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景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余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一番话并没有虚饰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庞大、杀伤程度之惨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在战争中,秦军贯彻正确的战略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先例。
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制定正确的兼并战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捷报频传。百余年间,蚕食缓进,重创急攻,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在秦国的咄咄兵锋跟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力较雄厚,军队较强大,对外战争胜多负少,而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还可以同强秦进行一番周旋。
形势非常清楚,秦国要完成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殊世伟业,一定得拔去赵国这颗钉子;自然,赵国也不是温顺的羔羊,岂肯任他人宰割?双方之间不是你死,便是我活,一场战略决战势所难免。
秦昭王根据丞相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周赧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怀(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于己。接着又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济源西)等重要战略据点,并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将狭长的韩国拦腰截为两段。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急忙派遣使者入秦,以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为屈辱条件,向秦国求和。
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他将朝廷的指令放置在一边,做出了献上党之地给赵国的抉择。他的用意当然很清楚:转移秦国的锋芒,促成赵、韩携手,共同抵御秦国,挽救被灭亡的命运。
赵王目光短浅,见天上掉下馅饼,欣喜若狂,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秦国方面岂肯善罢甘休,秦、赵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范雎于是建议秦昭王乘机出兵攻赵。昭王便于周赧王五十四年(公元前261年)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西南),直趋荥阳,威慑韩国,使其不敢增援赵国;同时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雄师扑向赵国,攻打上党。上党赵军力不能支,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赵王闻报秦军长驱东进,急出一身冷汗,得地的喜悦早就去了一大半,只好兴师应战,委派宿将廉颇率赵军主力开往长平,企图以武力重新夺回上党。廉颇抵达长平前线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遗憾的是,秦强赵弱,赵国数战不利,白白地损失了一些人马。廉颇不愧为一名明智的将帅,见进攻遭受挫折,便及时调整战术,转取守势,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疲惫秦军,静候其变。廉颇的这一招颇为奏效,秦军的速决势头被抑制住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但是秦国的战争指导者毕竟老谋深算,棋高一着,他们运用谋略来打开缺口,使局势朝着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为尔后的战略进攻创造条件。他们一方面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大鱼大肉殷勤款待郑朱,向各国制造秦、赵关系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和列强“合纵”抗秦的机会失之交臂,陷于被动和孤立;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邯郸,收买赵王左右见利忘义的权臣,让其四处散布流言蜚语,挑拨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说什么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乃是出于要投降秦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的是让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终于借赵王之手,将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贤臣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他走马上任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还改变了廉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国在搞乱赵国的同时,也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起用骁勇善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替代王龁统率秦军。为了避免此事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智勇双全,久经沙场,曾经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杀得两国肝胆俱裂;南破楚国,攻入鄢、郢,焚毁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只会背吟几句兵书的赵括哪里是他的对手。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石击卵”的强大态势。
白起的具体作战部署是:以原先的第一线部队为诱敌之兵,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预设的主阵地长壁方向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巧妙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阻遏赵军的攻势,并组织一支轻装精锐的突击部队,待赵军被围之后,主动出击,以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动用奇兵25000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上的秦军主力,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其四,派出一支骑兵部队,牵制和监视赵军营垒中的留守部队。
战局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所预定的方向进行。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八月,对秦军战略动态茫然无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两军交锋没有几个回合,秦军的诱敌部队就佯败后撤。愚妄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以为秦军不堪一击,立即率军追击。但当赵军进抵秦军的预设阵地——长壁时,却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决阻击,攻势顿时受挫,被阻于坚壁之下。赵括见情势不妙,急忙想退兵,可惜为时已晚,预先埋伏在两翼的秦25000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后,抢占了西壁垒(今山西高平北的韩王山高地),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大营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重重包围。另外的秦军5000精骑也迅猛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小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后勤运输线。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主力。赵军左冲右突,都无法逾越秦军铜墙铁壁一般的阵地,情况日益危急,不得不就地构筑营垒,转攻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在都城咸阳听到赵军被围、就歼在即的消息,便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及其附近地区),将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编组成军,及时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的丹朱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进一步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得以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长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士气涣散,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部队,局势万分危急。赵括困兽犹斗,负隅顽抗,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杀开一条血路,逃脱性命,但是都无功而返,徒然增大伤亡而已。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强行突围,结果败得更惨,连他本人也丧身在秦军如蝗般的箭镞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彻底放弃了抵抗,40余万饥疲之师全部向秦军卸甲投降。白起杀心大起,只放过其中年幼的240人的性命,将赵军降卒残忍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非偶然。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一举全歼赵军,在于:第一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第二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临阵易将、起用庸人的严重错误;第三是择人得当,起用深富韬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第四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出奇制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歼;第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赵军惨败的主要原因,一是不顾敌强我弱的态势,贸然开战,一味追求进攻;二是临阵易将,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代执行正确防御战略的廉颇统帅赵军,中了秦人的离间之计;三是在外交上不善于利用各国仇视秦国的心理,积极争取同盟国,引为己助;四是赵括不知“奇正”变化、灵活用兵的要旨,既无正确的作战方针,又不知敌之虚实,更未能随机制宜摆脱困境,始终处于被动之中;五是具体作战中,屡铸大错。决战刚刚开始就贸然出击,致使被围,被围之后又只知道消极强行突围,未能进行内外配合,打通粮道,终于导致全军覆没的悲惨下场。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约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同时,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如邯郸之战)外,关东六国再也不能对秦国进行像模像样的抵抗,秦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道路基本上畅通无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