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取得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后,率领包括秦降卒在内的60余万大军,浩浩****地向关中进发,渡过黄河之后,到了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
秦统一全国后,曾在全国各地征调百姓去关中(今陕西西安一带)服徭役,修筑宫殿和秦始皇的陵墓,还征发百姓修长城和驰道,轮流屯戍边境。这些人在经过关中一带时,一些秦国的百姓以胜利者自居,曾对他们傲慢无礼,甚至进行侮辱。当时这些服徭役的人,处在被欺压的地位,表面上对这些秦人的侮辱无可奈何,但内心里很不服气。现在章邯被迫率领20万秦军投降了,他们大部分是关中一带的秦人,一直被迫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本来这些秦的百姓,也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被欺骗的情况下,才做过一些欺压服徭役人的事,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他们远离家乡,去做一些自己不愿干的事,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受害者。可是一些起义军将士并不理解这种情况,他们对这些投降者仍怀有敌对的情绪,所以经常借机向他们出气,指使他们干这干那,甚至当众侮辱谩骂他们,对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报复。
这些秦朝投降的将士,因为是失败者,虽然在表面上不敢公开反抗胜利者加给自己的各种欺侮,但内心都十分不满。他们常常在背后偷偷地议论说:“章邯欺骗了我们。投降后他被封为王,我们却让人欺负。以后如果起义军能入关推翻秦的统治,我们的日子可能还好过;如果推不翻秦的统治,我们就要被迫随着起义军东撤,秦朝为了报复,会将我们留在关中的父母妻儿全杀了。”这些投降的秦军将士,纷纷私下议论自己的前途,发泄自己的不满,散布对起义的动摇情绪。
项羽的部下听到了秦降卒中的这种不满的议论,将它报告给项羽。项羽把黥布和蒲将军叫来商量,以防不测。他们觉得这20万秦降卒,如果发生意外,很难对付。这些人心里还不服气,思想情绪很动**,如果进入关中地区后,万一又反叛回去,会给推翻秦的统治带来困难。他们最后秘密决定,只留下章邯和他的助手司马欣和董翳,以利用他们在秦统治中的影响,其他投降的秦将士,一个不留,找机会把他们全部干掉。
项王故里
一个漆黑的夜里,在秦投降士卒的兵营里,静悄悄地大家全睡了;而在项羽的兵营里,将士们都全副武装,黥布和蒲将军在秘密地给他们布置任务。到了半夜,当人们都熟睡的时候,黥布和蒲将军带领这批起义军将士,突然袭击秦降卒的兵营,趁他们毫无准备,将他们杀的杀,缚的缚,全部在新安的城南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新安坑降卒20万”的事件。
秦的20万降卒有不满和动**的迹象,这是投降者常见的情形。项羽本来可以采取更好的办法处理这个问题,而不应该用活埋这种残酷的手段。这批降卒,大部分也是秦统治的受害者,只要教育起义将士正确对待他们,再给他们进行一些反秦斗争意义的宣传,组织上还可以采取一些分散治理的办法,本来可以将这批降卒的大部分,教育为反秦斗争的将士。如果措施得当,是不会发生大规模倒戈问题的,因为当时秦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这是大部分人都看清楚的,秦的降卒中大部分人也会很快认清这个形势,走在反秦斗争的第一线。可是项羽没有这样做,他似乎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反秦起义的威力,结果采取了这种处理问题的下策。这是巨鹿之战以后,他所犯下的第一个大错误。
杀降者,而且是杀20万降者,这是一件很不得人心的事。在任何的战争中,杀降者只会孤立自己,促使未降之敌采取更加顽强的反抗态度。活埋了这20万秦降卒,就等于把他们的父母妻儿以及亲戚朋友,都推向了反秦斗争的对立面,增加了关中百姓对起义军的对抗情绪。项羽的军队入关之后,之所以遭到了关中百姓的抵制,有人讽刺他是“沐猴而冠”,与这次活埋降卒有很大的关系。
活埋秦降卒这件事,看来是黥布和蒲将军出的主意。从巨鹿之战前后项羽在处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看,他为什么会采纳黥布和蒲将军的这个错误意见,实在令人费解。当然,他的那些高明的决策,从后来的情况看,也可能是范增出的主意,这次杀降卒是背着范增干的。可范增是项羽的第一助手,决定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征求范增的意见,这也是个谜。从后来项羽与范增的关系看,也可能这时他俩已发生了矛盾,他俩的矛盾甚至可能就是从这件事开始的,所以范增才无法制止项羽的这一野蛮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