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况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内战中,战败的西南部封建主,为了掠夺财富,壮大势力,搜罗一批溃兵败将、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组成海盗集团,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骚扰,史称“倭寇”。明初在沿海置卫筑城,积极防守,加上国力强盛,倭寇尚不敢入侵内地。但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海防逐渐废弛,倭寇气焰复炽。寇入内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嘉靖二年(1523年)发生“争贡之役”之后,明世宗下令废除市舶司,继续实行海禁政策,严禁民间出海贸易。但此时的明政府国力已呈衰弱之势,加上东南沿海地区官僚豪商与倭寇相勾结,倭寇气焰甚为嚣张,且日甚一日。

倭寇的罪行,激起了东南沿海人民的愤怒,他们纷纷组织起来,保家卫国。嘉定、长乐、扬州、基隆等地,人无分老幼妇孺,奋力抗倭,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在抗倭斗争中,也涌现出许多爱国将领,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山东蓬莱人,出身名将家庭,精通兵法。他先在山东防倭,作战有功,后调到东南沿海,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一带。他见卫所军队腐败、无战斗力,从各地调来的客军又缺乏训练,便在金华、义乌等地招募农民、矿工,组成“戚家军”。又根据江南水乡地形特点,改革兵械和阵法,创造了有长短武器相结合的阵法——“鸳鸯阵”,使士兵能充分发挥战斗力。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勇敢善战,在“保国安民”旗帜下,与广大人民密切配合,屡建奇功。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扫**了浙江倭寇,后转入福建,与抗倭名将俞大猷一起,连续取得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兴化三次大战的胜利,肃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广东沿海的倭寇也被俞大猷所歼灭。

至此,为害二百年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俞大猷、张经等爱国将领在抗倭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赢得人民的称颂。他们是民族英雄,所建立的业绩,永垂史册。

● 戚继光**平海波

戚继光,世为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戚景通,曾官至都指挥,署理大宁都司,后调入神机坐营,为人品行端庄。戚继光自幼生得一表人才,潇洒倜傥,胸怀大志。虽然他家境贫寒,但他十分喜爱读书,用功甚勤,通晓经史大义。

明世宗嘉靖年间,戚继光承袭父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备倭寇。不久改任浙江司参将,在任时防备倭寇,将部众分防宁、绍、台三郡。之后调往浙江任参将。当时倭寇入侵,四处为害,因此他在山东和浙江时的主要任务,都是抗击倭寇。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因道路受阻,救援失时,朝廷虽没有治他的罪,却酌情予以处理。不久与抗倭名将俞大猷会合,将汪直等倭寇余党包围在岑港,但很长时间没有攻下敌巢,朝廷便免去了他的官职,要他戴罪抗倭。后来这股倭寇逃走,其他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弹劾戚继光抗倭无功,而且与外番勾结。朝廷正要问罪,但很快因平定汪直有功恢复了官职,改为负责防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时,见卫所军士不熟悉作战,而金华、义乌地方的人向来勇敢强悍,于是请示朝廷,招募了三千人,对其进行严格训练,教他们作战布阵之法,如何使用长短兵器。他所训练的这支军队精悍而勇敢,是以后抗倭的主力。

戚继光看到南方地势多沼泽,不利于追逐奔驰,于是根据这种地形创造了一种新的阵势,使作战时能步伐便利,这种阵法后世称为“鸳鸯阵”。

戚继光同时又对战舰、火器、兵械等的改造煞费苦心,精心策划选购,要求精益求精。他所创建的这支军队称为“戚家军”,后来在和倭寇作战中,威名远扬,使倭寇十分惧怕。

戚继光及其“戚家军”曾前后转战于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河北等沿海一带,多次击败倭寇,戚继光成为当时抗倭斗争中最重要的将领。戚继光训练有方,所以他手下的军队军纪严明,作战有方,常常打胜仗。

戚继光曾将他的军事思想等加以总结,写成《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武备新书》等书留传后世,所以戚继光去世以后,继任者谨守戚继光在任时的成法,以御倭寇,也保持了海疆几十年无事。

戚继光读书多,有智谋,深谙武略,威震四方。戚继光壮年时,膝下只有一子,已二十多岁,极富胆略。他跟随父亲在军营中,大概是受到父亲的深刻影响,所以也很懂得用兵之道。他和戚继光手下的其他将领一样,能独当一面抗击倭寇,是戚继光的得力助手。

有一次,戚继光派儿子带着一个副将出外作战。未料儿子和手下的副将由于麻痹轻敌,大败而归。戚继光得到战败的消息,立刻命令各路将士在校场集合,将儿子和那员副将绑到面前。戚继光怒不可遏,当众宣布两人的罪状后,便喝令左右将两人依军法处死。众将领一听戚继光要处死儿子,纷纷跪下请求宽恕这两个人,戚继光断然拒绝;在场的全体兵士也都跪下求情,戚继光丝毫不为所动,仍然命令将两人处死了。戚继光夫人在家听到丈夫要处死儿子的消息,立刻派人飞骑赶来,希望代儿子去死。待使者赶到校场,其子已经被戚继光处死了。众将士见戚继光军纪如此严明,都大为震动,私下里说道:“戚将军对儿子都这样毫不姑息,如果我们不出全力,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肆抢掠姚渚、圻头。戚继光率兵迅速赶到宁海,扼守住姚渚,在尤山打败倭寇,追到雁门岭。

倭寇逃走,乘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打死其首领,将残敌逼到瓜陵江全部歼灭。这时,圻头的倭寇又奔袭台州,戚继光在去仙居的途中予以全歼。先后经过九次激战,俘虏倭寇一千多名,火烧水淹而死的不计其数。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在宁波、温州大败倭寇,浙东倭患平息,戚继光官升三级。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流入江西。江西总督胡宗宪传命戚继光支援,戚继光攻破倭寇的巢穴,倭寇逃往建宁,戚继光率军撤回浙江。

第二年,倭寇大举侵犯福建。从温州来的倭寇,与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联合攻下了寿宁、政和、宁德;从广东南粤来的倭寇与福清、长乐等地的倭寇联合攻下了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当时宁德已多次被倭寇攻下。离城十里有一横屿岛,四面都是水路,地势险要,倭寇在那里建立了据点,官军不敢进攻,他们在那里盘踞了有一年多。新来的倭寇在牛田营建巢穴,而他们的长官则驻在兴化,以便东南互相声援。

福建方面连连告急,使胡宗宪再次下令戚继光追剿。戚继光先向横屿进攻,士兵每人拿一把草,边填淤边前进,攻破横屿,斩敌二千六百,乘胜进兵福清,捣毁牛田贼营,残敌逃往兴化,戚继光迅速追歼,半夜四鼓时追上倭寇,一连攻下六十个营寨,斩杀敌人一千多。天亮进城,兴化百姓才知战斗已经取得胜利,纷纷以酒食犒劳官兵。戚继光乘胜班师,军队抵达福清,遇到从东营登陆而来的倭寇,又斩杀二百余名,福建的倭患也基本上平息了。

戚继光回到浙江后,福建方面新来的倭寇又一天天多起来,他们将兴化城包围了一个多月。

兴化城的刘显派八个士兵在衣服上绣上“天兵”二字入城投书,但这八人却全部被倭寇杀害。倭寇在杀了这八人后,将其衣服脱下,使自己方面扮成刘显的士兵,骗过了守城将领,进入城中。夜晚,他们斩杀守关士兵,打开了城门。守城的副将翁时器、参将毕高逃走,通判奚世亮代理府事遇害,倭寇烧杀抢掠一空后,在城中逗留了约两个月,同时又攻破平海卫以为据点。

兴化城告急时,皇上就已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副总兵。

兴化陷落后,刘显军少,驻兵城下不敢进攻。俞大猷也不想进攻,准备用大军合围,困死这股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马赶到兴化近郊,福建巡抚谭纶下令任命戚继光为中军统领,刘显为左军统领,俞大猷为右军统领,联合进攻平海卫。戚继光率中军最先入城,刘显与俞大猷率军紧紧跟上,此战杀敌二千二百名,夺回被掠人口三千多。谭纶上表请功,戚继光功居首位,刘显、俞大猷稍次一等,嘉靖帝为庆贺胜利,告天祭祖,赏赐官兵。戚继光先因攻下横屿有功,晋升为都督佥事,这次又被提升为都督同知,并代替俞大猷为总兵官,世袭千户。

第二年二月,倭寇余党又纠集倭寇一万多,围攻仙游,只用了三天,戚继光即打败城下倭寇,追击逃敌,再次获胜,斩杀敌人数百名,其中有许多慌不择路掉下了悬崖,残余数千名逃到漳浦蔡丕岭一带。

不久以后,倭寇又从浙江侵犯福宁,戚继光督率参将李超打败敌人,又乘胜追击永宁倭寇,斩杀敌首三百多。

戚继光治军,号令严明,赏罚公允,部众都乐于从命。他和俞大猷都是有名将领。他比俞大猷更为果断勇猛,但品格方面略为欠缺。俞大猷是位老将领,治军稳重,而戚继光则用兵神速,神龙见首不见尾,多次打败倭寇,名声比俞大猷更为显著。

戚继光后来的遭遇并不好。他任抗倭将领时,正逢张居正当宰相。待张居正逝世后,继任者却不断对他进谗打击,他先是被调任,接着是免职回家,最后竟被剥夺了俸禄。戚继光最终在这样的境况下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