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民间手工业由于封建官府的控制和压制,始终未能充分发展。经营范围主要是纺织、陶瓷、酿酒等。产品从规格、定额到销售,也多受官府限制、控制,甚至因强买、强征遭到摧残。民间手工业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一些城镇和纺织等行业中出现了手工作坊,产生了作坊主和雇工。民间手工业设备和生产条件差。但工人生产积极性较高,因而效率高、成本低,有些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超过官办手工业。
官办手工业分属工部、将作院、武备寺、大都留守司、地方政府。诸王贵族名下也有手工业局院。官办手工业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有战争中俘掠来的无数工匠供其驱使,有以雇和买名义搜刮来的廉价原料,虽然生产效率不高,但规模大,产品多,远远超过宋金时的官手办工业。
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主要是农民的家庭副业,也有专门以机织为生的机户。史载湖州有绢庄十座,濮院镇有四大牙行,绢庄和牙行都由大商人出资开设,在其附近乡镇,“收积机产”。杭州城内,已经出现了拥有四五架织机、雇工十余人的丝织业手工作坊。作坊内的雇工除领取工资外还要“衣食于主人”。
窝阔台统治时,在弘州(今原阳)、荨麻林(今万全西北)两地有三千三百余户西域的工匠,他们带来了织造“纳失失”的技术。纳失失是一种金绮,由金线织成,上贴大小明珠。这些工匠在传播新的丝织技术方面做出了贡献。
毡罽业 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后,将他们织造毡罽的技术传布到内地。宫廷、贵族对毡罽的需要量很大。诸凡铺设、屏障、庐帐、毡车、装饰品等均有需求,因而官府、贵族控制的诸司、寺、监都生产毡罽,产量很高。
如泰定元年(1324年),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所属茶迭儿(蒙语意为“庐帐”)局,一次送纳入库的就有白厚毡2772尺,青毡8112尺,四六尺青毡179斤。品种很多,仅随路诸色人匠总管府所造地毯,就有剪绒花毡、脱罗毡、入药白毡、半入白矾毡、无矾白毡、雀白毡、半青红芽毡、红毡、染青毡、白袜毡、白毡胎、回回剪绒毡等十三种。
制盐业 元代设盐运司(转运司、提举司)管理盐业,全国有两淮、两浙、山东、福建、河间、河东、四川、广东、广海九盐运司。两淮、两浙、山东等处盐运司下设若干分司。各盐运司(或分司)下共辖137所盐场,场下有团,团下有灶,每灶由若干盐户组成。产盐之地遍于全国,有海盐、池盐、井盐之分。天历年间,总产量达266万4000余引,每引重四百斤,约合十亿多斤。
兵器业 元初中央由统军司,以后由武备寺制兵器;地方由杂造局制造兵器。除常用的刀枪弓箭外,火器发展尤为显著。金末火炮以纸为筒,可能为燃烧性火器。元代所制铜火铳,系利用火药在金属管内爆炸产生气体压力以发射弹丸,为管状发射火器,使中国火炮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现存至顺三年(1332年)、至正十年(1350年)两尊铜火铳,制作精细。
制瓷业 景德镇是元代新兴的制瓷中心。元政府设浮梁瓷局加以监督,令民窑承担御器制作,产品极精。新产品有青花瓷和釉里红,都由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白花青,色彩清新,造型优美;釉里红用铜的氧化物作彩绘原料,花纹红色。元代龙泉窑范围扩大,产品全为青釉。钧窑多花釉、变色釉,窑址数量多、规模小。磁州窑产品多白釉黑花,品种多样,区域扩大,德化窑多白釉,象牙黄釉。元代的青白瓷生产沿袭宋代,产品造型端重雅致,胚体厚实,便于远途销运。
景德镇是元代制瓷业的中心,也是最大的官窑。这里有窑场三百余座,除生产青、白瓷之外,又发明了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纯红釉等新产品,为明清彩绘瓷器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存的卵白釉印文独龙戏珠八宝太禧盘,有泰定三年(1326年)款,是瓷器的珍品。元代的民窑也很多,龙泉窑最为著名,能造大型器物,有蓖纹、划花、刻花、贴花、填花等纹饰,产品精致,行销国内外。近年打捞的一艘沉船,其中载有元朝运往朝鲜的数万件瓷器,说明龙泉窑的产品已超过两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