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夺位与秘密建储制度
康熙通宝
雍正自己参加了争夺皇位之争,对骨肉相残的景况感触颇深,尽管他取得了胜利,但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人再为最高权力的交接出什么乱。继位后,他在谨慎处理、打击政敌的同时,也在深思熟虑地筹划着以后最高权力顺利交接的问题。他总结历史上明立太子和其父两次立废太子的经验教训,结合祖先努尔哈赤定下的选“德”“才”兼备的“贤能”皇子为嗣君的家法,不到一年,便想出了一个秘密建储的办法。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在乾清宫召见总理事务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和九卿,宣布了立储的原因和办法。他告诉众大臣:他已选定储君,储君的玉名已写好密封,装在一个锦匣内,准备把它放在宫中的最高处、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让众大臣知道“国本”之定,待他死后,便可取出传位诏,宣布新皇即位。这位储君是谁,本人不知,诸臣不晓,只有皇帝一人预定。这样就确立了秘密建储制度。
乾隆通宝
雍正经常居住在圆明园,除乾清宫的密诏外,又另书内容相同的密诏置放在圆明园御政处。两份诏书,同样有效。这也成为一种定制,以后的传位密诏都存放两处,以防不测。
雍正在创立秘密建储制度之前,还创立了一个上书房皇子、皇孙教育制度,作为密建皇储制选“贤能”的基础。将皇子置于同等受教育的竞争环境之下,老皇帝可以根据对皇子的重新评价,秘密修改锦匣内亲书的储君玉名,使秘密建储制度更加完善。
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可以收到立国本以固人心的政治效果,同时也能避免明立太子可能出现的储君与皇帝争权、诸皇子争储、储君骄纵等弊病,还能保证储君有较高的素质和政治才能。乾隆帝弘历继位后认为,这个办法很好,遵奉实行并加以完善。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择上书房师傅,令皇子入书房读书,经过三次选择,密立皇十五子颙琰为储君。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经过上书房教育培养,用秘密建储的方法择定的。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后,清朝再未出现皇位纷争。可见,在减少混乱、稳定政局方面,这一制度相当成功。
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
清统治者,为了欺骗劳动人民,“正赋”的额数并不为高,但“正赋”之外,另有种种名目的“附加税”。有些地区,“附加税”往往比“正赋”高达三五倍不等。所谓“催纳之数不多,供亿之数更繁”,劳动人民“不苦于赋,而苦于赋外之赋”。
清初的“附加税”名目很多。如“耗羡”(亦称“羡余”或“火耗”),即是官府将征收来的散碎银子,要经过再加工铸造,熔炼成一定数量的银锭,再上缴国库。其中的损耗、解运费用,名曰“耗羡”。再如交纳粮食入仓的损耗,称之谓“雀耗”“鼠耗”,都算在劳动人民的身上,要向人民多征收一部分粮食、银钱。
雍正反对地方官吏横征加派,但也不同意让他们“枵腹从事,令天下人视官场为畏途”。相反,他主张要使官吏丰足,“督抚司道亦皆饶余”,所以,在他推行火耗归公的同时,又建立了养廉银制度。
雍正规定了火耗归公后的用途一是官员养廉,二是弥补官员的亏空,三是留作地方公用。无论弥补亏空,还是留作地方公用,都与官员养廉有关,都是为了整饬吏治。
养廉银制度,最先在地方文官中实行。各省官员的养廉银数额,根据各省、道、府、州县所辖区域大小、冲僻、繁简、贫富等情况,多寡不一,总督最高达3万两,最低也有13000两;知府、知县数百至3000两不等,连从九品典史也有数十两。全国直省文官养廉银每年达280万两。随后到乾隆朝,八旗、京官、武职都实行了养廉制度。
雍正推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头几年,又大力清查亏空,严惩贪赃,的确收到了整肃吏治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养廉银也完全变成了官员的个人收入,耗外加耗,养廉银不养廉的问题又渐趋严重。火耗归公无形中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摊丁入亩”制度
康熙年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虽然是赋役制度的一个进步,但并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赋役不均的状况。一些较有眼光的官吏、地主鉴于明末赋役不均引起农民大起义的教训,对此忧心忡忡,提出过一些改革方案。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御史董之燧提出“摊丁入亩”的主张,建议把丁银总数统计清楚,平均摊入到田亩中,按亩征收。户部讨论了他的建议,认为这样做变化太大,加上地方持反对意见的人很多,这个建议没有获得通过。但是,董之燧提出的问题又不能不解决。后来,经康熙默许,先在广东和四川两省试点。
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新登上皇帝宝座的雍正,根据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正式在全国颁发诏令,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摊丁入亩”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简化了税收的原则和手续,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这是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按土地多少收税实际上就是按人们的财产和负担能力收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减轻了贫苦人民的负担。因为,地主阶级地多丁少,农民阶级丁多地少,摊丁入亩,势必使农民负担的一部分税款会摊到地主的身上。因此当时人说:把丁银“摊入田粮内,实与贫民有益,但有力之家,皆非所乐”。
创立军机处
为办理国家要务和军机大事,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设军需房,七年六月改为军机房,八年改称军机处。
军机处仅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种官职。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雅称“枢臣”,由雍正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别选拔,或由军机章京升任,也可由满洲皇族亲王选任。其名额多少由皇帝所定。最初设三人为军机大臣,即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有所增加,最多时达11人。他们之间无隶属关系,但以品秩高、资历深者为“领班”,誉称首揆。他们分别对皇帝负责。军机大臣全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初入者还要加“学习”二字。
军机章京(章京,满语意为“官”儿)俗称“小军机”,初创时称“军机处协办”,乾隆四十五年改为“章京上行走”。最初军机章京定员无额,直至嘉庆四年始定满汉章京各16人,以满汉各8人轮班值守。最初章京在内阁中书中选用,后多为院部保送,经军机大臣考试后录用,由皇帝传补,负责满、蒙、汉文字工作。
由于军机处是朝廷枢密所在,所以有官无吏,以防泄露秘密。因此军机处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例取十五岁以下不识字儿童若干人充任,满语称“苏喇”又称“小幺儿”。最初军机处值房在乾清门外偏西,后迁至乾清门内,与南书房临近,最后移至隆宗门西南,都是临雍正帝寝宫不远的地方,便于联系。
军机处的职责是负责拟写皇帝发布的谕旨,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审办大狱要案,奏补文武官员,查考行军山川道里及兵马钱粮,查考大典礼旧案与考证历史事件,扈从皇帝巡幸出游以备顾问,稽查封疆大吏行政效率等。军机处的设立,巩固了皇权的集中,使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运作发生了改变,原来由内阁承旨、六科封驳、公事用题本内阁承办、私事用奏本直接达御前的方式,改为皇帝亲书谕旨或口授,军机大臣承旨拟谕、径自廷寄各地的方式,从而使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名无实,大学士和议政王大臣成为有名无实的闲曹。而且军机处临近大内,一切活动均在皇帝监视下进行,便于控制,同时雍正还设立许多警戒,使军机大臣处处小心从事,敬上畏命,雍正帝牢牢地控制了军政、行政大权。
设立军机处还有一种目的是打击掌握朝中重权,在内阁、六部等有党羽的诸王势力。
清初文字狱
西北用兵
十月,清廷命川陕总督年羹尧、四川总督岳钟琪统兵征讨。在清朝强大的军事攻势下,叛军迅速瓦解。雍正二年(1724年),叛乱被平定,罗卜藏丹津男扮女装逃到了准部策妄处。清政府多次向策妄阿拉布坦索还罗卜藏丹津不给,可见,清廷与准噶尔部仍然处于僵持状态。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
随着政治改革的实现,政局稳定,财力充足,雍正已有条件解决准噶尔部问题。从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筹谋、准备讨伐准部事宜。同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子噶尔丹策零继立,雍正认为有机可乘,下定用兵的决心。
雍正行乐图
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雍正下令两路进军,讨伐准噶尔。噶尔丹策零闻讯,十分惊恐,马上遣使赴京,声称如果既往不咎,仍愿听从清廷命令,解送逃犯。为此,雍正下令暂缓进兵一年,召傅尔丹、岳钟琪进京商议军情。想不到在缓兵之期的雍正八年(1730年)冬,策零派兵2万突袭西路清军大营,清军损失惨重,岳钟琪回到西路军大营,谎报军情,反败为胜;傅尔丹回到北路军营也不积极备战。
雍正九年(1731年),策零又派大、小策零敦多卜领兵3万,向清军北路大营扑来。傅尔丹有勇无谋,中了策零的奸计,率领1万人轻装冒进,在和通泊与敌军2万相遇,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傅尔丹幸免于死,被降为振武将军,以顺承郡王锡保代为靖边大将军。十年(1732年)正月,策零派6000人自乌鲁木齐扰掠哈密,西路军指挥失灵,使敌安然逃回。光显寺之战失败后,噶尔丹策零无力再战,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先提出议和。经几年的征战,清军十余万,胜少败多,人力物力消耗很大,也于同年五月宣布暂停进兵。第二年七月,雍正正式同意议和。噶尔丹策零重新称臣入觐,清政府划定牧区界限,同意他在阿尔泰山西边游牧。此后维持了将近二十年的和局。
雍正西北用兵,调度乖方,几易两路主帅,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但对准噶尔部的扩张多少起到了抑制作用,对维护西北地区的安定与统一也有积极意义。
用兵“苗疆”和改土归流
雍正时,清朝政府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在广阔两三千里的“苗疆”(贵州地区),云南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司以及云南西南部与缅甸连界的各边地,大规模施行改土归流。鄂尔泰等对各少数民族的土司采取了招抚和镇压两种办法,先后招降贵州苗、瑶各族2000余寨,又缴纳广西土司的敕印和军器2万余件,并在云南设置了普洱府,以便于对西南各族的镇压。
在改土归流的过程中,由于官吏的暴虐和对各族人民的掠夺屠杀,引起了不断的苗民起义。雍正十三年(1735年),台拱苗寨奋勇抗清,一直到乾隆初年才停止,清廷派兵在“苗疆”前后烧毁了苗寨1224座,屠戮苗民达17000余人。
改土归流的主观目的是对西南各族人民进行直接的统治,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改善了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闭塞的面貌,有利于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进一步联系,因而也多少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