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魏桂陵之战(1 / 1)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历史上新的一页又打开了。魏、韩、赵、齐、秦、楚、燕七个大国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上演了一幕幕纵横捭阖、干戈不休、争雄兼并、你死我活的精彩话剧。人们根据这一时代特色,将这一历史阶段命名为“战国”,是名副其实的。

在战国七雄之中,最先崛起的是地处天下之中的魏国。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段干木等贤能之士,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基本废除了世袭的禄位制度,推行因功受禄的政策,建立起比较清明、健全的官僚体制。在经济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井田旧制,“尽地力之教”,抽“什一之税”,创制“平籴法”,兴修水利,鼓励开荒,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推行“武卒”选拔制度,重视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通过这些改革,魏国一跃而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盛的国家。魏惠王继位以后,继承文侯、武侯的霸业,继续积极向外扩张,更使魏国君临天下,不可一世。

但是魏国本身也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它地处中原腹心,被称为“天下之胸腹”,四周大国环列,西有秦,东临齐,北接赵,南邻楚,是典型的“四战之地”,很容易陷入多面作战的不利境地,战略地理环境较为恶劣。可是魏国几代统治者对这一点缺乏清醒的认识,反而采取了战略上“四面出击”的错误方针,这不但分散了力量,消耗了实力,而且也容易四面树敌,陷于被动。所以在魏国最为兴盛的同时,也埋下了其日后衰落的根子。

魏国的勃兴和称霸,直接威胁和损害了楚、齐、秦等国的利益,引起这些国家的普遍恐惧和嫉恨,其中尤以齐、魏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是东方地区的大国。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后,使贤任能,改革吏治,强化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国势日渐壮大。面临魏国向东扩张的严重威胁,它就积极利用韩、赵诸国和魏国之间的矛盾冲突,趁魏国深深地陷入数面受敌的内线作战之际,展开了对魏的激烈斗争。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齐、魏间的矛盾冲突在当时只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加以解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353年爆发了桂陵之战。

当时赵成侯为了摆脱魏国霸权的控制,进而达到兼并土地、扩张势力的目的,于公元前356年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结好,同时又和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境内)相会。赵国的举动引起魏惠王的极大不满。适逢公元前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动武,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于是魏国便借口保护卫国,出兵攻赵,包围了其国都邯郸。赵与齐有同盟关系,这时见局势危急,遂于公元前353年遣使向齐国求援。

齐威王闻报赵国告急,就召集文武大臣进行商议。丞相邹忌反对出兵救赵。齐将段干朋则认为不救赵既会失去对赵国的信用,又会给齐国争雄造成困难,因而主张救赵。但他同时又指出,从战略全局来考虑,如果立即出兵前赴邯郸,赵国既不会遭到损失,魏军也不会消耗实力,对于齐国长远的战略利益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他主张实施使魏与赵相互削弱,而后“承魏之弊”的战略方针。具体地说,是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待魏军攻破邯郸,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予以正面的攻击。段干朋这一谋略显然有一石三鸟的用意:第一,南攻襄陵,牵制魏军,使其陷于两面作战的窘境。第二,向赵表示信守盟约、提供援助的姿态,帮助赵国坚定其抗击魏国的决心。第三,让魏、赵继续互相攻伐,最后导致赵国遭受重创、魏国实力削弱的结果,从而为齐国战胜魏国和日后控制赵国创造有利的条件。

段干朋的计谋,完全符合齐国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因此为齐威王所欣然采纳。他决定以部分军队联合宋、卫南攻襄陵,主力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的发展,准备伺机出动,以求一举成功。

魏国以主力攻赵,两军相持近一年。当邯郸形势危在旦夕,赵、魏两国均已非常疲惫之时,齐威王认为出兵与魏军决战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就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救援赵国。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锋,以解救赵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建议。他说:要解开乱成一团的丝线,不能用手硬拉硬扯;要排解别人的聚殴,自己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的道理也是一样,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就是撇开强点,攻击弱点,避实击虚,冲其要害,使敌人感到形势不利,出现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解围了。孙膑进一步分析说:现在魏、赵相攻多时,魏军的精锐部队全在赵国,留在自己国内的是一些老弱之卒。根据这一情况,他建议田忌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他认为一旦这么做,魏军必然被迫回师自救,齐军可以一举而解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惫于路,便于最终战胜它。

田忌虚心采纳了孙膑这一作战建议,统率齐军主力迅速向大梁方向挺进。大梁是魏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处于危急之中,魏军不得不以少数兵力控制历尽艰辛刚刚攻克的邯郸,而由庞涓率主力急忙回救大梁。这时候,齐军已把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之中。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上长途跋涉急行军,士卒疲惫不堪,面对占有先机之利、休整良好、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顿时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终于遭受到一次沉重的失败。其所攻占的邯郸等地,至此也就得而复失了。

战国前中期,魏国的实力要胜过齐国,其军队也比齐军精锐善战,所以荀子曾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然而齐军终于在桂陵之战中重创了魏军。其主要原因,就是齐国战略方针的正确和孙膑作战指挥艺术的高明。在战略上,齐国适宜地表示了救赵的意向,从而使赵国坚定了抵抗魏军的决心,拖住了魏军;及时对次要的襄陵方向实施佯攻,使魏军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处境;正确把握住魏、赵双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在作战指导方面,孙膑能够正确分析敌我情势,选择适宜的作战方向,进攻敌人既是要害又呈空虚的国都大梁,迫使魏军回师援救,然后以逸待劳,乘敌之隙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一举而克,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握住主动权。另外,主将田忌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也为孙膑实施高明作战指导,夺取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于魏军的失败,也在于战略上未能掌握诸侯列国的动向,长期屯兵坚城之下,造成将士疲敝,后方空虚,加上作战指导上消极被动,让对手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最终遭到惨败的命运。