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祖师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号阳明,曾隐居绍兴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28岁中进士,历任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卒于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谥文成。

王守仁在学术上发展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和南宋陆九渊合称陆王学派,与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并立,其学说比程朱理学空谈“天理性命”更简单易行,被统治者誉为“学达天人,才兼文武”的“真儒”。

王守仁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以为“良知”即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确立了心学理论体系,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他倡导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强调“言行一致”“笃实躬行”。心学的最终完成是“致良知”说。

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形象地体现在与朋友的一番对话中。一次,王守仁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也有关联吗?”王守仁回答说:“你没有看到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看到花时,则花的颜色也鲜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在政治思想方面,王守仁以“存天理,灭人欲”原则为指导,要求“行法以振威”。他强调刑罚是“德治教化”的保障,“果有顽梗强横,不服政化者”,就一定要“即行擒拿,治以军法,毋庸纵盗,益长刁顽”。同时强调要以体现为封建礼义的“良知”治心,德刑并用,宽猛兼施,做到既“破山中贼”,又“破心中贼”。他主张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

王守仁因反对朝廷宦官,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此任上,他捕获一个强盗头目。在审讯时,强盗头目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随你!我知道你是大学问家,别和我谈道德良知。我们这种人从来不信这个。”王守仁说:“好。今天我们不谈道德良知。不过,天这么热,在审案前还是把外衣脱了吧!”强盗头目说:“好!”脱去外衣后,王守仁又说:“还是热,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头目便又脱了内衣。王守仁更进一步说道:“干脆我们把裤头也脱了吧!”一听说要脱裤头,强盗头目赶紧说:“这可使不得!”王守仁当即诱导:“为什么‘使不得’?这是因为在你心中最后还剩有那么一点羞耻感。像你这样十恶不赦的家伙,我照样可以和你谈‘道德良知’!”强盗头目心诚口服,便将自己的罪行如实供出。

王守仁不是军事家,但其所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又非一般将帅所及。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起兵,争夺皇位,发生叛乱。宁王反叛后,朝野震惊,许多将帅都束手无策。这时,王守仁挺身而出。王守仁所率的只不过是金陵城附近州县的衙役兵勇,甚至一班刚被招安的土匪流寇,然而王守仁却用这支队伍无往不胜,四十天竟大功告成,一时被誉为“大明军神”。一介儒生,指挥千军万马若提笔研墨,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