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虽然只剩下26名骑兵跟着自己,但凭着他的勇敢,又从东城突围,向东南方向退至长江边的乌江(在今安徽和县北)。他想从这里渡过长江,就可以摆脱追兵,再以江东为据点,图谋再起。

他正在找船的时候,乌江亭长听说项羽战败,很可能从这里渡江,已准备好一条船在这里等他。他见项羽果然来到这里,就驾船迎着项羽说:“江东虽然不算大,但也有土地千里,人口数十万,足以称王。这里现在只有我这条船,请你赶快乘船渡江。刘邦的追兵到了,他们找不到船,渡不过江去。”

项羽这时突然又改变了渡江的打算。他可能觉得在乌江亭长面前,自己乘船逃跑,有失自己的尊严,所以笑着对这位亭长说:“上天要灭亡我,我何必还要渡江逃命呢?我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西,参加反秦斗争,现在没有一个人跟着我回来,即使江东父老兄弟可怜我,仍然拥戴我为王,可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就是他们看在我的面子上不说出来,我自己心里会不感到惭愧吗?”

项羽接着对这位亭长说:“你是一位长者,我很感谢你的好意。这匹马我已经骑了五年,它是一匹好马,能日行千里,跟着我出生入死,没有打过败仗。我不忍心杀了它,把它送给你,请你好好养着它。”

项羽把他的名马骓送给乌江亭长,亭长带着马驾船渡江后,他就徒步持短兵器与追兵接战,一连杀了追兵数百人,他自己也受伤十余处。这时他看见刘邦的司马吕马童也在追兵中,吕马童曾是项羽的部下,后来背叛项羽投降了刘邦,项羽就指着他说:“这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吕马童因为过去项羽对他很好,可他背叛了朋友,现在见到项羽觉得很惭愧,就背过脸不敢正视项羽,对旁边的王翳说:“他就是项羽!”

项羽已经无力再作最后的挣扎,他当然也不愿做敌人的俘虏,就对这些刘邦的追兵说:“我听说刘邦悬赏千金,要购买我的头,还要封万户侯。现在我把头给你们,你们可以拿着去立功,成全了你们的心愿吧!”项羽说完,就拔剑自刭而死。

离项羽最近的王翳,见项羽自杀了,马上过去割取了他的头。别人也为了立功,争夺项羽的尸体,互相践踏、彼此残杀者有数十人。最后,杨喜、吕马童、吕胜和杨武,各争得一块项羽的尸体。他们四个人再加上取得首级的王翳,因为追杀项羽有功,后来都被刘邦封为列侯。

项羽二十四岁时,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勇敢善战,屡立战功,成为推翻秦统治的一名主要将领。这位叱咤风云,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却在与刘邦争天下中,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自刭而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中,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成为失败者呢?从刘邦当皇帝之后,这个问题就一直成为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历史学家热衷的探讨课题,并且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

是项羽的思想意识比刘邦陈腐,因而导致了项羽的失败吗?项羽在推翻秦统治以后,确实没有想建立中央集权制,而是推行了分封制。但是刘邦在指责和反对项羽的言论中,也没有反对项羽的分封制,主张集权制;相反,他指责的是项羽分封的不公平,给自己和亲信分封了好地方,而不是分封制本身。

从后来的发展看,项羽在咸阳分封之后,除了因杀韩王成,改封郑昌为韩王外,没有再分封过部下为诸侯王。而刘邦在与项羽的斗争中,为了争取和拉拢一些人对自己的支持,又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说明项羽后来并没有再坚持和发展分封制,而刘邦却又推行了分封制。所以从对分封制的态度上来说,不能说明项羽的思想意识就比刘邦陈腐。

项羽乌江自刎图

当然,从社会历史的发展上看,集权制毕竟比分封制要好。刘邦战胜项羽后,之所以逐步改分封制为集权制,是实践教育了他,使他逐步认识到分封制的害处,客观条件也使他有可能逐步废除分封制,推行集权制。如果项羽是胜利者,形势也会逐步逼着他改变看法,走集权制的道路。

确实,刘邦暗度陈仓,进入关中后,在他消灭了项羽分封的一些诸侯王时,没有再分王,而是改行郡县制。项羽其实也和刘邦一样,在自己直接控制的地方,推行的是郡县制。刘邦把关中和以后占领的河东、河南一带地方,都作为自己直接控制的地区,所以实行的是郡县制;而对比较远的地方,自己控制不便,如赵国被韩信攻占后,他就封张耳为赵王,并未实行郡县制。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刘邦并不见得就比项羽的思想先进。

有人认为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舍不得赏赐和分封部下,造成了一些有才干的人才离他而去,投靠了刘邦。当时的人都这样指责项羽,其实这并不完全公正。

项羽在咸阳分封的时候,虽然分封的多数是随他入关的有功将领,而刘邦的部下一个也没有被分封,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够公正;但项羽分封的将领,除了一部分是六国后人外,其他人在反秦斗争中也都立有不同的战功,他并没有分封自己的一个亲属为诸侯王,从这一点上看,他的分封还是公正的。

与刘邦展开争夺天下的战争后,项羽确实没有再分封有功的将领为诸侯王。这一点从争取和团结将领上来说,当然是不利的;但从集权与分封的对比来看,它又不一定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项羽。

项羽确实有不善于发现和大胆使用人才的缺陷。像韩信和陈平,原来都是他的部下,但他没有发现他们的才干,结果他们投靠到刘邦那里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主要谋士。但在他们两个人的问题上,也不能够完全责怪项羽不识人才。因为韩信和陈平到了刘邦那里后,也不是刘邦发现和认识这两个人的才干的,而是经过萧何和魏无知的极力保荐后,刘邦才加以重用。刘邦比项羽高明之处,在于他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而项羽却比较自负,这才是他丢失人才的原因。

至于后来陈平用离间计,挑拨项羽与范增和钟离昧等人的关系,使项羽对他们产生了猜疑,这正是由于项羽个人性格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它与项羽的舍不得赏赐和分封无关。

项羽失败的一个真正原因,是他性格上的过于残暴。这是造成他脱离百姓,失去大家的支持,愈来愈孤立的主要因素。战争本来对百姓和士兵都是残酷的,作为一个首领,虽然无法摆脱战争的残酷性,但却应当尽力减少战争所带来的损害。可是项羽却相反,他想加强战争的残酷性,用来威慑敌人,恐吓百姓。他的屠城,他的杀害降者,以及他的四处烧杀,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是加强战争的残酷性,虽然可以暂时吓住弱者,但从长远来看,它却只能强化弱者的反抗,而把弱者推向自己的对立面。项羽从优势而逐渐走向劣势,其直接原因就是他的残暴。

项羽勇敢善战,在战场上确实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但是,战争毕竟是一种群体力量的较量。光靠将领的勇敢,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如巨鹿之战,其所以取得胜利,就和项羽个人的勇敢善战直接有关。可是大多数的战争,其胜利的取得,并不是光靠主帅的勇敢就能够达到。项羽和刘邦相比,从勇敢和善战上说,刘邦显然不如项羽,所以刘邦在广武不敢接受项羽关于个人决斗的建议。但是刘邦却靠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比自己勇敢善战的项羽。

项羽作为一个英雄的悲剧在于,他直到战败自刭而死,也不承认自己是个弱者。他在最后的垂死挣扎中,仍不忘向部下夸示自己的勇敢。可是一个主帅的勇敢,即使你能在最后杀死数百名敌兵,仍不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项羽至死也不理解一个英雄为什么会失败,所以他才将它归之于天的意愿。这只是一个英雄失败时的自我安慰,它当然不能说明问题的真相。

项羽失败了,但这不是历史的失败!如果项羽某些性格上的严重缺陷,能够在斗争中得到弥补和改正,他本来也是可以成为胜利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