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

和帝、安帝以后,东汉统治集团腐朽,豪强势力扩张,轮流当政的宦官外戚竞相压榨农民,农民境况日益恶劣。长期战争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水旱虫蝗风雹和疫病连年不断,地震有时成为一种严重灾害。沉重的赋役和疫病、饥馑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经济,逼使农民到处流亡。东汉王朝屡颁诏令,用赐爵的办法鼓励流民向郡县著籍,但这不过是画饼充饥,对流民毫无作用。流民数量越来越多,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竟达数十万户。地方官吏为了考绩的需要,常常隐瞒灾情,虚报户口和垦田数字,这又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使更多的农民逃亡异乡。

灵帝时,宦官支配朝政,政治腐败达于极点。光和元年(178年),灵帝开西邸公开卖官,2000石官2000万,400石官400万,县令长按县土丰瘠各有定价,富者先入钱,贫者到官后加倍缴纳。灵帝又私卖公卿等官,公千万,卿500万。州郡地方也多是豺狼当道。

流亡的农民到处暴动。早在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就有张伯路领导流民几千人,活动于沿海九郡。顺帝阳嘉元年(132年),章河领导流民在扬州六郡暴动,纵横49县。汉安元年(142年),广陵人张婴领导流民,在徐、扬一带举行暴动,时起时伏,前后达十余年之久。桓帝、灵帝时,从幽燕到岭南,从凉州到东海,到处都有流民暴动发生,关东和滨海地区最为突出。流民暴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几百人、几千人扩展到几万人、十几万人。一些流民队伍,还与羌人、蛮人反对东汉王朝的斗争相呼应。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余年中,见于记载的农民暴动,大小合计将近百次,至于散在各处的所谓“春饥草窃之寇”“穷厄寒冻之寇”,活动于大田庄的周围,更是不可胜数。那时,农民中流传着一首豪迈的歌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这首歌谣,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前赴后继地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

东汉时期,起义农民首领或称将军、皇帝,或称“黄帝”“黑帝”“真人”。前者表示他们无须假托当权集团人物来发号施令,后者表明他们懂得利用宗教组织农民。桓、灵之间流传的“汉行气尽,黄家当头”的谶语,是起义农民政治要求的一种表达形式。

分散的农民暴动,虽然在东汉军队和豪强武装的镇压下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但是继起的暴动规模越来越大,终于形成了全国性的黄巾起义。

起义概况

顺帝以后,以至于桓、灵时期,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流民中广泛地传布开来。钜鹿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张角称大贤良师,为徒众画符治病,并派遣弟子分赴四方传道,得到农民的信任,归附的人络绎于途。张角还和洛阳的一部分宦官联系,利用他们作为内应。据说张角自己还曾潜伏京师,观察朝政。

张角的活动,引起了东汉统治集团的注目。东汉王朝企图以赦令瓦解流民群。但是流民群在张角影响下,仍然日益壮大。东汉王朝又准备用州郡武力大肆“捕讨”。司徒杨赐深恐单纯的镇压会加速农民起义的发动,因此主张责令郡国守相甄别流民,送归本郡,以削弱流民群的力量,然后诛杀流民领袖。稍后,侍御史刘陶等人建言,要求汉朝下诏重募张角等人,赏以国土。东汉统治者所有这些策划,都没有达到破坏农民起义的目的。

张角的道徒,迅速发展到几十万,遍布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角部署道徒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首领,由他统一指挥;并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向人民宣告东汉崩溃在即,新的朝代将要代起。太平道徒广为散布“黄天太平”的口号,并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经过这些酝酿和部署以后,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在城乡各地完全成熟了。

中平元年(184年,甲子年)初,大方马元义调发荆、扬等地徒众数万人向邺城集中,又与洛阳的道徒相约,在三月初五日同时发动起义。但是,起义计划由于叛徒告密而完全泄露,东汉王朝逮捕马元义,诛杀洛阳信道的宫廷禁卫和百姓千余人,并令冀州逐捕张角。张角得知计划泄露,立即通知36方提前起义。中平元年二月,以黄巾为标志的农民起义军,在7州28郡同时发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组织、准备比较严密的农民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势力强大的黄巾军,有如下几个部分:波才领导的颍川黄巾,张曼成、赵弘、韩忠、孙夏等人相继领导的南阳黄巾,彭脱等人领导的汝南、陈国黄巾,卜己领导的东郡黄巾,张角、张宝、张梁兄弟领导的钜鹿黄巾,戴风等人领导的扬州黄巾,今北京地区的广阳黄巾,等等。黄巾人众极多,声势浩大,东汉统治者诬称为“蚁贼”。南阳黄巾杀太守褚贡,汝南黄巾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钜鹿附近的农民也俘虏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响应黄巾。黄巾军攻占城邑,焚烧官府,赶走官吏,震动京师。同年七月,汉中爆发了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张修领导的起义,被统治者诬称为“米贼”。此外,湟中义从胡(小月氏)和羌人,也在陇西、金城诸郡起兵,反对东汉统治。

东汉外戚何进受命为大将军,将兵屯驻洛阳都亭,部署守备。洛阳附近增设了八关都尉。为了统一力量,东汉王朝宣布赦免党人,解除禁锢。东汉还诏敕州郡修理守备,简练器械,并调集大军,包括羌胡兵在内,对各部黄巾陆续发动进攻。

钜鹿黄巾领袖张角称天公将军,弟张宝、张梁分别称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号召力很大,是黄巾的主力。东汉先后以涿郡大姓卢植和率领羌胡军队的董卓进击张角。张角坚守广宗(今河北威县)。八月,东汉以皇甫嵩代董卓进攻钜鹿黄巾。那时张角病死,义军由张梁统率应战。十月,汉军偷袭张梁军营,张梁阵亡;又攻张宝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县),张宝败死。东汉统治者对农民进行血腥的报复,对张角剖棺戮尸,又大量屠杀农民,在下曲阳积尸封土,筑为京观。

黄巾起义爆发以后,黄河以北的农民纷纷保据山谷,自立名号,反对东汉统治。他们是博陵张牛角(青牛角)、常山褚飞燕(张燕)以及黄龙、左校、郭大贤、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部,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张燕联络太行山东西各郡农民军,众至百万,号黑山军,势力最为强大。中平五年(188年),各地农民又相继以黄巾为号,起兵于西河、汝南、青州、徐州、益州和江南等地区。

黄巾起义发动的广泛,计划的周密,阶级对立的鲜明,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但是黄巾起义发生在封建割据倾向迅速发展,豪强地主拥有强大武装的年代,这种地主武装同官军联合,处处阻截和镇压农民军,迫使农民军不能集中力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起义**过去以后,黄巾余部和黑山军各部人数虽然很多,但是缺乏攻击力量,在四面八方的敌人夹攻中相继失败。

黄巾起义取得了瓦解东汉王朝的伟大成果。极端黑暗的宦官、外戚集团失去了东汉王朝的凭借,经过短暂反复以后也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36方一时俱起

黄巾军的领袖张角是钜鹿人,他和他的弟弟张宝、张梁在群众中宣传黄老道(太平道),医治疾病,招收门徒,四方民众扶老携幼前往投奔、信从的人非常多。张角于是派遣他的八名大弟子四出传道,辗转发展信徒,十多年间,徒众达到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今长江中下游以北直到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声势浩大,官府也有所风闻。

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司徒杨赐曾经指出:张角等遭逢大赦也不悔改,势力越更发展。现在如果下令州郡逮捕,恐怕增添骚扰,反会加速祸患的爆发。最好是严令地方长官选择区分流民,分别遣送回原籍。这样分散削弱了他们的党羽,然后再捕杀其首领就省力了。这说明太平道的基本群众乃是破产流亡的农民,狡猾的杨赐是打算釜底抽薪。然而造成农民背井离乡流亡四方寻求生路的根源,正在于腐朽残暴的东汉王朝那暗无天日的罪恶统治。这个政权只会制造出更多的流民,怎么能指望它来解决安置流民呢?所以杨赐这个主意在当时并没有实现的可能。

两年后又有人惊呼:张角的党羽已经不计其数,风闻他们还曾潜入首都察看朝政,图谋不轨。地方官害怕追究责任,都不肯报告实际情况。应当公开下诏,以封侯重赏劝募捉拿张角等首领,地方官员敢于回避则与张角同罪。这就是妄图乞灵于重赏与严刑来武力对付,其实不过是统治阶级惯用的两手,未必有什么效用。加之昏庸糊涂的灵帝当时根本没有在意,这一建议也同样被搁置起来了。

与此同时,张角却在积极部署准备组织起义。他把数十万信徒编组为36方,“方”等于是一支独立的部队,大方有上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其首领。他们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宣传汉王朝天命已终,太平盛世即将建立,甲子年(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天下就太平了。他们计划由大方马元义先调集荆州、扬州的信徒到邺县(今河北磁县南)集中,并联络首都洛阳的信徒,约定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同时发动起义。正当起义按计划部署执行过程中,叛徒唐周向汉王朝上书告发,马元义被捕,在洛阳惨遭车裂。官府根据告密清查宫廷警卫以及洛阳民众,屠杀了太平道信徒千多人,并且通令冀州追捕张角等首领。在计划泄漏的紧急关头,张角当机立断,派人日夜兼程通知各方,在中平元年二月,7州28郡36万多人同时提前起义,这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其组织性纪律性是无与伦比的。起义军头戴黄巾作为标志,所以被称为“黄巾军”。由于他们人多势众,铺天盖地而来,像蚂蚁一样数不清有多少,所以又被诬蔑为“蚁贼”。他们到处焚烧官府,攻占城邑,吓得地方官纷纷逃跑,十天半月之间全国响应,首都震动。

但是,淳朴的农民军在开始时毕竟缺乏政治军事斗争经验。起义发动之后,张角却未能控制全局,本来很有组织的太平道信徒,反而变成了分散活动的若干支队伍,各自孤军奋战,缺乏联系配合。当时,张角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率众兴起于钜鹿。附近的安平国(治信都,今河北冀县)、甘陵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附近)人民捕捉国王刘续和刘忠响应起义,冀州震动。广阳郡(治蓟县,今北京)黄巾军一举攻杀地方长官幽州刺史郭勋和广阳太守刘卫,雄踞幽州。在南方,波才领导的黄巾军活动在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彭脱领导的黄巾军活动在陈国(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和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卜己领导的黄巾军活动于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南)。张曼成号称“神上使”,与赵弘等率领数万人起义于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扬州的黄巾军曾攻打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南),与太守羊续激战;戴凤领导的黄巾军也在安风(今安徽霍丘南)活动。在各地黄巾军奋起战斗时,还有“五斗米道”首领张修在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发动起义。北宫伯玉等领导羌胡汉各族人民在金城郡(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起义,攻杀护羌校尉和金城太守。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人郭家等也在当地发动起义,焚烧官府,威胁附近三郡。这些起义和黄巾军互相呼应,掀起了全国性的武装斗争**。

在农民起义威胁到东汉政权的生存时,整个地主阶级暂时统一起来了,宦官、外戚、官僚士大夫立即捐弃前嫌,共同对付革命农民。中平元年(184年)三月,何皇后的哥哥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统率近卫军官兵镇守洛阳,在洛阳周围函谷、伊阙等八关设置都尉,加强防卫。灵帝听从宦官吕强的建议,大赦天下党人,解除禁锢。通令全国各地修治城防,选择制造兵器,准备战守。灵帝还拿出宫中一些私财和马匹分赐将士,并号召公卿大臣捐献马匹弓弩。同时选派卢植北攻钜鹿张角,皇甫嵩南征颍川波才。四月,波才围皇甫嵩于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官军人少,在强大的黄巾军包围下惊恐万分。皇甫嵩看出波才缺乏作战经验,营房扎在草木丛中,于是乘夜晚风大纵火烧营,波才失利。接着,曹操率领官军援兵赶到。五月,皇甫嵩、曹操联合进兵,大破波才军,屠杀数万人。六月,官军追击波才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又乘胜攻击汝南彭脱于西华(今河南商水西),都取得胜利。这就使黄巾军丧失了进捣汉王朝心脏首都洛阳的有利地位。接着皇甫嵩被派去进攻东郡卜己。八月,在仓亭(今山东阳谷北)大战,黄巾军牺牲7000多人,卜己被俘。然后皇甫嵩又奉调北上进攻钜鹿张角亲率的黄巾主力。

原来卢植在三月领兵北进,张角初战失利,于是退保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卢植围攻数月不克,被撤职查办。灵帝改派董卓率精锐边兵进攻,却又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被张宝打得大败。约在此时,不幸张角病故,张梁领导这一部分黄巾军继续战斗。十月,皇甫嵩同张梁在广宗大战,黄巾军兵精将勇,官军无法取胜,皇甫嵩宣布闭营休战,等待时机。他看出黄巾军有些懈怠,便连夜部署军队,鸡鸣时发动突袭,激战整天,到黄昏时打败黄巾军,张梁牺牲,义军士兵被屠杀3万多,投河自杀的也有5万多人,焚毁辎重车辆3万多辆,妇女儿童全被掳掠,缴获不计其数。皇甫嵩还挖开张角的坟墓,剖棺戮尸,传送其头到洛阳。十一月,官军又在下曲阳围攻张宝,屠杀俘虏黄巾军10多万人,张宝也牺牲了。

南阳黄巾军在张曼成领导下,三月就击杀太守褚贡,围攻郡治宛县百多天。六月,张曼成战死。赵弘继起领导,队伍发展到10多万人,攻占了宛县。灵帝急忙派镇压,反攻宛县三个多月,赵弘战死。韩忠继任统帅,他思想动摇,战败投降被杀。黄巾军余部推孙夏为统帅继续抵抗,十一月,官兵攻占宛县,杀死孙夏。

统一起义的大股黄巾军就这样各自困守一隅,坐等官军逐个击破。东汉政权随即疯狂反扑,在各地大肆屠杀太平道徒党,一郡多至数千人。

但是,血腥的屠杀并不能吓倒革命人民。汉献帝初年,陶谦就指出:黄巾军人数众多,“殊不畏死,父兄歼殪,子弟群起,治屯连兵,至今为患”。可见在黄巾大起义的鼓舞下,各地人民前仆后继纷纷奋起反抗。主要的如中平二年(185年),张牛角率众起于博陵(今河北蠡县南),褚飞燕率众万余人起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他们曾联合进攻钜鹿郡,战斗在张角的故乡。同时还有黑山、白波、黄龙、雷公、张白骑、李大目等十多支队伍,大股二三万人,小股六七千人,在这一带转战,后来联合为成百万人的大队伍黑山军,“渐寇河内,逼近京师”,一度威胁到汉政权的巢穴,前后经历了二十多年才被袁绍、曹操等陆续击败。中平五年(189年)二月,黄巾军余部郭大等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西)重举义旗,进攻太原、河东(今山西中南部)。四月,汝南葛陂(今河南平舆东)黄巾军攻占郡县。六月,马相在绵竹(今四川绵阳县)聚合数千人起义,杀死县令,自称黄巾军。他们迅速攻克广汉郡治雒县(今四川广汉),杀死益州刺史郗俭。旬月之间,进破蜀郡(治成都,今属四川)、犍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发展到10多万人,马相自称“天子”。还派兵攻破巴郡,杀死太守赵部。十月,青州徐州(今山东东部)黄巾军又起,攻占郡县。献帝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也发展到上百万人,他们转攻兖州(今山东西南部),在东平(今山东东平东)击毙刺史刘岱,后来被曹操打败收编。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还有黄巾军杀死济南国(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国王刘赟的记载,说明黄巾起义至少延续了二十多年,给了东汉王朝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