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通在颍州发动起义后,在江淮一带的彭莹玉和他的徒弟们也积极活动起来。1351年那年,先后有许多地方爆发了起义。
麻城(今湖北麻城)铁工邹普胜是彭莹玉的徒弟,在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南)一带宣传“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他约罗田布贩徐寿辉(又名真逸、真一)起兵反元。徐寿辉为人忠厚,身材奇伟,相貌出众,但没有其他特长,他生平以贩布为业,常往来于蕲黄之间。据传说,北方红巾起义爆发后,有一天,徐寿辉途经一座山,拣到铁数十斤,找到铁工邹普胜,请他打成农具。他一进门就坐在打铁的铁砧上,邹普胜大为惊奇,因为他昨晚刚刚梦见一条黄龙蟠在铁砧上,心中暗暗道:“此人将来必然要做皇帝。”就对徐寿辉说:“当今天下大乱,还要去干农活吗?我替你炼一把宝剑赠送给你吧!”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开始酝酿发动武装起义的事。当时彭莹玉正活动于江淮及长江中游一带,到处发动教徒准备起义,很需要找一个体态雄伟的人去应“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的验。一次,徐寿辉在盐塘水中洗浴,身上突然发出光辉,周围观看者惊诧不已。邹普胜乘机宣传徐寿辉就是“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于是众推徐寿辉为领袖,于1351年八月正式发动起义,一举攻占蕲州。徐寿辉的起义军也是头裹红巾、烧香拜佛的,所以也是红巾军或香军,但因为他们属于南方系统,因此我们把它称为南方红巾军。
十月,南方红巾军攻占蕲水(今湖北浠水),并以此为都城,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徐寿辉称帝,邹普胜为太师,建立了元末农民起义中的第一个农民政权。“天完”就是压倒“大元”的意思。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因版图辽阔,自称“大元”,显得很威武,现在农民军要推翻大元,就要有一种压倒大元的气概。所以在“大”字上加一横,变成“天”;在“元”字上加一个“宀”,变成“完”,表明了南方红巾军推翻元朝的决心。天完农民政权行政机构有中书省,取名莲台省,用意是佛教里的西方净土莲台。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军职有百户、千户、万户、总管、统军元帅府等。起义农民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对于打击和镇压敌人、维护社会治安、保证起义军的组织纪律和统一指挥各地起义军,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原来以宗教为纽带联系的南方各地教徒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
天完政权建立后,南方红巾军起义的形势发展极其迅猛。为了扩大战果,天完政权的将领分兵四出,先后派丁普郎、徐明达攻克汉阳、兴国(今湖北阳新);邹普胜攻克武昌、龙兴(今江西南昌);曾法兴攻克安陆(今湖北钟祥)、沔阳(今湖北沔阳)、中兴(今湖北江陵);欧普祥攻克袁州;陶九攻克瑞州(今江西高安);陈普文攻克吉安(今江西吉安);周伯颜一支经江西、入湖南、抵广西,湖广的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响应;王善进攻福建;彭莹玉、项普略(又名项甲,项奴儿)去江西,到安徽,抵浙江,又折回苏南、安徽、江西。天完政权通过分兵四出的战略,发展了起义形势,对南方各地的元朝统治打击很大,红巾军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起兵响应,他们穿着短衣草鞋,没有兵器就用木头竹子削成武器,剪段红布裹着头,像潮水一样奔向起义队伍。
南方红巾军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是与他们提出明确的政治口号分不开的。据记载,至正十二年(1352年)四月,江西宜黄的红巾军领袖涂一、涂祐与新城红巾军首领童远联合攻克建宁(今福建建宁)、泰宁(今福建泰宁),不久进兵邵武(今福建邵武),他们打着红巾军的旗帜,拿着天完政权的告示,宣传“摧富益贫”的口号,受到当地贫苦人民的热烈欢迎。被地主分子污蔑为“贱者”和“窭者”的长期遭受封建压迫的贫苦大众,纷纷前来投奔起义军,人数以万计,他们在“摧富益贫”口号的鼓舞下,夺取地主富豪的钱财、粮食,那些逃入穷乡山谷的富豪也无法逃避。
彭莹玉和项普略所率领的一支红巾军,活动范围最广,战斗最激烈。彭莹玉是南方秘密宗教的首领,也是红巾军的领袖。他曾和徒弟周子旺发动过1338年的起义,但自己却没有称王称帝。他尽管地位很高,徒弟遍布南方各地,人们对他很尊重,但他总是浴血奋战在第一线。1352年二月,彭莹玉率领的红巾军占领江州(今江西九江),杀了曾做诗咒骂红巾军的江州路管李黼。接着攻克南康(今江西星子)、饶州(今江西鄱阳)、信州(今江西上饶)。四月,进入安徽境内,占领婺源、黟县、休宁和徽州(今安徽歙县)。在这一带,与汪同、程国胜、俞茂等地主分子组织的地主武装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六月,彭莹玉、项普略率军突破昱岭关,进入浙江。七月,攻克江浙行省首府杭州,元朝官吏纷纷逃窜,参政樊执敬顽抗被杀,总管宝哥与小老婆投西湖自杀。彭莹玉的军队进入杭州后,纪律严明,不乱杀人,不**妇女,军队驻扎在寺庙内,不占民舍。他们继续宣传“弥勒佛出世”,号召人民参加红巾军,贫苦大众投奔红巾军的十分踊跃;同时,他们把元朝的府库打开,把金帛等贵重的物品运走。但是,红巾军并没有牢固地控制杭州。在杭州城里的敌人到处破坏,儒生苏天爵竟然打出旗号,出高价收买一批亡命之徒,屠杀红巾军。元朝统治者当然决不愿意富庶的杭州落入红巾军之手的,元顺帝急令江浙行省平章教化和红巾军的死敌董搏霄从濠州撤围,联合江浙行省平章三旦八向杭州扑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彭莹玉等被迫撤出杭州,退守徽州。敌人又紧紧跟来,彭莹玉等选择北上广德(今安徽广德)、进兵苏南的办法来摆脱敌军。九月,红巾军占领广德。十月,攻克常州。在常州,红巾军将大地主王佛子的粮仓打开,分给广大贫苦农民。接着又连克江阴、宜兴、溧水、溧阳、丹阳、句容等地,并派一支军队对集庆(今江苏南京)进行试探性进攻。这时,元军已汇集在集庆,并展开了对红巾军包围的势态,在这样的形势下,红巾军不得不从苏南退到徽州。但徽州已经失守,项普略被当地元军俘获牺牲,彭莹玉率红巾军再次攻占徽州。至正十三年(1353年)春,徽州又被元军夺去,彭莹玉只好退到江西瑞州,到这一年的十一月,元江西行省右丞火你赤包围瑞州,彭莹玉和况普天、闵总管等红巾军将领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城破后,他们都遭到元军的残酷杀害。
彭莹玉是南方红巾军的杰出领袖,他有着推翻元朝黑暗统治的信心,有着组织群众和宣传群众的丰富经验,有着在困难条件下坚忍不拔的毅力,有着在胜利条件下继续战斗的顽强意志,在他身上,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他的牺牲给南方红巾军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彭莹玉牺牲后的两年多,张士诚的军队渡江南下时,苏南人民还以为是红巾军又来了,当时松江城里就流传着一首这样的民谣:
满城都是火,
府官四散躲;
城里无一人,
红军府上坐。
在彭莹玉牺牲的同时,南方其他各支红巾军也都遭到了敌人的镇压。这样,元朝军队的包围圈渐渐缩小,到1353年十二月时,元江浙行省平章卜颜帖木儿、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以及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哈临秃、左丞秃失里、西宁王牙罕沙等攻陷天完政权的都城——蕲水,天完政权的四百多名官员惨遭敌人屠杀,徐寿辉等经过英勇奋战,突围而出,被迫逃到黄梅山区和沔阳湖中,以保存起义力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蕲水的失守,使南方红巾军起义受到了很大挫折,由于起义军失去了指挥中心,被敌人各个击破。
江淮地区的起义军是南方各地响应蕲州起义的最大的一支起义军。江淮一带是彭莹玉长期秘密活动的中心,这里教徒最多,群众基础最好。蕲州起义爆发后,彭莹玉的徒弟赵普胜、李普胜(又叫李扒头)、左君弼等也起兵响应,很快就形成了三大武装力量:一支是赵普胜领导的,一支是李普胜和金花姐领导的,一支是左君弼领导的。赵普胜是巢县(今安徽巢县)人,善用双刀,人称“双刀赵”,金花姐牺牲后,他和李普胜密切合作,以巢湖为活动中心,在含山(今安徽含山)立水寨,李普胜据无为(今安徽无为)立水寨,都称“彭祖家”,表示他们出师于彭莹玉之门,为彭祖嫡系。左君弼虽然也是彭莹玉的徒弟,但与赵普胜、李普胜有矛盾,互相不和,他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攻占庐州(今安徽合肥),以后就没有多大发展。
天完政权建立后,赵普胜等率领水军出兵无为,威胁繁昌,进而占领铜陵、池州(今安徽贵池),溯江而上,围攻安庆。元朝急忙命令江浙行省平章卜颜帖木儿、湖广行省平章也先帖木儿、江西行省平章星吉、江南行省御史中丞蛮子海牙等调兵堵截,双方在长江中发生多次激战。这年秋天,巢湖水军曾占领湖口、彭泽,一度攻克安庆。到年底时,巢湖水军号称百万,拥有大小水船万余艘,是一支规模很大、力量很强的起义军。
但是到1353年时,由于天完政权的各支起义军先后为元军镇压,都城蕲水也失守了,赵普胜等不得不率领水军退居黄墩,并与李普胜、俞氏父子(俞廷玉、俞通海)、廖氏兄弟(廖永清、廖永忠、廖永安)、赵伯仲、张德胜、叶升等联结水寨于巢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