被任命为都水少监,得以专心致志地从事水利建设事业。
早在元朝统一全国以前,刘秉忠就提出要修改历法,因为辽、金以来沿用的《大明历》使用已经很久了,误差越来越大。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决定设局改订历法,派许衡、王恂和郭守敬主持这项工作。在这期间,郭守敬通过实测,获得了许多天文方面的科学知识,他深深感到:要制订新历,必须创造精密的仪器。他说:“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1049—1054年)汴京所造,不与此处(指大都灵台,在今北京市建国门外泡子河北)天度相符。”于是决心自己动手创制和改造天文仪器。
针对浑仪的缺陷,郭守敬研制了新的仪器——简仪。元代以前所用的浑仪越来越复杂,用它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地平坐标的读数,每个系统都需要有专门的环圈,因此大大小小的互相圈套的环圈有八九个之多,不但转动不便,而且妨碍观测。郭守敬摒弃了把测量三种不同坐标的圈环集中在一起的做法,精简了黄道坐标,而把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分为两个独立的装置——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这两个装置都很简单,使用方便,因此这种仪器叫“简仪”。简仪的设计很精密,刻度最小分格达到1/36度,观测结果也就准确多了。当时从尼泊尔来的工艺家阿尼哥,帮助郭守敬制造了简仪。可惜的是,郭守敬的这一重大发明创造,竟在清初被法国传教士纪理安(当时他在钦天监任职)当作废铜销毁了。
郭守敬还研制了仰仪。仪器的外形很像一口朝天的大锅。在半球的大圆面上,刻着东、南、西、北和十二时辰;半球面上刻着与观测地纬度相应的横纵线网。大圆平面上用纵横相交的两根杆子架着一块小板,板上有小孔。太阳光线通过小孔,在球面上投下一个倒像,映在格网上,可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日食。
郭守敬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圭表是观测日中影长变化以决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刻的天文仪器。古代的圭表一般高八尺,郭守敬把它加高到36尺,在表顶又添一根被抬起的横梁,横梁高出表顶四尺,这样表高就达到40尺,比原来的表高增加五倍,因而影长也增加了五倍,使观测的误差也下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现在河南省登封县元代观星台还完整地保存着当时的圭表。景符是定影象的仪器。一块铜片,中有小孔,用一小架子斜撑在圭面上。太阳光经过横梁,再通过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了一个米粒大小的太阳象,象中间有一根细如丝线的横梁影子,非常清晰。景符与圭表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用来观测太阳、星星和月亮。
有了这些先进的仪器,郭守敬利用当时疆域辽阔的有利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测活动。他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景所,最北的北海测景所,设在大约北纬64°的地方,已在北极圈附近了。他亲临全国各地,收集科学资料。经过他们大规模的实测,他不仅测定了有关地方的纬度与夏至日昼夜长短,还测定了黄赤交角,这个数字虽然与当时的实际交角尚有极小的误差,但这是科学上的一大进步。我国古代把黄道附近的星分为二十八宿,每一宿用一个星为代表,称为“距星”。两距星间的距离称为“距度”。古代是用距星来测定星辰的,因此测定二十八宿距是非常重要的。经过郭守敬的实测后,距度的误差减少了,精密度提高了一倍。郭守敬还进行了恒星位置的测定工作,对那些还没有定名的星,也作了观测,编制了星表。
至元十八年(1281年),经过郭守敬等人多年辛勤的劳动编制出来的《授时历》正式颁行了。郭守敬根据自己多次精密测定的冬至时刻的结果,并利用历史上从祖冲之《大明历》以来的六次冬至时刻的观测资料,证实了一年为365.2425日,它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授时历》就是采用这一数据的。这在世界的历法史上还是第一次。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格利哥里历也是采用这一数据的,但格利哥里历比《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
至元十六年(1279年)春,在大都东城墙开始兴建大都天文台,郭守敬开始负责仪器与观察,后来担任第二任太史令。天文台分三层,高达七丈,第一层南屋是太史令等天文台负责人的办公室,向东的房间是负责推算的工作人员,向西的房间是负责观测和计时的工作人员,向北的房间为仪器储藏室。仅推算、测验、漏刻三局就有七十人。第二层按离、巽、坤、震、兑、坎、乾、艮八方分成八个房间,它们分别是观测准备室、图书资料室、天球仪和星图室、漏壶计时室、日月行星室、恒星室等专业工作室。最上一层为观测台,北有简仪,中有仰仪,西有圭表,东有玲珑仪,南边是印历工作局、堂、神厨和算学的建筑。可见元大都天文台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组织严密,设备齐全。更令人注目的是该台拥有大量先进的观测仪器。据《元史》记载,有玲珑仪、简仪、浑天象、仰仪、圭表、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候极仪、悬正仪、正方案和座正仪等。其中由郭守敬设计制作的就多达十三件,这些仪器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先进的。
郭守敬在天文、数学方面的科学著作很多,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等,可惜现在都已失传了。
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郭守敬也有光辉的成就。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他担任都水监长官,负责整修已经荒废的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他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定引白浮泉水解决河水的来源问题,用了一年多时间疏通了这条运河,定名为通惠河。为了解决由于河床倾斜坡度造成运行的困难,他在这条运河上每隔十里设置一个闸门,在距离闸门半公里的地方又置斗门,使船只得以顺利通过。这样,从杭州到大都的大运河完全通航了,过去每年从南方运来的粮食到通州后就要陆运,驴马死伤不可胜数,现在通行无阻了。
郭守敬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一生坚持不懈,亲自从事科学实验,并善于吸取前人的科研成果,因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一直到86岁那年他去世时为止,他始终没有中断自己的工作,真可以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
● 王祯及其农书
元代农学著作十分丰富,流传至今有名的农书,这就是官方司农司所编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这里我们讲的是王祯和他的《农书》。
王祯是山东东平人,由于他的生平活动史料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他曾做过两任县官:元贞元年(1295年)任安徽旌德县的县尹,在职六年;大德四年(1300年)任江西永丰县尹。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当县官时,生活比较俭朴,办学校、修桥梁、施医药,认真劝农,做了不少好事,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是封建时代的“清官”。
元朝的大统一,为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由于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很迅速的。在这样情况下,人们渴望有一部总结和指导全国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农书,这是很自然的。有这样的社会需要,才促使王祯下功夫去研究农业技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写出这部《农书》来。他认为:农业是天下的大本。一夫不耕,就要挨饥;一女不织,就要受寒。作为一个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不能担负起劝导农桑的职责。为了写好《农书》,他平常很注意农事,仔细观察,用心考察和积累农业知识,大约在永丰任职两年后,完成了该书的初稿,后来又花了十年时间进行修改补充,到了皇庆二年(1313年)时才正式付印出版。
《农书》的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桑通诀》,第二部分是《百谷谱》,第三部分是《农器图谱》。《农桑通诀》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内容包括农业史、授时、地利、耕垦、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以及植树、畜牧、蚕桑等方面,是非常系统和完整的。关于“授时”和“地利”:王祯很重视“不违农时”,认为播种一定要适合农时,不能错过时机;他对各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作了比较,认为农作物应该根据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提出了选择适宜于环境的作物和工具以及改造自然的主张。关于“播种”:他认为选种很重要,并介绍和推广占城稻等优良品种;他还主张实行多种经营和作物轮种。关于“粪壤”:他列举了大量肥源,并认为施肥是提高地力、改造土壤的关键。关于“灌溉”:他的基本思想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就是说,依靠兴修水利等人事努力,可以克服天灾而夺得农业丰收,因此他特别强调灌溉的作用,具体介绍了引水的方法、南方围田和圩田的建设。
王祯还主张推广北方的“锄社”来解决农忙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百谷谱》分别叙述各种农作物、菜蔬、瓜果、竹木等种植培养法。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农作物品种,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棉花的推广。元朝时棉花主要产于南方,后来北方和西北也渐渐种植,但当时有人以“风土不宜”为理由,认为北方不宜种植。王祯觉得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种不好棉花是因为种植不认真、不得法,于是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种植的方法,并断言:种植棉花,南北方都可以获利。
《农器图谱》是《农书》中最有创造性的部分。书中绘出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图和田制、农舍、灌溉工程、运输工具、纺织机具图共306幅,每幅图后面都有一段文字说明,描写这种工具的构造、来源、演变和用法。其中许多是当时最新式的农具和器具。如出现了用四牛拉的犁,节省施肥工序的下粪耧耘式耧车,割荞麦用的推镰和灌溉用的牛转翻车、高转筒车等。
王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农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机械设计师和印刷技术革新家。东汉杜诗制造的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的“水排”,到元朝时已经失传,王祯经多方搜访,加以研究、改进,把古人用皮囊鼓风改用木扇(简单的风箱)鼓风,对提高冶炼技术有重大意义。王祯还创制了木活字,并且成功地把它用来印刷。他在旌德县撰写《农书》时,估计到字数很多,雕版有困难,就亲自指导木工花了两年多时间,制造了三万多个木活字,并试印了他自己编写的《旌德县志》,全书有六万多字,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印了一百部,效果很好。王祯把这次造木活字的方法与排版、印刷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农书》后面。他发明的“转轮排字盘”,工人只要坐着推动转盘,就可以拣字,大大节省了印刷工人的劳动强度。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王祯书中难免有一些迷信色彩。但是,王祯的《农书》是通过与劳动人民接触,通过自己的实践而写出来的。书中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种田太艰难了!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却不知道衣食从何处来的,只知道享受,不知道农夫农妇的苦,反而对他们拼命地剥削和压榨!”书中还多次强调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农书》始终是一部杰出的科学著作,王祯也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科学家。
● 《农桑辑要》和《农桑衣食摄要》
元代虽是马上民族建立的,但是,他们入主中原后,吸收汉文化,十分重视农耕。元代农学方面颇有成就。除了王祯的《农书》外,还有两部比较重要的农学著作,这就是《农桑辑要》和《农桑衣食撮要》。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向全国颁行《农桑辑要》。该书是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由司农司组织农业专家于1273年编写的,它吸收了13世纪以前的农业耕作经验。全书共分七卷,包括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孽畜等十个部分。典训主要是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传统习惯和重农言论;耕垦主要是介绍整地技术和丰产经验;播种、瓜菜和药草等部分讲各类农作物和果木的栽培技术;孽畜是介绍家畜的饲养技术。最后还有“岁用杂事”排列了农家十二个月的主要农业生产以外的行事历。
《农桑辑要》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的又一部重要的农书。书中有二十多种农作物是《齐民要术》没有记载的,加之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至顺元年(1330年),元代农学家鲁明善撰成农学专著《农桑衣食撮要》,共二卷。按月令记述我国各族人民的农事活动。该书对于耕种方法和饲养技术等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全书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应种应收什么农作物,栽种什么树木,家畜应注意什么,怎样贮藏蔬菜,如何腌制肉类等,都一一详细记载。其记录以中原地区农事为主,兼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经验,记述了牧羊种、造酥酒、晒干酪等方法,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也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在生产方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吸收。
● 纺织家黄道婆
黄道婆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里,家住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她的生卒年代和身世没有详细记载,大约生活在13世纪中叶的南宋末期和元朝初期。她的名字也没有留下来,后人称她为黄道婆或黄婆婆。
黄道婆从小受尽苦难生活的熬煎,被迫给人家做童养媳。在她18岁那年,再也不能忍受这牛马般的生活,决心逃跑。有一天夜里,黄婆在茅草屋上挖了个洞,逃到黄道浦江边,悄悄躲在一艘即将远航的海船中。这样,她一直漂流到远离故乡的海南岛崖州的黎族地区。
黄道婆生活的时代,正是植棉业传到江南的时候。棉花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南、北两路;南路,经过南洋的国家,传入现在的云南,约在公元1至2世纪之间的东汉时代。云南的少数民族当时生产出一种名叫“白叠花布”的纺织品。这是我国植棉、织布的最早记录。北路,传入西域(现在的新疆),约在公元5至6世纪的南北朝朝代。
上海地区的植棉业,是由南路传进的。首先传入乌泥泾,种植在一块名叫“八千亩”的地方。随着棉织技术逐渐被人掌握,棉织品很受群众欢迎。因此,黄道婆很小就学会纺织技术。不过当时乌泥泾的棉纺织技术,是非常落后的。
黎族地区自11世纪(北宋中期)以后,就已大量种植棉花,棉纺织业也有所发展。在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一书中,介绍纺织情况:“取其茸絮,以铁筋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纺,不烦缉绩,以之为布最为坚善。”当时生产的棉织品种类很多。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载黎族:“妇人不事蚕桑,惟织吉贝(棉花)花被、缦布、黎幕。”光是往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进贡”的,就不下二十多种,还能织出坚厚的兜罗棉、番布、吉布等多种棉纺织品,其中被染成各种彩色的“黎单”(宽幅床单)、“黎饰”(幕布)等,更为精美,远销内地。在这样的环境中,黄道婆虚心向黎族姐妹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全套操作技术,成为技术高超的纺织能手。
元朝建立后,江南地区的生产逐渐恢复,经济有了好转。但是,乌泥泾的棉纺品技术仍处于落后状态,随着人们对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加,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正在这时,黄道婆从崖州回来了。
黄道婆在黎人织布技术基础上,发明创造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全过程的新生产工具,确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生产工序。
第一道工序:轧棉去籽。原来人们一直用手剖去籽的方法,手指极易疲乏,工作效率很低。黄道婆创造了轧棉搅车,用四块木板装成大框,上面树立两根木柱,高度在一尺五寸左右,柱头镶在一根方木下面,柱的中央装着两个曲柄转轴,利用两轴间相互碾轧,将棉籽从棉絮内排挤出来。
第二道工序:弹花。用四尺多长,强而有力的绳弦竹弓替换了原来一尺四寸长、弹力轻微的线弦小竹弓。用弹椎敲击弓弦开棉,代替指拨弦弹花,保证了成纱质量。
第三道工序:纺纱。她创造了一种三个纺锭的脚踏纺车,比原来手摇一个纺锭的纺车劳动强度减轻了,生产效率提高数倍。
第四道工序:整经和织布。她改进了原先所使用的投梭织布机,能织出各种美丽的棉布。
黄道婆的纺织技术普遍地传播。乌泥泾靠棉织为生的增到千余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各地。我国人民就是从那时开始普遍穿棉布衣服的。
黄道婆热心地教当地妇女“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深受尊敬。她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去世后,当地人民怀着悲痛的心情埋葬了她。后人为了纪念她,又给她立过祠。直到现在,当地人还用歌谣歌颂着她。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反映了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生产经验的交流,具体地说明了劳动群众创造了古代社会的文明。
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为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