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平投降刘邦

陈平是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人,从小家穷,但长得魁梧,又好读书,很有学问。陈胜起义后,他投入魏王咎的军中,被任命为太仆,几次给魏王提建议,魏王听不进,还有人向魏王说他的坏话,他觉得跟着魏王不会受到重用,就逃离魏王,投奔到项羽处。因为随项羽入关有功,赐爵为卿。

在刘邦暗度陈仓的时候,殷王反叛了项羽。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在项羽军中的魏王旧部下,去进击殷王,迫使殷王又归顺了项羽。陈平因为平叛殷王有功,项羽就任命他为其部将项悍的都尉,并赐金20镒。

不久,刘邦占领了关中后,又进攻殷王,殷王投降了刘邦。殷王投降刘邦本来也是被迫的,但项羽却认为,殷王原来的归顺就是假的,是陈平欺骗了他,要杀陈平及其部下。陈平听到这一消息,就封存好项羽赠他的金钱和印信,派人送还项羽,自己带着一把剑和简单的行李逃亡了。

陈平在修武(今河南获嘉县)找到刘邦,托他的老朋友魏无知向刘邦推荐,去拜见刘邦。刘邦同时接见了陈平等七个人,并一起招待他们吃饭。饭吃完后,刘邦对大家说:“请大家回住处休息吧!”陈平很想与刘邦单独谈一谈,向他提些建议,他一听刘邦要送客人,就对刘邦说:“我有重要事情要单独向你讲,过了今天就晚了。”刘邦听说陈平有不能过当日的重要事情讲,就请他留下来谈。

陈平很善于抓问题,他一谈就吸引住刘邦,让刘邦对他产生了好感。谈完后刘邦问陈平:“你在项羽那里做什么官?”陈平回答:“都尉。”于是刘邦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监护各个将领,负责自己的卫队。这个消息传到各个将领中后,大家议论纷纷,都很不平。他们觉得陈平只不过是项羽逃亡的部下,还不知道他有多大的能力,刘邦就把他当成亲信使用,要他监护军中的一批老将领,太不公平了。但刘邦认识到了陈平的才干,他听到大家的议论,并不以为然,反而更加信任陈平了。

刘邦的老将周勃和灌婴看不惯陈平的被重用,就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外表看起来虽然很魁伟,但未必有才华。听说他在家里的时候,和他的嫂子不干净;到了魏王那里,魏王不采纳他的建议,就跑到项羽处;项羽也看不上他,才又逃到我们这里。你现在这么重用他,让他率领你的卫队,可是他对于部下,送他钱多就待你好,送他钱少就刁难你。可见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贪得无厌的乱臣,希望你对他要提高警惕!”

刘邦听了他们的这些话,心里对陈平也产生了猜疑,就叫来陈平的引见人魏无知,问他有没有这种事。魏无知直爽地回答说:“有。”刘邦质问:“那你引见时为什么说他是个贤人呢?”魏无知解释说:“我说的是他的能力,而你问的却是他的行为。有高尚道德行为的人,对你取得战争的胜利若无帮助,他现在对你又有什么用呢?现今你在和项羽争天下,我给你推荐的是有奇谋大计的人,他的计策有利于你战胜项羽就行了,你管他和嫂子的关系及接受贿赂干嘛呢?”刘邦听了,觉得魏无知的话很有道理,他现在急需用的是能帮他战胜项羽的人,在其他方面不应对之苛求。

刘邦为了释去对陈平的猜疑,证实魏无知的话,就把陈平找来,直接对他说:“你先在魏国,不中意又跑到楚国,现在又从楚国跑到我这里,一些人对你这样的反复产生了疑心。”

陈平知道刘邦的一些老部下因为刘邦重用自己,而对自己很嫉妒,所以在刘邦面前散布了一些流言蜚语,已经影响到刘邦对自己的信任,现在刘邦问起来,正好作些解释。因此,他向刘邦表白说:“我离开魏王,是因为他不听取我的建议;我又离开项羽,是因为他只信任自己的亲属,他所重用的不是项氏子侄,就是妻子的亲属,并不重用有才干的人。我在项羽那里时,就听说你很重用人才,所以我又离开项羽,投奔到你这里。我只身而来,来的时候身上未带分文钱财,我如果不接受部下送的一些钱,怎么生活呢?你如果认为我的计策还有可用之处,我愿意为你效力;如果认为并无可用之处,大家送的钱财都还在,我愿意全部拿出来送给官府,请你放我离开这里。”

陈平的解释,并没有回避部下送钱财的事实。刘邦听了,觉得陈平讲的也有道理,因而解除了对他的猜疑,更加信任他了。刘邦觉得陈平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但过去对他的生活照顾不够,因此厚送给他一笔钱财,请他谅解自己的不周。

刘邦经过这次对陈平的考察,觉得应对他更加重用。于是,任命陈平为护军中尉,负责监护全军的将领。大家见刘邦对陈平这么信任,谁也不敢再讲陈平的坏话。陈平也以自己的才能,逐步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成为刘邦的一名得力助手。

陈平是一个有缺点的人,从他接受部下送的钱财看,在战争时期他的缺点表现得还很突出,因为爱财的人很容易被敌人所利用和收买。但是陈平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从他后来的表现看,他的一些建议对刘邦取得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如何使用这样的人才上,魏无知的分析是很有认识价值的。

魏无知把一个人的德和才分离开来评价。他认为陈平和嫂子的关系不正,接受部下的钱财,这都是属于一个人道德品质范围内的事。可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再高,在战争时期也未必有多大的用处。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是用道德去感化敌人,而只能用计谋击败敌手,所以才能比道德更为重要。陈平有战胜项羽的才能,他虽然在道德行为上有缺点,为什么就不能重用他呢?

陈平对接受部下的钱财,又有自己的看法。他来到刘邦处时,把项羽送的钱财都退回了,自己分文未留。而当时的军队,除了利用战争可以抢掠外,并无正式的薪俸。一个人要生活,没有钱财是不行的。所以陈平认为自己接受部下送的钱财,是理所当然的事。

刘邦对这件事的处理,也有一个认识过程。他一开始听到别人对陈平的议论,自己也产生了猜疑。他先把对陈平了解的魏无知叫来,向他询问陈平的情况。魏无知没有为朋友掩盖缺点,而是全面分析和评价了陈平,谈了自己对陈平缺点的看法。魏无知对陈平的分析,合情合理,所以得到刘邦的认可和理解。刘邦接着又把陈平叫来,当面向他讲了大家对他的意见。陈平没有否认和隐瞒事实的真相,他承认自己接受过部下送的钱财,但讲明了自己接受的理由。

刘邦经过对魏无知和陈平的当面对质和调查,对陈平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他没有责怪陈平的所作所为,而是理解了他的困难和处境。刘邦厚送给陈平一笔钱财,一方面当然是表示过去对他了解和关心的不够,另一方面也是要他今后再也不要接受部下的钱财。

刘邦听到别人说陈平的坏话,然后经过自己的调查,又与陈平当面亮了底,最后终于进一步认识了陈平。他不但没有不重用陈平,反而对陈平更加信任,让他监护全部将领。这说明刘邦在认识和使用人才上,是有很高的气量和风度的,这是他战胜自己对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 刘邦占领彭城

刘邦在稳定了关中一带的统治后,就于公元前205年四月,率领塞王、翟王、河南王、魏王、殷王等五诸侯的人马,合计56万的大军,浩浩****地东进讨伐项羽。大军在经过外黄的时候,又有彭城的3万人参加,军队人数达到了近60万。

当时项羽率主力军正在东部与齐国的军队作战,后方彭城一带很空虚。当他听到刘邦率大军东进的消息,思想上轻敌麻痹,认为刘邦一时攻不到彭城,想用速决战击败齐国后,再回击刘邦。可是由于他在齐国的残暴政策,引起齐国人民的坚决反抗,在城阳久攻田横不下,结果刘邦乘虚一举攻占了彭城。

刘邦占领彭城后,为自己取得的巨大胜利所陶醉。他没有想到,攻占彭城并没有消灭项羽的主力,对项羽在齐国的力量失去了警惕。各路诸侯兵纷纷在彭城抢掠财宝和美女,将领们也整天饮酒宴会,庆祝自己的胜利。他们被已经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占领了彭城就等于击败项羽,根本没有再把身在齐国的项羽放在眼里。

可是项羽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当他在齐国的前线听到刘邦攻占彭城的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失措。他让部将继续围攻困守城阳的齐军,自己亲率三万精兵,经鲁县(今山东曲阜市)、胡陵至萧县(今安徽萧县),切断刘邦军的西退之路,然后趁刘邦军队松懈无备,突然发动进攻,刘邦军大败。

刘邦攻占彭城之后,他的主要谋士除萧何留守关中外,张良、韩信、陈平等人都跟随他到了彭城。他们为什么没有像刘邦进入咸阳时那样,劝他约束士兵的纪律,提高对敌人的警惕,避免将士的抢掠和腐败呢?可能他们劝说了,未引起刘邦的重视;也可能是刘邦虽然重视并进行了努力,却无效果。

因为这近60万大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五诸侯虽然都带兵参加了刘邦攻占彭城的战斗,但他们都是被迫参加的。他们投降刘邦,本来就是被迫的,参加彭城之战,当然更不是他们的心愿了。可是迫于刘邦的威力,他们毕竟参加了攻占彭城的战斗,而且想不到仗又打得这么顺利,很快就攻占了彭城。他们当然要趁机捞一把,刘邦想要约束他们,当然也就无能为力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刘邦虽然约束不了五诸侯的兵,但他起码还能管住自己的军队,在攻占彭城之后,将他们驻扎在彭城外围的一些军事要地,以阻击项羽的军队。刘邦连这一点也没有做到,说明他和其主要的部下,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项羽失去了起码的警惕,所以才引来一场惨败!

● 刘邦从彭城的败逃

项羽的军队到了萧县,看来刘邦并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相应地采取防范措施。

项羽率军一早从萧县出发,虽然受到刘邦军队的一些零星阻击,但中午就到达了彭城。刘邦率诸侯军仓促应战,这支军队虽然比项羽的军队多近二十倍,但都是些乌合之众,身上又都带着不少劫掠的财宝,当然敌不过项羽的这支精兵。所以一接战,刘邦军就大败,溃不成军。

刘邦的军队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匆忙从彭城撤退,因为号令不一,大家争相逃命,在抢渡彭城附近的谷水和泗水时,被项羽军拦击,死亡10多万人。刘邦的军队再向彭城南部的山区撤退,项羽的军队追到灵璧(今安徽宿县西北)东的睢水上,趁刘邦军仓促渡河时加以阻击,刘邦军队又大乱,互相在水中踩死挤死者不计其数,有十余万具尸体把睢水堵塞,河水为之不流。

项羽把刘邦围困在睢水旁。刘邦的残兵败将,士气十分低落,没有斗志,人人只顾逃命,处境十分危险。这时突然刮起一阵西北狂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拔树倒屋,伸手不见五指,围困刘邦的项羽军一阵混乱,刘邦趁机带领数十骑突围而出,向北逃到自己的家乡沛县。

刘邦率军西征的时候,他的父亲、妻子和儿女一直留在沛县老家。刘邦暗度陈仓,占领关中后,曾派部下薛殴和王吸出武关,想让他们去沛县迎接自己的亲属。项羽得知后,派兵在阳夏(今河南太康县)阻击,薛殴和王吸未能到达沛县。

刘邦在彭城战败逃出后,想顺便路过沛县,和家人一起西逃。可是他家里人听到刘邦在彭城战败的消息,早已逃离家乡,刘邦未能找到。事有凑巧,刘邦在家乡未能找到自己的亲属,却在逃亡的路上正好碰到逃出家乡的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刘邦喜出望外,就让他们上车与自己一起逃亡。

这时项羽的骑兵发现了刘邦逃跑的踪迹,就在后边穷追不舍。刘邦座车的马跑得已经很疲乏,眼看后边的敌人就要追上,刘邦急了,就把儿子和女儿推下车,想减轻车的重量,好让自己一人逃脱追兵。

给刘邦驾车的是他的同乡夏侯婴,他不忍抛下这两个孩子不管,就下车又把他们抱上来。刘邦更急了,怕追兵赶上,想再把这两小孩推下车。夏侯婴一面赶车,一面用手紧抱着这两个孩子,责怪刘邦说:“现在虽然很危急,敌人却未必能追上,为什么要推他们下车不管?”刘邦这时只顾自己逃命,根本不考虑这两个亲生骨肉的安危,见夏侯婴护着这两个孩子不让推,几次拔剑要杀夏侯婴,都被夏侯婴巧妙地躲过,才没有受伤。

后边追赶刘邦的项羽部将是丁固,由于刘邦的车重马乏跑不快,很快就追上了刘邦。刘邦和夏侯婴下车与他短兵相接,交手恶战。刘邦渐渐敌不过丁固,就对丁固说:“你我都是好样的,为什么要互相厮杀,非要分出胜负来呢?”丁固听了,认为刘邦很看得起自己,不忍心再追杀刘邦,就引兵而去,刘邦因而得以脱险。这样,夏侯婴终于救出了刘邦的两个孩子,并与刘邦一起逃脱了项羽的追兵,总算捞到了活命。

刘邦为什么忍心抛弃自己的亲生子女,只身逃亡呢?这除了刘邦自己的贪生怕死,不顾亲生子女的死活,而只求自己活命外,与他对这两个子女无多大感情也有关系。刘邦一直在外面进行政治活动,两个子女在家里随母亲生活,刘邦偶尔才回家看一看,所以父亲和子女间的感情较淡薄。后来刘邦不喜欢刘盈,几次要废刘盈的太子地位,而立赵王如意,都和父子间的这种感情有关。刘邦还曾要杀害女婿赵王张敖,也和父女的感情相关。所以他在危难之时,想抛弃子女而自己活命,也就不足为怪了。

夏侯婴因为救刘邦的子女有功,后来很得到吕后的信任。她赐给夏侯婴一处豪华的住宅,是皇宫北面的第一家,说“这样才靠得近”。

在彭城之战中,从战术上来说,双方都十分轻敌麻痹,所以刘邦攻占彭城很容易,项羽击败刘邦收复彭城也没有费劲。彭城是项羽的都城,是他的根据地,项羽去击齐,怎么也得留重兵把守彭城,免得后方被敌所扰,这是兵家的常识,项羽不会不知道。但他却一反常规,倾全力去击齐,结果彭城空虚,让刘邦钻了空子,一下子就占领了彭城。这恐怕是刘邦和项羽都没有想到的。

刘邦占领彭城后,从刘邦的军事斗争经验看,他不应该忽视远在齐国的项羽主力,应有所防备,有所警惕。可是刘邦也一反常态,完全沉溺在胜利的欢乐中,而未对项羽采取起码的防范措施。结果项羽以少量的兵力,就连败刘邦的几十万大军,刘邦几乎成了项羽的俘虏。这恐怕也是刘邦和项羽未能预料到的事。

作为已经披坚执锐数年,取得了丰富战斗经验的项羽和刘邦来说,为什么都在战术上犯了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呢?这可能都与他们过分轻视对方的力量有关。项羽根本不把刘邦看成是自己的对手,所以他敢集中全力击齐,而不认为刘邦会乘虚攻彭城。刘邦率领数十万大军,不费力就攻占了彭城,他也不再把身在齐国的项羽看在眼里,所以并未设防,因为他认为项羽决不敢回击彭城。由于他们对敌方的估计都错误了,所以都采取了错误的战术,结果都受到了惩罚。

彭城之战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交锋,项羽先败后胜,刘邦先胜后败。双方经过这一次交锋,才直接认识到对方的力量,从此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主要敌手,全面展开了争天下的斗争。失败的教训,使他们在战术上都变得谨慎,不敢再轻视对方,因而战斗也更加持久和残酷了。

彭城之战是在项羽的腹地进行的,对项羽的军队来说,可以说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斗。因为项羽将士的家庭和妻女大多在彭城,刘邦军队进入彭城后的烧杀抢掠,都直接侵害到每个将士家庭的利益,所以他们在兵力众多的敌人面前,个个都勇敢善战,连续战斗,再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而对刘邦的将士来说,这是一次深入敌人腹地的战斗,经过长途跋涉,一下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因而一定要以胜利者的姿态,尽情地掠夺和享受一番,所以一败而不可收拾,也是意料中的事。

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如果失败了,就无退路,可能从此在历史上消失;而刘邦却还有大后方,只要他能生还,还有可能依赖后方的力量,重整旗鼓,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所以刘邦一战失利,军队就四散逃亡,刘邦也不顾部下,甚至不顾自己的子女,只身去逃命。因为他只要逃出来,就还有再恢复力量的希望。正因为有这种希望,还有退路可走,刘邦才失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惨痛的教训使刘邦认识到,他要战胜项羽并不那么容易,必须作持久战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