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在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人称之为“黄虎”。崇祯元年(1628年),延安饥荒,府谷人王嘉胤起义,从小具有反抗精神的张献忠加入王嘉胤起义。
崇祯三年(1630年)四月,张献忠率领米脂县十八寨穷苦人民举起义旗,宣布起义,绰号“八大王”。起义军的连续获胜,使统治阶级坐卧不安。六月,在清涧与明官军洪承畴、杜文焕作战受挫,为保存实力,献忠假降于杜文焕。
崇祯五年(1632年),献忠乘机又起义,随农民起义军首领高迎祥、紫金梁转战于山西诸郡县。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张献忠率军由晋北南下垣曲,经过陕西向四川进发。三月,攻克四川的夔州(今奉节县)、大宁(今巫溪县)、大昌、新宁(今开江县)等州县。并由太平(今万源县)经长矛岭攻克通江,由巴州攻克保宁(今阆中县)、广元。这是献忠农民军的第一次入川作战。
此年年底,农民起义军各支向河南荥阳地区集结。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军13家72营的领袖们在荥阳召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荥阳大会。13家领袖是:张献忠、高迎祥等、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蔺养成)、曹操(罗汝才)、改世王(许可变)、射塌天(李万庆)、横天王、混十万(马进忠)、过天星(惠登相)、九条龙、顺天王等。会议由13家中威望最高的西营八大王张献忠、闯王高迎祥主持。闯将李自成作为高迎祥部的裨将也参加了会议。李自成在会议上指出,今后农民军的军事路线,宜“分兵定向”,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即各支农民军都打击明军的主攻方向,而老回回、九条龙来往策应。会上商定了共同的组织纪律和互相援助的方法。
荥阳大会标志着明末农民大起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使农民军由分散作战开始向协同作战、互相声援的作战转变。
荥阳大会后,献忠率农民军东进安徽,直取凤阳,焚毁皇陵,挖了朱家王朝的祖坟,这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给了明朝统治阶级一次十分沉重的打击。农民军焚毁皇陵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帝朱由检惊慌失措,哀痛至极。
献忠农民军在直捣凤阳的同时,另一支部队乘胜向凤阳东南地区挺进。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军合围庐州府,攻克和州、含山、巢县。不久,继续南下的农民军向安庆进攻,先后攻克潜山、太湖、宿松等州县。向皖北发展的农民军也攻克新蔡等地。接着,在安徽的农民军主力部队先后由潜山、太湖一带经英山、霍山、罗田,向湖北东部的麻城等地挺进。部队在麻城鹰山畈消灭黄州知府马人龙一千多地方武装后,继续西进。四月,农民军经隋州,由商州进入陕西。张献忠、高迎祥此时已成为陕西最强大的两支农民军。不久,献忠与迎祥会合,由西安进围凤翔。接着,献忠、老回回由陕西东突朱阳关。明总兵官尤世威大败,明军尽亡。13营农民军全部出关。时八大王张献忠拥兵20万。十月,攻占河南灵宝、卢氏县。十二月,献忠农民军第二次东进。二十四日再克含山,二十六日包围和州,以大炮攻破西门,胜利进入和州。三十日到达江浦,直逼长江东岸的明南都——南京。
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献忠军会合高迎祥、闯塌天、扫地王等“连营百余里”,以兵数十万,进攻江浦西北之全椒、滁州。卢象升官兵前来镇压,起义军受挫后,向西进入河南,活动于舞阳、南阳、内乡。
同年,高迎祥率领所部折回陕西,在周至遭到明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的伏击,被俘牺牲。高迎祥的牺牲,对农民起义军是一重大损失。十月,献忠农民军从襄阳西北的均州出发,马守应自襄阳北的新野出发,蝎子块由襄阳以东的唐县出发,三路20多万大军向襄阳进发。农民军以多胜少,打败了明襄阳总兵秦翼明的2000骑兵,夺取了襄阳城,使明统治阶级大为震惊。农民军第一次攻克襄阳城。献忠与老回回马守应部顺汉江而下,发起了第三次东进作战。十二月六日,进抵应城。十日,一个和尚居然穿上应城林姓翰林弄来的铁甲,纠合一千余兵丁,打开城门向起义军挑战。农民军假装后撤,敌方武装陷入农民军的埋伏圈,献忠命骑兵发起冲锋,杀死了那个铁甲和尚,全歼一千多名敌方武装。
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献忠以数十万农民军围攻湖北重镇隋州。攻克应城、隋州的农民军乘胜东下广济,全歼广济典史魏时光纠集的三百余地主武装。部队沿黄州、团凤、新生渊、罗田、三店、阳逻一线,从小路进攻安庆。四月,献忠农民军在安庆西南的丰家店,同敌军进行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不到一天,就把庆天巡抚亲自选拔的官僚地主子弟的地主武装彻底消灭。农民军接着继续东进,其先头部队到达南京与镇江之间的六合、仪真,扬州告急,明廷急令督理太监刘元斌、卢九德选勇卫万人前往援助。
在第三次入川作战中。献忠军东进苏、皖,给明廷军队以重大打击后,回师西进,由湖北东部向鄂、豫、陕交界地区进发。崇祯十年(1637年)十月,兵分两路进入四川,这是献忠军第三次入川作战。他首先攻克了剑州、安延县,然后继续向成都方向挺进。农民军将明军总兵官侯良柱引诱到梓潼县的倒马坎,将其团团包围,侯良柱与副总兵罗象乾、刘贵在激战中被杀,全军覆没。
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总兵左良玉、陈洪范大败献忠于郧西。献忠受挫后,为了保存实力,决定假降,在谷城接受了熊文灿的招抚。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献忠认为时机成熟,在谷城又举义旗,杀谷城知县阮之钿。又威胁御史林鸣球上书,求封于襄阳,鸣球不从,于是杀之。七月,熊文灿檄诸将进攻谷城,献忠樊谷城西走,与罗汝才军合。左良玉追击于房县西,献忠设下埋伏,尽歼敌军,良玉掉失了印信,文灿、良玉都被革职。九月,大学士杨嗣昌督师进剿献忠。十月至襄阳,捕败将熊文灿并处死。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左良玉大败献忠于太平县之玛瑙山,精锐尽杀。仅以骁骑千余逃往兴安、平利。在此战役中,献忠的不少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被杀。献忠在兴归山中得到休整,“伏深箐中,重贿山氓,市盐刍米未酪,山中人安之,反为贼耳目”。被敌人打散的士兵也迅速归队,“献忠得以休息,收散亡,养夷伤”。兵士又振作起来。六月,献忠率部队向白平山进发,以神速的行动进入巫山隘。在土地岭大败官军,全歼官军5000人,杀死敌将白显等,杀伤总兵张应元、汪凤云等。汪凤云伤后,“卧血凝臆而卒”。接着又全歼张令、左良玉军三万人,从而彻底粉碎了杨嗣昌企图在“楚蜀交界”消灭献忠军的“专剿”计划,扭转了农民军被动挨打的局面。献忠率领起义军,于九月长驱入川,大步前进,以走致敌。这是献忠军第四次入川。十月十七日,从剑州北向四川广元进发。二十四日,攻克绵州(今绵阳县),渡绵河而西,经绵竹南下什邡、德阳、金堂、新都、汉州(今广汉县)等地,于十一月到达了成都城下。十二月,攻取泸州。之后,越过了成都,走汉州、德阳,复至绵河。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献忠、罗汝才入巴州,走达州(今达县),直抵开县之黄陵城,在这里与官军进行了一场决战。将尾随而来的明军总兵猛如虎部打得大败,其将领刘士杰、游击李开、李仕忠、猛如虎之子猛先捷等均战死。这时献忠采取了“以走致敌”的战略,将敌人从川东带到川北、川西、川中、川南,又从川南、川西、川北而川东,在四川兜了一大圈,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之后,乘机歼之。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献忠攻陷了亳州。四月攻陷了舒城,六安。五月,轻取庐州,六月攻陷庐江。八月,献忠军分为三:一军上六安,一军趋庐州,一军往庐江三河,掠巨舟二百,建水师营,合水陆为五十六营。
九月下旬,献忠军扎营于潜山,分营为四,步骑九十哨,前阻大沟,后枕山险,为持久之计。不料,官军夜半缘山突袭,献忠军跳涧四溃,损失惨重。接着,献忠又向东进攻去,攻陷了桐城,又陷无为州、黄梅、太湖。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献忠以二百骑乘夜袭击,陷蕲州。三月,攻破黄州,献忠据府自称西王。五月,献忠军向武昌挺进,沿江而上,攻破了汉阳。临江欲渡,武昌大震。二十九日,攻克武昌,进驻楚王府。在武昌建立大西政权,献忠自称大西王,宣布武昌为京城,名天授府,铸西王之宝。设五府六部,开科取士,殿试三十人为进士,授郡县官。七月,献忠决定留张其在守武昌,自己率领大西军分水陆两路向湖南长沙进发,八月二十二日直抵长沙城下,守城的明总兵尹先民、何一德等决定向大西军投降。顺利进入长沙。献忠既陷长沙,“设立伪官”,“大书伪榜,驰檄远近”。
九月四日,献忠率领军队夺取衡州,复分军为三:一军往永州;一军入广西全州,一军攻江西袁州。十月十一日,大西军开入袁州城。十八日夺取吉安。十一月,大西军与明军在岳州展开了水战,官军水师全部被歼,岳州又为农民军占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献忠决定向四川进军,同李自成争天下。此时李自成已建立了大顺政权,李攻下北京后,崇祯帝自缢,李自成登上了帝位。张献忠决计入川,以四川为基地,然后“兴师平定天下”,打算从自成手中夺取帝位。六月,献忠攻陷涪州、泸州,蜀王告急,在南都请济师。献忠顺流攻陷佛图关,遂围重庆。悉力拒守,四日而陷。攻入重庆的大西军,立即逮捕了瑞王朱常浩,处死明原巡抚陈士奇,严惩宗藩顽敌。八月,献忠攻陷了成都,杀死蜀王和巡抚龙文光。成都攻克后,四川除遵义府(今属贵州省)、黎明(今汉源县)土司外,均被大西军所占领。献忠在成都称帝,年号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设立内阁六部,有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分辖70营(一说为120营),辖境为四川大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