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海远航线的开辟、遍布全国驿站的设置,使元代交通运输业有了新的发展。
元灭南末后,全国实现统一,南北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北方(主要是大都)所需之粮食及其他物资,多由江南供应,江南物资主要依靠运河北运。由于旧运河曲折绕道,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其不便,故忽必烈时有重开运河、另辟海运之议。
元代大运河是逐步开凿完成的。其中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淮安经扬州至长江的扬州运河,大抵为隋代旧道;徐州至淮安段系借用黄河下游;自山东东平境内的汶水南下与黄河相连接的济州河,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凿;自山东临清经东昌(今山东聊城)到东平路须城县西南安山的会通河,二十年(1283年)开凿;通州至临清段为御河(今卫河),大都至通州为通惠河,二十八年(1291年)由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自昌平白浮村穿过大都,东至通州,与白河联结,全长160余公里。开工时,忽必烈命令丞相以下的官吏,都要到现场去“亲操畚锸为之倡”。第二年完成。至此,从北京到杭州三千多里的航道完全打通,这对于沟通南北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沿海邻近港口之间就已经开始了海上运粮,元代为了控制东南和解决漕运问题,又继续开辟利用海运航道。从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始,元政府将大批的南粮北运,这年试运计四万六千石,以后逐年增加,一般为四五十万石到百万石,最高为三百五十余万石。为了保证安全,曾改过三次航线,最后确定由平江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入海,经崇明三沙、江苏北边的黑水洋、在深水中越过东海(今黄海)、山东半岛的成山角,然后航入直沽(今天津),再经河道运达大都。又在途中危崖险滩上,白天竖旗缨,夜间挂大灯,这是我国航标信号运用的早期记录。因海运量大,又省费用,使许多商品亦兼靠海运,南北货运量大为增加,许多外国海船常到北方贸易。元代经常有庞大的船队航行于东海、黄海、渤海,这是海运史上的壮举。
运河的开凿和海运的开辟,对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官民造船业的扩大,航海技术的提高,都起了重大作用。运河通航后,岁运米至大都五百万石以上,来自江淮、湖广、四川及海外的各种物资、旅客源源不断地运至大都;海运粮到元代中期时达二三百万石,天历二年(1329年)达352万2163石。据估计,河漕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三四,海运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七八。
陆路交通也很发达。全国各地设有驿站1500多处,其中包括少数水站。在驿站服役的叫站户。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里设一急递铺,其任务主要是传送朝廷、郡县的文书。驿道北至吉利吉思,东北至奴儿干,西南至西藏、大理,西通钦察、伊利二汗国,所谓“星罗棋布,脉络相通”。站、铺的设立,有利于国内交通的发展和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