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的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个。

奉璧西行,出使秦国

那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名为“和氏璧”的著名楚玉,秦昭襄王听说后,派使者持国书来见赵王,提出愿意用15座城邑换取这块和氏璧。赵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伙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如将和氏璧交给秦王吧,十五城不见得就能得到,岂不白白受人欺辱?如不给吧,又正好给了秦国向赵发动进攻的借口。如何向秦国交涉此事才好呢?思来想去,一时拿不出两全之策。

一旁的宦者令缪贤见此情形,对赵惠文王说:“臣有个门客名蔺相如,可以充当与秦国交涉的重任。”赵王问:“你如何断定他有这个能力?”缪贤答:“有一次臣获罪于大王,因怕惩罚想逃奔燕国。这位门客问我:‘你与燕王有何交情?’臣对他说:‘我随大王曾与燕王在赵燕边境有一面之交,当时燕王私下里握住我的手,说愿与我相交。因有这份私交,所以想投奔燕国。’门客听后对臣说:‘赵燕相会,赵强而燕弱,你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刻意与你攀交情,如今你叛赵逃燕,燕国害怕赵国追究,怎敢收留?必定会将你遣返以讨好赵国。君不如肉袒负斧去向大王请罪,方能免祸。’臣听从他的建议,果然获得大王的赦免。故臣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可担当与秦交涉的重任。”

蔺相如应召紧急入宫,赵惠文王问他:“秦王提出用十五城交换寡人的和氏璧,你看应怎么办好?”蔺相如揖首回笞:“秦强赵弱,只能答应。”赵王又问:“如果秦国拿去和氏璧不给我十五城,又当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换璧,如我不肯,理亏在赵,如赵交璧,而秦国不交城,理亏的便是秦国。两者权衡,后者对我有利。”赵惠文王听了蔺相如的分析,自己也已拿定主意,便问:“谁可当赴秦使者?”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答话。蔺相如见无人应声,就说:“如果大王一时难有合适人选,臣愿奉璧赴秦。如秦将十五城交予赵国,臣就将璧留秦;如他们不交十五城,臣一定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惠文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奉璧西行,出使秦国。

智勇双全,不辱使命

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战国)

秦昭襄王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行礼后双手奉上“和氏璧”,秦王见璧大喜,自己看了好一会,接着又让左右美人及文武大臣一同观赏,众人兴高采烈地争呼万岁。蔺相如等了好久,见秦昭襄王只顾把玩玉璧,全然没有将十五城交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几步,对秦王作揖说:“璧上有微瑕之处,请容臣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不知是计,把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和氏璧,猛然后退几步,倚靠在殿前大柱上,厉声说:“大王想得和氏璧,致书赵王,赵王与群臣商议,一致认为:‘秦王贪婪,倚仗强大,定用十五城谎言谋夺玉璧。’商议结果是不能将玉璧交给秦国。臣说:‘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况秦国是有尊严、讲体面的大国,难道连平头百姓也不如吗?’于是赵王斋戒五日后,捧出玉璧,让微臣送到秦国。今见大王态度倨傲,不以使节之礼相待。玉璧到手,却无将十五城交给赵国之意,所以臣取回玉璧。现在大王如想用武力逼臣就范,臣愿将头颅与玉璧一同撞碎在石柱之上!”说罢,捧起玉璧,作出奋力击柱的样子。

秦昭襄王大吃一惊,唯恐玉璧被撞碎了,马上站起身来作揖致歉,请蔺相如千万不要摔玉,一面马上将负责管地图的大臣叫来商定划出哪十五城。蔺相如知道这是秦王的缓兵之计,就顺势说道:“和氏璧乃天下至宝,赵王捧出玉璧时曾斋戒五天,现在大王想得到此玉,也应斋戒五天,设九宾礼于朝廷,臣方敢上璧。”说罢退了出去。蔺相如料定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割让十五城之事决不会如实照办,于是令随从藏好玉璧,经化装后从小路逃回赵国,交给赵王。

五天后,秦昭襄王斋戒期满,下令于大殿上设九宾之礼,引蔺相如奉璧入见。蔺相如走上大殿,行过礼后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余位君主,从未有一诺千金的人。臣实担忧受大王欺骗而失信于赵,故已令手下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众所周知,秦强赵弱,秦王只要遣一使者赴赵,赵国必定马上奉璧而来。以秦之强大先割十五城予赵国,赵国怎敢持璧不放而得罪秦国呢?臣知道欺骗大王罪当诛杀,现在甘愿就死,刀砍还是锅煮,一切由大王决定!”在场的秦国大臣们见秦昭襄王双目喷火,个个紧张得喘不过气来。两边卫士见状,冲上前来抓住蔺相如正要捆绑,不料秦王大喝一声:“放了他!”叹口气又说:“现在就是杀了他,也得不到玉璧了。与其秦赵交恶,不如仍然以礼待他,放他回去,想赵王也不至于因一块玉璧而欺骗秦国。”

蔺相如不辱使命,回到赵国,赵惠文王因他的大智与大勇,拜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或许自觉理亏,或许舍不得十五城,再也没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